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一路上,苏涣也看到不少兵。他们已经不像大战期间那么紧绷,而是松懈了许多。虽然没有闹事的,但苏涣直觉气氛不是很好。
一直到了指挥部后,这里作为钢铁厂的中枢,复员士兵们的精气神比较像个军人,没有那种散漫的态度。不过大家还是有那种瞎忙的感觉,不知道要做什么。
近前,就有守在门口的卫兵看到朱得标领来了一群人,说:”老朱呀,你怎么带一群百姓进来?还有孩子呢。啊,这不是苏校长嘛。校长好。”
”好。”认真地回了一抱拳礼。看来又是哪期培训班的学员。不过苏涣没深究,直说道:”我是来见沐营长,确认接手钢铁厂事宜的。”
”是的,校长请进。”守在门口的卫兵打开了大门,有人先一步跑进去通报。
一开始搭话的卫兵则是迎入苏涣一行人,同时说道:”校长,因为我们已经复员,不再是军人的身份,所以沐长官不希望我们仍用军职互称。”
”那要怎么称呼?”苏涣不解。
”其实我们现在也挺乱的。私底下也还是军中那一套,不过在沐长官面前,称呼他沐先生就好。长官他可是有秀才的身份,只是从军之后,就没想过继续在科举上进步,所以也不让我们称呼他为秀才。是说这一层身份,也只有我们这些亲近的人才知道。”
大金朝廷对读书人的掌控力变弱的一大体现,就是科举制度的弱化。一方面也是因为大金在某个时期的卖官鬻爵行为,让整个文官体系有了不可逆的变化。
如今任官有科举以外的途径,不再全由朝廷吏部统一分配。地方大员除了吏的任命权外,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任官建议权’,而朝廷中央很少反驳地方的建议。这样的状况,南方尤盛。
但为了不让什么阿猫阿狗都能任官,还是需要对读书人有一定程度的评定。所以传统科举保留了童试与乡试,会试与殿试取消。
也就是说,’举人’头衔算是当今读书人的尽头,也不再有解元头衔。苏涣正是一位举人。假如那位恩师没有仙逝的话,就该走他的门路进入仕途。
但就跟在军中的技术兵种都喜欢拿中央大学的培训资历说话一样,读书人之间有没有科举身份,孰高孰低,也形成了多个大大小小不同的圈子,而有不同的亲近程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