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参观的人更多了,有兴趣的船厂自然不少。
不用船坞的造船法,一直以来都是造船业者追求的。早期就曾有过各种各样的雏形,但苏城选择的,是用现代技术堆砌起来的平地造船法。它的好处,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表现的越来越突出,而劣势却不那么明显。
光是大华每天运入码头的设备,竖起来的塔吊,就能给各家船厂以强烈的信心。
要是没有丰厚的利润,一家私企又怎么会贸贸然的增加投资?
寻求技术转让或技术共享的船厂也越来越多。
以国内的船厂规模,差不多是每家船厂都来过了,不好明目张胆来的,也私下里派人接触。
中船内部,也因为意见不统一而吵作一团。
12月15日。
荣尚国终于做出了决定,在中船重工例行的党委会上提出,要前往大华实业参观。
他是中船重工的标志性人物,这个决定立刻变成了两个派系博弈的焦点。詹志芳坚决反对不成,气的提前离场。
荣尚国不为所动,第二天一早,就启程来到大华船业。
这一次,他们参观的是大华船业的第二批船舶制造。
5艘船,分别是3艘4800吨的远洋渔船,1艘1.2万吨的散装货轮,以及1艘2.4万吨的散装货轮。
这五艘船比起前线,明显增加了好几个数量级,难度也增加了许多。
尽管仍然看不出下水的具体方式,但从轨道等方面的铺设,已初见端倪。
荣尚国穿着夹克,不顾跟前的灰屑尘土,就近去看船舶的建造情况。
苏城知道,他是要确定大华的技术有价值,因此也不拦着,有着荣尚国和他身边的专家们审查。
和其他船厂不同,荣尚国不顾面子的带了十几个人,有的去看小船,有的去看大船,有的去看仪器和设备,有的去看原料,还有的看工艺,问工人,不一而足。
苏城啧啧两声,不以为杵的对霍昌道:“看看人家的考察方式,还是有点底蕴的,咱们要学习。LNG船的技术不能光指着韩国人教,还要自己去现代重工去学习和审查,不能让他们把什么技术漏掉了。”
“目前看来,韩国人还没有藏私的意思,两国刚刚建交,经济合作要是出现纠纷,大家都不好看。大华实验室传回来的消息,情况不错。”中韩建交的谈判紧张而快速,但双方都没有大张旗鼓的操办。中方派了外交部长去朝鲜解释,得到了默认,台湾则与韩国提前一天断交,撤出了汉城。为了不刺激友邦,低调是共同的要求。
直到现在,大华仍然在消化LNG船的技术。同时用各种船舶培训自己的员工。
工业发展的速度是越来越快的。100年前的英国,要用50年才能达到船舶工业的领先,日本用了30年完成该步骤,若是不出意外,韩国只用15年左右。不过,等到2013年,中国船舶制造业的吨位数,已然超过了韩国,所用不到10年时间。
有了这样的认知,苏城对于韩国的态度,其实是偏向于友好的。这样的小国寡民,用来做假想敌是没有必要的,无端的拖累了自己的发展速度。互惠互利,则中国的发展速度上去了,不光超过韩国,还会超过世界上大多数的国家。
相反,如果和韩国死磕,韩国也许发展不上去了,可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红着眼睛的后工业国家,可不会等着中国。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大华船业。苏城对于国内竞争没有太大的兴趣,世界船舶市场,日后会发展到每年5000万吨以上,大华实业即使全部投入其中,也不可能吃下这个庞大的市场。
因此,国内船厂要是愿意出让股份,那就是最好的。
出于这样的心理,荣尚国等人能够看到的东西就很多了。这让他们暗自高兴的同时,也暗暗惊讶。
这套工法,不仅能行,好像还真的好用。
到了晚饭时间,荣尚国才不情不愿的出来,准备一同晚宴,探探苏城的口风。
众人站在场地上,一边说话,一边等船厂的通勤车开过来,良久才看到一辆黑色轿车。
车停。
荣尚国正要移步过去,却见下车的不是司机,而是几个大饼脸的家伙,打头的西装革履,后面两人则提着工程师的便携箱子。
“韩国人。”江南造船厂的总工低低的说了一声。
荣尚国的眉头立刻拧了起来。
……
(未完待续)
正文第四百一十二章目标康采恩
\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