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81 章 重楼三问
珠宝坊,星月楼。
杨重楼的话,令所有人都陷入了一个怪圈,
这个像对又不像对,搞得武川子弟,一度怀疑自己的认知是否正常。
二楼窗台,周云负手而立,陷入沉思。
杨重楼问题的关键,实际是保护弱者的问题。
因为只要是人就会有强有弱,强者永远能得到更多,
当这个强者财富数量超过一个临界值时,财富的增值速度,弱者就永远无法企及。
这种情况会随着时间越来越剧烈,最终就会发展到,富者良田万亩,穷者无立锥之地。
但若说勤奋努力是错,那肯定谈不上,
勤奋努力永远都是对的。
良久后,赵王叹息一声,他还是答不上。
长风吹过赵王文武锦袍,周云淡然道,“请文魁说第二问吧。”
闻言,杨重楼郑重的行了楚礼,
能让赵王认可,是他的荣幸。
“重楼第二问,如果一个勤奋的人,跟一个懒惰的人,获得报酬一样多。一个聪明的人,跟一个愚笨的人,获得银钱一样多。到底是对是错?”
杨重楼的话,令周云再次陷入了深思,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际不简单。
如果勤奋跟懒惰的人,报酬一样,那就是在鼓励人们变的懒惰。
如果聪明的人,跟愚蠢的人待遇一样,那么聪明的人就会选择愚蠢。
所以,他们的待遇必然要不一样,如果一样,那社稷就会停滞不前。
因为对国家做出巨大突破的,必然是那一小撮最聪明的人。
可如果说第二问错,那岂不是又回到第一问了?
窗台前,周云望着街道上,贩卖柴薪的壮汉,为了几文钱,跟一个妇人说尽好话。
大楚赵王,不禁久久不语。
星月楼里,高大的黑衣书生,眼眸幽深,继续讲道。
他带着无与伦比的自信,以一股俯瞰天地的姿态,发出朗朗之言。
这一刻,杨重楼仿佛在与历史上,最强大的圣人论道。
“重楼游历半生,走过三山五岳,诵读万卷经书。”
“狼群里,必然是狼王吃的最好。猴群中,必然是猴王待遇最高。”
“那如此说来,人群里,就应该是人王吃的最好才对。”
“可历朝历代,都在谩骂权贵,认为其是祸害根源,亡国皆出于此辈。”
“所以,重楼第三问就是,历朝亡于权贵,而历朝又都出现权贵,权贵出现是否合理?”
“一个文人义士欲除之而后快的阶层,却在历朝中不可避免的出现,此为何解?”
洛阳繁华似锦,长街车水马龙。
星月楼台,赵王周云挺如苍松,威风赫赫。
此刻在大楚,太师府求学的孩子早已消失,他已经是一言而定人生死的赵王了。
可此时,他心中却五味杂陈,
这三个问题,实际上是千古文人都在寻找的答案。
杨重楼在桌前风轻云淡,可他的每一句话却重如千斤。
如果说权贵出现不合理,可历代王朝皆不避免此物。
如果说合理,那么历代王朝基本亡于官僚臃肿,权贵横行,民不聊生。
这一刻,周云的眼前恍惚了,杨重楼的朗朗之言,声音似乎越来越大。
渐渐地,周云看见了一些人,那都是中原大地的风云人物。
赵王仿佛穿过了历史长河,来到了一位老者面前。
这位老者身材高大,带着徒弟,风尘仆仆,在周游列国。
某一刻,老者发出洪钟大吕之音。
“天道在于仁义、礼乐、教化,君为轻,民为重……”
谁料,老者还未说完,虚空荒原中,又出现了一座大能。
他的声音穿透历史穹苍,让人振聋发聩。
“匹夫之言,可笑可笑。人性至恶,岂可依赖人性,必要以严苛峻法治理天下。”
正当周云沉寂法家话语中时,远方响起噶几噶几的机木声,一位老者正在用工具打造牛车。
闻听法家之言,老者放声大笑,声震苍天道。
“律法终究要人判,老夫想问,是先有人还是先有法,既然先有人,那就是人定法,法何以凌驾于人?”
“兼爱,非攻,才是煌煌天道。”
天道?
究竟什么是天道。
王朝更迭,土地兼并,乱世重造,权贵重生,每一个朝代都难逃三百年宿命。
杨重楼之言,就像这代代王朝的疑问。
尽管每一个王朝都会吸取上一个王朝的教训,可每一个王朝又会出现新的问题。
正当周云沉寂于墨家之言时,一声声洪钟之音响彻原野。
一个个天骄人物接连出现,
道家老者主张,清静无为,顺应天意。
阴阳家、纵横家、小说家接踵而至,层出不穷。
他们仿佛打开了中原民族思想的枷锁,在挥斥方遒,描绘一条条中原大道。
可杨重楼的三个问题,依旧无法解答。
终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百家争鸣结束了。
汉武大帝宛如骄阳,横贯古今,
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中央集权,北灭匈奴,完成中原民族第一次封狼居胥。
大儒董仲舒改良儒学,维护大统。桓宽提出沿用千古的《盐铁论》。
从此,中原大地开启了,儒皮法骨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