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小说网 > > 大明海寇 > 第276节

第276节(1 / 2)

('\t\t\t这门二十四磅炮,在使用公差很小的标准实心弹的时候,直射距离达到两里左右,经过精确测量,基本上可以达到九百二十米,而且在这个范围之内,射击精度相当高,可以轻松的准确命中一条和飞字号快船差不多大小的目标。

而且这种炮的威力也极大,二十多斤的炮弹,在两里之内的速度很快,基本上可以确保,能击穿目前他们可能遭遇的所有敌军的船体,并且给予其造成相当大的杀伤。

但是这种二十四磅加农炮,实际上在作为岸炮使用的时候,射程远不止两里这么远,按照试验的结果,这门炮在作为岸炮使用的时候,有效射程起码可以达到两公里,也就是四里左右,而且还能保证相当的命中率。

这样的结果,基本上是全拜海狼目前算是非常先进的铁范铸炮法所赐,使得大炮铸造的时候,炮身很结实,可以减轻不少重量,这要是让陆上的明朝工匠们仿制的话,这种炮他们起码要把炮壁增厚一倍,重量至少要达到七千斤以上,对于使用者来说,简直就是一场灾难,伺候一门炮没个百八十号壮汉,估计连瞄准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复位了。

而且这种海狼自铸的二十四磅炮的重量,就算是和同时期西方国家工匠们铸造的同类大炮的重量,也轻了不少,铸造工艺也好过他们不少。

但是当初之所以只铸成了一门炮,便停止了下来,是因为当初试制的时候,海狼的铁料储备还很少,这家伙耗费铁料实在是厉害,铸造这门炮,要先把从陆上购买来的生铁进行一番精炼,一千斤生铁,经过精炼之后,只剩下了六七百斤,铸造这种二十四磅炮,就需要五千斤以上的铁料才行。

而当时海狼更需要的是六磅和十二磅炮,对于这种二十四磅重炮的需求并不大,故此只能遗憾的先将其停产。

但是现在海狼通过到处拓展进货途径,建立起了多条进口铁料的途径,已经初步解决了原料不足的问题,并且储备下来了相当数量的铁料。

加之可能的西班牙人来抢夺鸡笼湾的时间越来越近,所以于孝天便特令在产业迁移的时候,在鸡笼寨建一座规模稍小一些的炮作,专司负责铸造中重型火炮,先满足这边的需要再说。

所以鸡笼寨这边的炮作在去年投建完工之后,便开始了重新铸造二十四磅加农炮的工作。

于孝天这次来基隆堡,就是要来检查一下这边这种中重型火炮的生产情况。

(稍微眯一下,然后赶往医院!)

第九十一章基隆炮作2

“八号炮目前基隆炮作这边铸成了多少门了?可有什么问题没有?”于孝天一到炮作便立即对这里的管事问道。

这里的管事现在就是张铁匠当初带来的那个徒弟,跟着张铁匠学了一手好手艺,不但会打造火枪,而且对于铸造方面也已经具有了相当深的造诣,而且有其师必有其徒,他也属于那种极喜欢钻研的人,别看年纪不大,但是对于很多机械方面的理解,远超过绝大多数的工匠。

于是于孝天在发现了他之后,便决定要不拘一格用人才,先是在南日岛的时候,便让他到炮作里面做事,先学习炮作如何铸炮,很快他便在炮作的工匠之中手艺脱颖而出,于是这次鸡笼寨建立炮作的时候,就让他到了这边当了管事,其实就是这里的厂长兼总工。

年纪如此轻轻,就被于孝天赋予如此重任,这个名叫张同的年轻人对于孝天自然是感恩的不得了,做事相当勤奋,到了基隆堡之后,几乎吃住都在炮作之中,极少有人看到他得空出来转转看看新鲜,这一点得到了黑头、孙宝强,以及在基隆堡这边的所有人的认可。

在海狼部众之中,不管是军事系统还是后勤系统,其中也包括了军器所这样的军工口之中,于孝天一直都刻意的推行严格的上下级制度,不管你年纪多大,资历多老,只要你级别低,就要必须服从尊重比他级别高的人的领导和指令,有意见可以保留,合理投诉都可以,但是必须要执行,违抗上一级领导的指令,在海狼之中可是重罪,轻则挨军棍,重则去劳役营呆着去,造成严重后果的,脑袋搬家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现如今在海狼的各个系统之中,这种风气已经养成,虽然张同年纪很小,刚刚二十,他手下工匠全部比他年纪大,甚至有的学徒年纪都比他大,但是他手艺精湛,技术超过其他人不少,手下的工匠们还有学徒们倒是没人敢不服他的。

张同又黑又瘦,但是却很结实,于孝天到炮作的时候,他正在这里忙活,穿的厚厚的防护用的帆布衣,带着一个又脏又破的大围裙,脸上满是黑灰,白眼仁之中还充着血丝,像是刚从煤堆里面钻出来一般,看上去根本不像是个工坊的头儿,倒像是个小鬼一般。

听了于孝天的问话,他赶紧答道:“禀大当家!小的们没敢在这边怠慢,这几个月下来,每个月都有新炮铸成,现如今六号炮(十八磅炮)一共铸成六门,五号长炮铸成八门,七号(二十四磅炮)重炮铸成了四门!一共铸成了十八门炮!

现在还有几门炮内膛尚未镗光,其余的有些已经交给了炮台,有几门还在炮作,等着装上炮架,便可以交给炮台了!

再有眼下工棚里面,一门六号炮的炮范已经上了铸造台,最快两天就能铸出来,七天之内,可以镗光。

另外还有一门七号炮,眼下正在工棚里面开铸,小的还要去盯着,里面离不开,还望大当家恕罪,这门炮铸完之后,小的再来见大当家!”

这话刚说完,张同火烧屁股一般,也不等于孝天还有话说没有,就一溜烟的窜回了工棚里面,站在门口就能感受到工棚里面传出的热气,还有张同扯着嗓子的吆喝声,招呼着手下工匠学徒们,赶紧继续接铁水送到铸造台上,进行连续浇铸,不要耽搁。

于孝天张了张嘴,没来得及叫住张同,这家伙就跑没影了,气的亲卫想要进去吧张同抓出来,连黑头也一脑门子的黑线,觉得张同这个家伙太不把于孝天当成回事了,实在是太过怠慢,忍不住也想要发脾气。

于孝天抬手拦住他们,哈哈一笑道:“好!好小子!天大地大,工作最大,这人我没选错!呵呵!好了,让他先忙去吧,咱们也别在这儿给他们添乱了。

黑头,你小子给我记住,对张同一定要客气一点,别因为今儿个这事儿找他麻烦,他这么做没错,这会儿里面正在浇铸,不敢出一点差错,要不然的话,这门炮一不小心就会报废,我自然不会怪罪于他的!

你要记住,他今天这么做,也是为了咱们好,他眼下铸出来的炮,可是都直接让你们用了,你们要是不承情的话,那么就真不知好歹了!”

有了于孝天这番话,谁还敢多嘴呀!于是众人连连称是,跟着于孝天离开了炮作。

于孝天也不罗嗦,简单了解了一下近期基隆堡这边的各种情况,然后亲自去各个炮台上检查了一番炮台的情况。

几个炮台上现在一共有十二磅长炮以上各种火炮三十二门,其中已经安装好的二十四磅炮,一共有四门,还有一门尚在炮作之中,未运到炮台安装,而和平岛上的炮台安装了三门,另一门装在了对面的一个炮台上,这几门大炮加上十余门十八磅加农炮和十二磅加农炮,构成了整个鸡笼湾外围的防线,牢牢的扼守住了鸡笼湾。

另外各个炮台上,还装备了一些小炮,既有六磅炮,也有虎蹲炮,主要是用来阻挡敌人登陆人员进攻炮台使用,因为敌军一旦接近炮台,那些十二磅以上的大炮,就失去了作用,因为射角太低,无法再对其进行炮击,故此要用一些小炮加强一下。

在历史上有许多战例,就是因为炮垒之中只有大炮,但是却缺乏近距离的火力,以至于让敌人钻了空子,从侧面或者背后贴近炮垒,最终不费吹灰之力,便将看上去固若金汤的炮垒攻克,所以大炮这东西,不见得就是越大越好,必要的时候,必须要有小炮来保护它们,作为辅助,这样炮垒的防御才会更加完善。

只是这样的火炮数量,还是让于孝天多少有点不太放心,因为他很了解目前西方风帆战舰的火力强度,一般的武装货船上面,都至少装有十几门大炮,而且不乏装有二十四磅甚至三十二磅的重炮。

而盖伦船本身结构具有很好的优势,专用的战舰吨位稍大一些,可以分成两层甚至是三层火炮甲板,装载几十门大炮,几十年之后,英国的一级战舰,甚至装备了百门以上的火炮,最小的火炮也是十二磅的加农炮,光三十二磅重炮,就有三十门,火力达到了相当恐怖的程度。

当然现在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亚洲这边的战舰,肯定不可能达到那样的程度,他们的主力战舰现在都在欧洲,相互之间死盯着对方,谁也不敢乱动。

但是西班牙人和荷兰人在亚洲这边的炮舰,就算是小一些,现在也起码装有几十门大炮没有问题。

如果西班牙人这次过来,万一带来了一大票船队的话,火力也是相当恐怖的,而现在炮台上只有这么区区三十多门大炮,而且还是以十二磅炮和十八磅炮为主,作为大杀器的二十四磅重炮,却只有区区四门,火力确实有点弱了点。

要是对付同行的话,这样的火力强度肯定是没有一点问题,但是如果跟西班牙舰队来一场大对决的话,不知道能不能撑得住。

一旦要是湾口防御被突破的话,那么基隆堡之中的火炮数量,更压制不住敌人的舰载火力,到时候黑头他们肯定会吃大亏的。

所以于孝天多少有点担心,吩咐张同,要尽快继续增加铸造二十四磅炮的数量,尽可能在需要之前,多铸造出几门这样的重炮,到时候就算是西班牙人的船队过来,想要攻陷鸡笼湾,估计也要崩掉他们的大牙!

于孝天刚回南日岛,还没有享受一下和分开两个多月的两个小家伙玩乐一下的乐趣,便收到了一大堆消息。

主要消息还是近期于孝天非常关注的郑一官方面的信息,郑一官在试图暗中截取颜思齐给海狼交付的购炮银款的行动暴露之后,不敢怠慢立即脚底抹油逃离了笨港,溜到了澎湖列岛之中的一个岛上,临时将那里充作了他的老营。

为了这件事,郑一官恨极了坏他好事的于孝天,正式下令,让他的部下们,将海狼视作他们的敌人,一定要找机会还以颜色,讨回这个面子。

于是近期海狼和郑一官之间的摩擦逐渐的多了起来,特别是在泉州一带,更是频繁的发生交火。

不过双方摩擦的结果,往往是海狼这边占便宜,除非遇上郑一官大票的船队,否则的话,仅凭双方放对,郑一官的手下连半点便宜都讨不到,倒是接连被海狼的巡船干掉了几条,还俘获了他们几十个手下,送回了南日岛。

经过刑堂刑讯逼供之后,海狼得知了现在郑一官的老巢,本着当初于孝天的吩咐,刘老六着令海狼的船队,暂时不去找郑一官的麻烦,这种事先交给颜思齐去办。

最新小说: 穿越之在九零年代 重生之极品宝镜 温柔的野兽 重生之归于田园 冷王绝爱之女驸马 将军绣春风 病娇隐于侧 二姑娘的日常 权宦 八零年代致富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