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江南三月,细雨如丝。一座掩映在竹林间的医馆前,早已排起了长队。医馆的匾额上写着"济世堂"三个大字,笔势遒劲,却透着几分温润。这是叶知秋隐退后亲笔所书。
"老大夫,您看这药方该加减些什么?"一位年轻医者捧着医案,恭敬地询问正在药园里采药的叶知秋。她穿着一身素净的布衣,鬓角已见斑白,却依然精神矍铄。
叶知秋放下药篮,仔细看过医案:"病人脉象沉细,应是久病伤阳,当加附子温补。不过要注意火候,以免伤阴。"
这时,萧远珩从后院走来,手里捧着一盆刚开的茶花:"今年的茶花开得真好,要不要歇息一会儿,喝盏茶?"
叶知秋莞尔一笑:"等我把这味药配好。"她的眼神扫过药园,这里种满了各种珍贵药材,都是这些年来精心培育的。每一株都承载着她的心血,也寄托着她济世的心愿。
正午时分,一辆华贵的马车停在医馆门前。原来是新帝昭儿来访。自从母亲归隐后,她每隔一段时间就会来此,既是请安,也是请教。
"母后,朝中新设的医政司已经开始运作了。"昭儿一边帮母亲整理药材,一边汇报,"各地都建起了平民医馆,就按您留下的章程来办。"
叶知秋欣慰地点头:"记住,医者济世,重在持续。不是一时的热心,而是要代代相传。"
午后,几位老农带着自家种的蔬果来拜访。自从济世堂建立以来,她不仅为乡民治病,还教他们种药材,改良农技。如今这一带的百姓,都亲切地称她为"叶大夫"。
"叶大夫,我家的人参地长得可好了。"一位老农兴奋地说,"多亏了您教的方子。"
叶知秋细细询问种植细节,还特意记录下来。这些年,她一直在编撰一部《农医全书》,要把医术与农事结合起来,让百姓既能自种药材,又能保养身体。
傍晚,几位来学医的年轻人围坐在堂前,听她讲授医理。这些都是各地推荐来的有志之士,有的是寒门子弟,有的是异族青年,甚至还有从西域远道而来的求学者。
"医道无界,"她说道,"不分贵贱,不论远近。只要有济世之心,就都是同道。"
夜幕降临,萧远珩在后院支起了一张简易的棋盘。这是他们每日必做的功课——对弈谈心。落子之间,不说朝政,只谈医道,倒是别有一番闲适。
"记得当年在边关相遇时,"萧远珩落下一子,"你也是这样给我把脉诊病。"
叶知秋莞尔:"那时是为了救你,现在是为了保养。你看这几年,气色是不是好多了?"
深夜,一阵急促的敲门声打破了宁静。原来是邻村一位孕妇难产,家人连夜来请医。叶知秧二话不说,带上医具就动身前往。
"我和你一起去。"萧远珩已经收拾好了灯笼。这些年来,他不仅学会了基本的医术,更成了她最得力的助手。
山路崎岖,夫妻二人摸黑前行。叶知秋想起当年在宫中时,也是这样经常深夜出诊。只是那时是为了显示仁政,而现在,纯粹是出于医者的本心。
次日清晨,他们才疲惫地返回。但看到那个平安出生的婴儿,和母亲感激的眼神,一切疲惫都烟消云散。
"这才是真正的快乐。"叶知秋擦拭着医具说,"比坐在龙椅上舒服多了。"
上午,一队商旅路过医馆,听说这里有位神医,特地停下来求医。叶知秋一边为他们诊治,一边询问各地见闻。
"江南的医馆越来越多了,"一位商人说,"都是按照太医院的章程办的。老百姓有病都不愁了。"
这让叶知秋想起了当年推行医改时的情景。如今看来,那些努力并没有白费,改革的成果正在慢慢显现。
午后,她在书房整理医案。这些年来,每一个病例她都详细记录,准备编成医书,留给后人参考。萧远珩在一旁研墨,屋外蝉鸣阵阵,一派闲适祥和。
"有时候我在想,"她放下笔,望着窗外的竹林,"这样的生活,才是最适合我们的。"
萧远珩微笑:"是啊,行医济世,原本就是你的本心。现在不过是回到了最初的起点。"
傍晚,几个当地的孩童来讨要药丸。这是叶知秋特制的健康丸,专门给贫苦人家的孩子补养身体。见孩子们活泼可爱,她便顺便教他们认识几味常用药材。
"老师说您以前是皇帝,"一个小女孩怯生生地问,"为什么要来这里给人看病呢?"
叶知秧蹲下身,轻抚女孩的头:"因为这才是我最喜欢做的事情啊。"
夜深了,叶知秋在灯下写下当天的医案。忽然,一阵熟悉的药香飘来,是萧远珩泡的养生茶。
"想什么呢?"他将茶盏递到她手中。
"在想这一生的际遇。"她抿了一口茶,"从叶府千金到一国之君,最后又回到了行医济世。或许这就是命运的安排吧。"
月光如水,洒在竹林间。远处传来零星的更声,却不是宫中的刻板节奏,而是乡间的自然韵律。叶知秋知道,这才是她最向往的生活。
不是高居庙堂,而是行医乡野;不是君临天下,而是济世安民。这样的归隐,不是逃避,而是回归本心。而这,或许就是最好的结局。
喜欢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断命天师:将军独宠小命师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