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上皇把皇帝扯下楼梯,这个画面太美不敢看。
大臣们全都把目光投向地图,各自从自己的家乡为起点,朝着周边地图探寻延伸。最后聚焦于西域,那是众人都感到好奇的神秘所在。
朱铭见老爸正看得起劲,一时半会儿不可能下来,他干脆转身走进秘阁溜达。
三馆秘阁为一体,都在崇文院中。
三馆分别设于东南西三面,秘阁则为崇文院的中堂。
秘阁虽然只是两层建筑,但修得极为宽阔高大。
仅最初收藏的书画作品,就包含以下作者:王羲之、王献之、庾亮、萧子云、李世民、李隆基、颜真卿、欧阳询、柳公权、怀素、怀仁、顾恺之、韩干、薛稷、戴崧、李赞华、黄筌……
赵光义不定期举行观书会,向大臣分享自己的藏品,甚至还把外国使者叫来,以此展示大宋的文治之功。
后来的北宋皇帝,沿袭了这种做法,并修建属于自己的藏书阁:龙图阁、天章阁、宝文阁、显谟阁、徽猷阁、敷文阁等等。
宋真宗时期,秘阁被一把火烧光。
书籍图册都有副本,因此还能找回。但名人书画全都被烧了,只有少量转存于龙图阁和太清楼的幸免于难。
外面那副拼接而成的盛唐超大地图,肯定不是原版,多半属于副本。
朱铭随便抽出一本书,翻开扉页就知道是副本。
因为宋代的官方手抄本,特点非常明显。
朱铭招手叫来随侍太监:“传令诸藏书阁官吏,搜寻一下跟地图有关的收藏。一旦找到,立即搬来此地,然后再送去太清楼。”
太清楼在皇宫后苑,相当于皇帝的私人藏书楼。
皇帝有令,鸡飞狗跳。
不仅三馆秘阁行动起来龙图阁、天章阁等也在忙活。
其实不难寻找,收藏肯定分门别类,直接去地图有关的区域即可。
陆陆续续有舆图送来,其中包括二十多块木板。
这些木板,雕刻着大宋北方边疆地形图。山峰高耸,河流蜿蜒,每一座山,每一条河,高矮大小还都不一样。
大宋3D边疆图!
朱铭沉默注视片刻,问道:“从哪儿找来的?”
一个年轻官员上前:“皆藏于显谟阁,由前宋大臣沈括督刻。”
这些3D地图,同样出自沈括之手。
沈括还是一位地理学家,他认为雁荡山的深谷,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又通过观察太行山的化石,断定上古时代这里属于海滨。而整个华北平原,都是河水冲积泥沙而形成。再观察延州的植物化石,推断上古时期这里的气候更湿润。
朱国祥不知何时已离开木梯,打量着3D地图感慨:“沈括大才啊。”
朱铭说:“可在各处藏书阁,搜集整理沈括遗著。再让沈括兄弟的后人,也进献其遗书。把沈括所有的书籍,整理编撰成册,令天文院和工部好生研究。”
胡安国拱手道:“两位陛下沈括此人虽有才,但私德不敢恭维。就算要研究其作,亦不该大张旗鼓。”
阁部院重臣,纷纷附和此言,都认为沈括品行不佳。
朱铭对此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把沈括弄进文庙供奉时,满朝大臣就已经劝谏了一拨。
当然,跟举报苏轼没有任何关系,主要是沈括在变法时横跳,把新旧两党全都给得罪了。
沈括举报苏轼,本就子虚乌有。
这玩意儿最早出自王铚的《元祐补录》,属于孤证,没有任何史料支撑。就连作者王铚的儿子,都不认同这种说法。
而且,错漏百出。
尤其是“刘恕戏曰:不忧进了也”这句话,可以百分百断定是瞎编的。
熙宁六年十月,沈括离开江浙,回京已是十一月。次年正月,刘恕从江西路过润州,当时苏轼正在润州赈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