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些年边镇多战事,朕有意重拾万历年间的旧事,再开武举,几位爱卿意下如何?"轻轻敲了敲身前的桌案,年轻天子不置可否的低语道。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还未等乾清宫暖阁众臣感叹天子对于军权的"掌握",其清冷的声音便如一道惊雷,猛然于暖阁内炸响。
历史上的武举最早初创于武周时期,由武则天亲自下令,于全国各地选拔武艺精湛之人,而后规定与明经进士一同考试,使武举成为常科。
国朝创建之后,武举同样得以保存,但相关制度和规格却没有予以确定,直至成化十四年,方才在太监王直的建议下,仿照文科的例子,同样设立属于武科的"乡试"和"会试"。
只是好景不长,弘治皇帝继位不久,便在朝臣的反对下,将"武科"的时间改为六年一试,且由之前的弓马武艺改为先进行"策略",待到"策略"通过之后方才允许彼时弓马。
此后数十年间,关于"武科"的内容和规格时有改变,始终未能形成固定的制度。
但就在几年前,随着女真建奴于辽镇崛起,朝中曾进行过一次针对"武科"改革的廷议,彼时朝中有大臣建议将"武科"的内容延伸,首先考核武艺,而后考究营阵、地雷、火药、战车等项,最后考核兵法、天文、地理等项,将"武科"的地位和重要性骤然提升了数倍不止。
眼下天子突然以边镇战事吃紧为由,突然提及"武科",瞬间便令在场的朝臣们嗅到了一丝危机感。
毕竟天子自继位以来,几乎是不加掩饰对于"武人"的信重,眼下又要重开"武科",势必会令其在军中的影响力剧增。
但千百年来,科举一直是他们"读书人"的特权,似那些粗鄙的武夫,凭什么能够像他们一样,拥有"登堂入室"的资格。
事关自身利益,即便是似兵部尚书王在晋,户部尚书毕自严这等亲自由朱由校提拔的"帝党"也不禁口干舌燥,眼神变幻莫测。
"陛下,眼下内帑空虚,朝廷本就要复建税课司,如若再重开武科,未免耗费太多.."
"另外我大明武职本就世袭成荫,将武科设为定例,怕是意义不大.."沉默半晌,次辅刘一璟终是艰难出声,枯瘦的脸颊上满是为难之色。
作为寒窗苦读多年,而后久经仕宦的读书人,他深知将"武科"设为定例意味着什么。
这可是昔年正德皇帝都未曾做到之事...
"阁老此言差异,"像是早就料到了次辅会有如此言论,案牍后的年轻天子脸上瞧不出半点愠色,反倒是温和开口:"昔日熊卿便曾得中湖广武科乡试第一名,而后弃武从文,于万历二十六年进士及第,替朕巡狩九边.."
"似熊卿这样的人才,自然是多多益善.."
此话一出,次辅刘一璟的脸色肉眼可见的红润起来,喉咙上下不断耸动,却又难以反驳。
世人皆知,辽东经略熊廷弼雄才伟略,深受万历皇帝的重视;但却少有人知晓,熊廷弼幼年习武,曾得中武科湖广乡试第一名,也是历朝历代唯一"弃武从文"之后,还能考取文科乡试第一之人。
"熊经略文武双全,本官也是佩服的很,"尽管熊廷弼早已被打上"楚党"的烙印,但对于其过往取得的功绩,以及如今在辽东的所作所为,次辅刘一璟自然不会加以反驳。
"但如今朝廷财政紧张,老臣还请陛下三思而后行,"说着,次辅刘一璟还不忘将目光投向方从哲等人,希望能够得到同僚的"鼎力相助"。
只是令他没有料到的是,当天子提及辽东"熊廷弼"之后,首辅方从哲闭眼假寐,似是对此事毫不关心,而兵部尚书王在晋也盯着窗外若有所思,没有理会刘一璟的"暗示",唯有户部尚书毕自严欲言又止,但仍是没有说话。
最后,刘一璟只能将目光投向身旁的"盟友",与他同为东林出身的东阁大学士,韩爌。
"陛下,阁老所言甚是,还望陛下深思熟虑。"
"我大明的财政,实在是捉襟见肘。"
在刘一璟欣慰眼神的注视下,韩爌轻飘飘的起身,满脸肃穆的朝着案牍后的天子拱手道,余光不时瞥向身旁的袍泽,心中讥讽不已。
这些"佞臣",受了天子的些许恩惠,便忘了"根本",居然连他们读书人的"利益"都不去维护了?
等到此事闹大,这乾清宫暖阁日后定然没有他们的立足之所!
"陛下,"见得双方争执不下,默默立于朱由校身旁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安突然抿了抿嘴,小心翼翼的禀报道:"内帑那边,倒是还有些银子.."
"另外明年开春便要会试了,这武科如若一同进行,也可减免不少花费.."
听得此话,案牍后的朱由校便是一愣,旋即有些意外的看向身旁的心腹大伴,似乎没有料到一向"老实憨厚"的王安今日居然如此"机敏",至于次辅刘一璟及阁臣韩爌则是面色大变。
与历史上诸多"弄权"的内侍所不同,这王安早在先帝尚未登基的时候,便与他们这些"东林君子"多有来往,且态度十分恭谨。
待到眼前的天子继位之后,王安更是"恪尽职守",从未利用手中的权柄,"为难"过他们这些朝臣,双方的关系很是和睦。
但今日,在如此关键的问题上,这瞧上去其貌不扬的老太监却是公然"背刺"了他们。
将殿中诸臣的反应尽收眼底,年轻天子不动声色的点了点头,转而风轻云淡的低语道:"如若两位阁老有所异议,那便交由廷议吧。"
言罢,朱由校便是毫不犹豫的起身,转而朝着不远处的偏殿而去,只将消瘦的背影留给表情隐晦不定的众臣。
在他的计划中,重开"武科"的重要性丝毫不亚于眼下正如火如荼进行的"农政",其意义不仅在于替朝廷选拔能臣干吏,更能避免这些通过"武科"选拔而出的将校似地方世袭的"将门世家"一般,萌生拥兵自重的念头。
这些通过武科而脱颖而出的"天子门生",便是日后维系他在军中统治的根基所在。
喜欢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大明:都是皇帝了,谁还当木匠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