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华夏文化,世界折服。
树化玉的名头,在收藏界颇为响亮,尤其是在喜欢玉石的华国收藏圈,谁不想收藏一小块供在家里,没事带着好友观摩一二。
但在天堂岛,这被当做了再寻常不过的门扣手。
无数收藏家想吐血!
而一些外国游客,在知晓,这块树化玉可能要比人类更古老时,也不由大吃一惊。
“虽然只是一小块,但它的价值,绝非简单的金钱可以衡量。”
朱洪光院士重重点了点头。
然后,打开朱红色的大门,带领众人向庙宇之中走去。
神农庙,是一座典型东方建筑。
它的布局,也和燕京故宫,明十三陵,曲阜孔庙差不多,皆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构成,各种宫“七七零”殿、亭台、楼阁,数量数以千计,共同组成了波澜壮阔、气势宏伟的建筑群体。
在这里面。
各种名贵古木,婉如玉石的大理石,充当小饰品的树化玉到处都是,游客们已经激动到麻木了!
庙内的墙壁上,大殿中,门柱上,也都充满了以神农氏为主的华夏文化的元素。
其中一些书房内,还存放着精装的华夏典籍。
从简单入门的《三字经》,到《论语》、《孟子》、《诗经》、《春秋》等四书五经;再到《唐诗》、《宋词》等诗歌词赋的经典;以及《红楼梦》、《水浒传》等明清小说。
还有在之后的巴金、沈从文、鲁迅等名家的现代华夏文学。
这些书籍之中,也多有提到神农氏的地方,比如《史记》、《新论·琴道篇》、《世本·作篇》等中多有记载,都单独做了标识。
朱洪光院士简单向各国游客做了介绍。
华夏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入门非常之难,他也没想着这些外国佬能搞明白。
但意外的是,很多人对这些书很感兴趣。
事实上。
他也发现,这座山脉之上,似乎有一种奇特的力量,隐隐在召唤人们追随华夏文化。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
有人拿起《三字经》津津有味读了起来。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一名米国妞摇头晃脑的读道。
“在我的后院,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一名西班牙文学教授翻起了鲁迅的《野草》,古怪的读道。
“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是枣树……”
这位教授回味了许久,似乎沉浸在这一句话当中,每当他体验出多一种意境,就感觉到更深一层的快乐,最后,他评价道:
“鲁迅,真是一位伟大的作家,我应该将他的话背下来!”
其他人也差不多相同情况。
神农庙之中,越信仰华夏文化,就越感到快乐,这也等于变相鼓励所有人研究华夏文化。
朱洪光院士,也翻起了一本沈从文的《边城》。
他虽然是个军舰专家,但文学功底十分扎实,上面的每一行字,他差不多都能背诵下来,当看到沈从文笔下那一个湘西小城跃然呈现在纸张上时,他体验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