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三:往蹇,来反。
向前进艰难,再次返回来。
实际上,宋太祖并没有机会与辽国直接对阵沙场。他在收复南方割据势力期间,曾先后两次对北汉用兵,都因辽国出兵援助而无功而返。
于是他坚定贯彻“先南后北”的战略意图,在攻略南方逐步统一天下的同时,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弱相权、强干弱支、创造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强中央集权,同时劝课农桑、加强文治以促进社会经济、文化发展,最终缔造出繁荣稳定的建隆之治。
宋初沿用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但三省的权力被极大削弱。
尚书、门下两省被列于外朝,只有中书省还在宫禁之中,称政事堂,又称中书门下。政事堂长官便是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简称同平章事,这是事实上的宰相。到宋神宗年间施行改革,撤销中书门下,将职权重归门下、中书、尚书三省,同时加大了尚书省的权重,宰相的名称又有所改变,此处不详述。
宋初宰相的权力地位,里里外外已被严重削弱。
从里子来说,宋朝设立枢密使、三司使,实行军政、民政、财政三权分立,切割走了宰相的一大块权力。同时又设参知政事,这是可以参预宰相事务的副宰相,又削走了一部分相权。
从面子上来说,宋朝以前的宰相不用写奏章,而且可以坐下来与皇帝坐而论道。但从宋太祖开始,宰相们也要上奏章,而且只能站着叙事了。
这个变化,多少有后周遗臣、宋朝第一任宰相范质的功劳。
范质等后周旧臣毕竟不是宋太祖的嫡系,对他始终心怀敬畏之心,于是每次议事时都恭恭敬敬写好奏章进呈,以免有所差讹。
宋太祖愉快地接受了这个变化。但每当他拿着奏折认真看的时候,范质等宰相们坐在椅子上,一边喝茶一边看着他,这就有些尴尬了。
宋太祖这人深得道家精髓,做大事若烹小鲜,总能在不经意间扭转局面。杯酒释兵权如是,消磨相权也如是。
某日范质等人上朝,如往常一样一边喝茶,一边坐看皇帝用功翻阅奏折。这时宋太祖突然发话了:我眼睛发花看不清字,你们来帮我看看。
范质几人赶紧起身,等他们帮忙读完奏折后,回头一看,发现椅子统统不见了。范质很快明白了,于是主动提出废除宰相坐论之礼。
从此,宰相失去最高待遇,也只能站列班中上表奏事。明清时期更离谱,百官都要跪着向皇帝奏事,所以他们除了要熟读四书五经以外,还要苦练跪拜之功。否则一旦皇帝询问时间稍长,小身板不一定受得了。
为了整顿朝政,清明吏治,宋太祖可是操碎了心。
某次早朝时,宋太祖发现班列中不少官员交头接耳,不成体统。他看在眼中却不动声色。
退朝后,他下诏对官帽做了一次改良。
宋朝的乌纱帽又叫长翅帽,帽子的后边伸出两根一尺多长的翅子,叫展角。官员在出席朝会和其他正式活动时必须戴着它。别看两根展角好像是块布,但布里面包着的是铁片或竹篾。大臣们并排站在一起时,如果再歪过脑袋说小话,脸或眼睛不小心被展角扎一下,不是一般的疼。
很快,朝臣的班列就显得整齐严肃很多。
宋太祖本身是武人出身,虽然在客观上奠定了宋朝重文抑武的传统,但他本人在主观上未必有多重视文人。他曾经对赵普说出过内心真实的想法:用一百名儒臣分治各路藩镇,即便他们全都贪污腐败,产生的危害也远远抵不上一员武将。
也许,这才是他重视文化教育的根本原因。从建立宋朝后,他立下“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遗誓,大力充实皇家藏书,同时完善了科举制。
宋朝刚刚建立时,皇家藏书仅仅一万两千余卷,但二十年后,藏书已增加至八万多卷,几乎已与唐玄宗时期的藏书一样多。
他吸取隋唐五代时科举考试的经验教训,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终于让科考成为入仕为官最重要也最公平的途径,彻底打破了门阀世族的垄断。
首先,在准入门槛上,宋朝给了寒门庶子更多机会。在唐朝,不是所有人都有资格参加科举考试。比如诗仙李白,因为出身商人世家,终生不得参与科举考试。但在宋朝,只要不是作奸犯科、十恶不赦之辈,都能参加科考。
其次,在防止考试舞弊上,宋朝出台了许多科学有效的措施。比如锁院制,考官人选一旦确定,就会被锁在贡院之中,禁止他们与外界联系,以避免出现泄露考题的现象。
又比如,为防止考官打分时遇到熟悉的考生而有所偏袒,宋朝设置了弥封制和誊录制。由专人把考生试卷上的姓名、籍贯等信息用纸糊起来,形成密封卷再交给考官评分。同时,为防止考生在试卷上作标记、写暗语,所有试卷在提交考官之前还需由人重新誊写一遍。
如果考官的子弟也参加科考,怎么办?另设考场,另派考官监考和阅卷。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宋代不仅科举选官制度越发复杂而科学,官名也非常复杂,就算当朝人恐怕也未必搞得清楚。
其官名的复杂,主要源于特有的差遣制度。
所谓差遣,在封建社会是指离开本职岗位而从事其他工作,现在我们通常称之为借调。这一制度在唐宋之前就已出现,但在宋代变成了常规操作,许多官员的官名经常与实际职务相分离。
宋代初期,任官制度有官、职、差遣的分别。当时官名与职务分离,官名用来表示官位和俸禄的高低,通常又称为寄禄官。而差遣之职事,才是官员们的实际职务。
至于职,根据是否有实际职掌,职又分为馆职与贴职。一般而言,除三馆、秘阁官职可能有实事以外,其余都是无职事的贴职。所谓三馆,指昭文馆、集贤院和史馆,所谓秘阁,是指崇文院内设秘阁,合称馆阁。
我们以可爱的苏东坡来举例。
公元1061年8月,苏轼科举高中后,授官为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事。其中官名为大理评事,意味着苏轼的官位和俸禄是从八品下的待遇,而差遣为签书凤翔府判官事,这是他的实际工作。他现在还是低级文臣,所以还没资格授予馆职。
公元1066年2月,苏轼参加制科考试,评为有宋一代最高等级的第三等,授官殿中丞、直史馆。其中官名是殿中丞,这是从五品上的俸禄待遇。而职是直史馆,这意味着苏东坡已经脱离低级文官的范畴。因为苏轼现在直史馆有实际事务要做,所以这是一个馆职,也是一个差遣。
王安石变法以后,苏东坡因与他政见不合,自请外放为朝奉郎、尚书祠部员外郎、直史馆、知密州军州。他的俸禄待遇降为了正六品的朝奉郎,而从六品的尚书祠部员外郎才是本官名。他在直史馆已无具体职事,所以这成了一个贴职。知密州军州是差遣,这才是他真正的就职岗位。
是不是很复杂,看得眼睛发花?眼花就对了,现在请允许我站起来,离开椅子和大家对话。
喜欢跟着姓名学国学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跟着姓名学国学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