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卫军歼灭辽南清军,还渡过鸭绿江劫掠了义州、朔州和昌城附近的村庄?”汉城昌德宫熙政堂内,密切关注清卫之战结果的朝鲜国王李棩听到消息后震惊得合不拢嘴。自己违背盟约重新依附清国肯定得罪了卫主,雪上加霜的是鸭绿江结冰了,千里大江如履平地,正适合卫军驰骋。虽然情报显示鸭绿江畔的卫军只有万余,李棩却没有与之作战的勇气,且不说朝鲜的国力完全无法与大卫相比,即便自己的军队在数量上比卫军多,可战力远不如卫军。想当初丙子胡乱,平壤城下,三百清军骑兵便击败数万朝鲜军、斩首五千余,逼得自己的祖父仁祖大王逃入南汉山城,最终蒙受丁丑下城之辱。他并不觉得自己有实力击败侵入朝鲜的卫军,惶恐之下召来重臣商议,领议政郑太和、左议政沈之源、右议政元斗杓,领敦宁府事李景奭、左赞成宋时烈、左参赞兼吏曹判书宋浚吉、右参赞蔡后、大司宪金南重、大司谏李庆亿、户曹判书许积、礼曹判书尹绛、兵曹判书洪命夏、刑曹判书赵启远、工曹判书闵应亨、掌令许穆等济济一堂。
“咳~卫军劫掠我境,都说说吧,该如何应对?”虽然心中惶恐,李棩依然努力保持着王者气度,先沉声低咳一声引起众人注意,再故作镇定地问。
“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入侵的卫军数量并不多,臣以为应该集结重兵予以驱逐,如此方能使其不敢小觑朝鲜”,右议政元斗杓政治立场素来亲清,对卫军抱有敌意,主张武力驱逐。
“孤听说卫军甚是彪悍残暴,若派兵驱逐,能胜之乎?”李棩慢悠悠地问,一句“能胜之乎”泄露出信心不足。
“此次卫军只是劫掠义州、朔州和昌城附近的十几个村庄,抢了些粮食和牲畜,并未攻城。臣以为其目的只是为了向我施加压力,并不真想大战。毕竟,此时他们最主要的敌人仍是清国”,领议政郑太和一针见血地瞧出卫军劫掠的目的。
“领议政所言甚是,臣亦如此认为”,左赞成宋时烈抚须说道:“只是如今卫军大有将清国在关外势力一举拔除之势,须立即派使臣向卫军主将解释我军背盟的不得已、释放善意,同时做好开战的准备”。毕竟是朝鲜的权臣,他一说完,众人皆纷纷附和。
“左赞成觉得何人可出使卫军?”李棩关切地问。
“出使之人既要精通礼仪、博学善言,又须有文人风骨、百折不屈。臣以为掌令许穆可担此任”,许穆乃是大儒,素有清名,也是宋时烈的政敌。好个左赞成,表面上称赞许穆的学识和气节,给他戴了顶大大的高帽,实际却是将其架在火上烤,不声不响便收拾了政敌,偏偏对方还无法拒绝,否则便是不忠。
“臣愿往”,好个许穆,似乎没听出宋时烈话中隐藏的杀机,淡淡一笑,自动请命。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许卿真忠臣也!”李棩大喜,想了想说道:“校理沈儒行颇有才学,可与卿同往”。
“殿下,平安道兵马节度使兼宁边大都护府使洪重普有军报送至”,刚明确出使人选,都承旨金寿恒便送来军报。李棩吃了一惊,颤抖着打开军报,阅后神色忽然舒缓开来,笑道:“许卿不用去也,卫国派使臣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