<p style="font-size:16px">韩信一直以来郁郁不得志。
他是淮阴人氏,属于楚国东海郡。身为孤儿,从小受人欺凌。少年时丧母,成为伶仃一人。
大泽乡起义后,项梁举兵。他投奔项梁,成为一名军中小卒。项梁大败章邯,却在继续攻打时被阵斩于城中。士兵四散而逃,他没有,反而回到项羽帐下。项羽封他为执戟郎中,其实也就是个看大门的。从渡黄河破釜沉舟到鸿门设宴,他屡屡献策,项羽不听。
他无法施展才能,于是转而投奔刘邦,可惜还是不受重用。
韩信原本自己以为永远当不了大将军,然而萧何月下一追,他意识到事有转机。不日,汉王就决定拜大将军,听到消息的那一刻他霎时站起,千言万语难形容心潮澎湃。
刘邦递给他印绶虎符,他在庄严连绵的群山前受封,从此选定了一生效忠的人。
他一开始,分明只是对汉王心存感激。不曾想到,往后春情缱绻、爱悦痴嗔,都与刘邦有关了。
刘邦说,“韩信,我此时得你好嫌晚。”
拜将之后的召见长谈,汉王倾身过来,眼里都是盈盈的高兴,“你果真是大才!”
他被刘邦握住双手,心里也是受赏识的欣喜。汉王眼瞳中满满倒映出他的身影,当时悸动是为从未如此被重视,但那夜烛火对坐,又何尝没成为日后暗慕的楔子。
情愫落地生根的先行表征是依恋,大抵还要追溯到解衣推食的时候。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那是在韩信申军法之后了。
刘邦重用韩信,常与他对谈。七月流火,盛夏时节。韩信轻薄衣裳,到了夜间才觉得有些凉气。但也还好。可能就是一瞬的瑟缩,汉王捕捉到了。刘邦解下外袍,给他披上。衣裳盖在肩头,带着另一人身体的温热……陌生的感觉。他觉得惊讶,出于礼仪下意识地想要道谢,抬头又撞进刘邦弯弯含笑的眼眸。
汉王是爱笑的,至少韩信频频见到。或许出身草民,刘邦与项羽截然不同。没有盛气凌人的傲慢,总是如此的平易近人。
“莫着凉。”刘邦温和地说。
他年轻,不怕的。韩信用余光看了看外袍,只觉得被遮蔽的手指都无处安放。
他说,谢大王垂怜。
晨间离开时还衣,刘邦道你披着便是,他自然不能得寸进尺,披着汉王的外袍回营。摇头解下时,心里松了口气的同时莫名带三分不舍。不知是否是留念余温。
几乎没有人待他这样过。
之后刘邦又召他坐谈。谈军情,谈天下大局,说累了,就随意闲聊。刘邦没有王侯的架子,言语中让人如沐春风。聊到饭点,便留他吃饭。在淮阴时韩信曾在南昌亭长家蹭食,亭长妻子用空碗候他。这些都早已过去,韩信不放在心上。但当刘邦给他夹菜时,他难免的,又是一愣。第一次被夹菜……母亲去后,第一次有人对他好。就像家里长辈一样。
韩信低下头慢慢吃着,心里暖流涌过。
回到营中,回想饭桌情景,不禁傻乐起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好高兴,能得到这样亲切的君主,好高兴。
他开始期待刘邦再传他谈话。由此,可以得些温情。
韩信初封大将军,刘邦自然传得勤。汉王不像过去传言说得那般,只是草莽罢了。本来是韩信滔滔不绝,长篇大论,刘邦仅仅含笑静听。但慢慢地,他也被刘邦偶尔的谈吐吸引,发觉大王其实极有胆识和魄力。到闲聊时,刘邦往往不吝口舌,说及趣事,两人相视而笑。
无须拘谨、无须担心……虽然是君臣,却没有如伴虎的揣揣。韩信心道,汉王真的是,很好的人啊。待在一起聊天很舒服,不聊天也不觉得局促……暮色四合,他甚至不想离开。
头七八次是日日相见,几乎成了习惯。回营之后重温当日所谈,开始期待明天。
可惜后来坐谈虽然算经常,但有时也接连好几天不召。刘邦不传他,等了一些时日他就心痒难耐。借着溜达的名义在汉王营帐周围走来走去。帐外的士兵问韩信需要通报吗,他一个急刹步说别,别禀报。故作随意地说,只是散步,转着转着转到这儿来了。拍了拍衣摆讲还有事情没做,溜回自己帐内,忍不住回味上次聊天的情景。
回忆完毕,仍觉得不够。又忆起之前的。刘邦给他披衣那次,当时是惊讶与陌生居多,此刻咂摸,感动漫上来。心里酸酸涩涩,嘴角却不禁泛起笑意。
他想到汉王就傻笑,一开始没意识到,见到真人,刘邦问他怎么这么乐啊,才发现自己笑而不自知。
午膳的时候刘邦给他夹肉,微笑着说,将军辛劳,多吃一点。
他谢了,目光不知怎么追着汉王衣袖外露出的手腕。腕骨突出……好像手指也是修长的,夹着筷箸,更显得骨节分明。汉王才应该多吃一点吧?似乎成王,也没有那些个诸侯的富相。高而瘦削,下颌线清晰。唇也是……韩信的心跳攸然快了一拍,唇也是薄的——把心里的话说完,自觉只是对君主外貌的普通评析。
只是……多想了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