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少年时代
爱新觉罗·多尔衮的少年时代始于1612年10月25日,他出生在位于今辽宁省新宾县的老城赫图阿拉,是努尔哈赤第十四子。多尔衮的名字在满语中的意思是“狗獾”。他的母亲阿巴亥,来自乌喇那拉氏,是乌喇贝勒满泰的女儿。阿巴亥在12岁时嫁给了努尔哈赤,比努尔哈赤年轻31岁。阿巴亥后来成为了努尔哈赤的大福晋,这使得多尔衮及其兄弟阿济格、多铎的地位得到了提升。
1616年,努尔哈赤建立了后金,并宣布了天命年号,开启了对明朝的征战。随着战争的进行,后金内部的权力斗争也在加剧。到了1620年,努尔哈赤宣布废黜大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并指定包括阿敏、莽古尔泰、皇太极、德格类、岳讬、济尔哈朗、阿济格、多铎和多尔衮在内的九人为和硕额真,共同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这意味着年仅8岁的多尔衮已经进入了后金的核心决策层,虽然他只是作为一个象征性的成员。
努尔哈赤将他所统领的两黄旗分成四个部分,其中三个部分分别授予多尔衮和他的两个兄弟阿济格与多铎,但多尔衮当时并不是旗主贝勒,而是隶属于阿济格所领导的正黄旗下。这一时期的多尔衮还只是一个未成年的孩子,因此在政治地位上不如他的哥哥阿济格,甚至也不如弟弟多铎。在一些重大的活动中,多尔衮并没有出现,比如1616年正月初一的朝贺典礼中,阿济格与多铎分别位列第六、第七位,多尔衮却没有资格参与。
尽管如此,多尔衮仍然是除四大贝勒和他自己的兄弟外拥有最多牛录的主子,这显示了他在当时的实力不容小觑。在努尔哈赤的共治体制下,多尔衮和他的兄弟们成为了平衡其他势力的关键角色,尤其是在大贝勒代善失去其地位之后。多尔衮的这种早期经历为他后来在清朝政治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打下了基础。
二、初建勋功
多尔衮初建勋功的时期始于1626年,这一年,努尔哈赤去世,多尔衮的母亲阿巴亥被迫殉葬。皇太极继位后,对权力进行了重新分配,多尔衮和他的兄长阿济格从两黄旗转到了镶白旗,而阿济格继续担任旗主。不过,在1628年,由于阿济格犯错,多尔衮接替了他,成为了镶白旗的旗主。
同年春天,多尔衮随同皇太极讨伐蒙古察哈尔部中的多罗特部。在这次战役中,多尔衮表现出色,在敖穆楞击败敌军,因此被皇太极授予“墨尔根戴青”的称号,这个称号意味着他是聪明且出色的统帅。皇太极对多尔衮十分器重,曾表示对他的宠爱超过其他子弟,并给予他丰厚的赏赐。
1629年,多尔衮随皇太极从龙井关突入明朝边塞,参与了对汉儿庄的攻占,并逼近了通州,威胁到北京的安全。在广渠门外,多尔衮参与了与袁崇焕、祖大寿的战斗,尽管这次遭遇了一些挫折,但在随后的蓟州战役中,他们成功歼灭了来自山海关的明军援兵。
1630年,当攻打北京的部队撤退时,多尔衮与莽古尔泰再次取得了胜利。接下来的一年,皇太极设立六部,多尔衮被任命负责吏部事务。在攻打大凌河的战役中,多尔衮亲自冲锋陷阵,尽管遭遇了城上的猛烈炮火,但依然坚持战斗。同年,多尔衮与阿巴泰等人率领部队伪装成溃败的样子,企图袭击锦州,最终击败了迎战的明军。
1632年,多尔衮参与了对察哈尔的征讨。1633年,皇太极与诸贝勒、大臣商讨战略方向时,多尔衮主张优先攻打明朝。他建议每年整顿兵马,趁秋收季节深入明境,围困北京,破坏其屯堡,削弱明朝的国力。多尔衮的战略建议得到了皇太极的认可。
1635年,为了对付一直不肯降服的察哈尔部,多尔衮率领一万精兵前往黄河河套地区,招抚察哈尔部众。这次行动非常成功,多尔衮成功招降了林丹汗的妻子囊囊福晋、苏泰福晋以及林丹汗的儿子额哲,并将林丹汗所持有的元朝传国玉玺呈献给了皇太极。这枚玉玺上的“制诰之宝”四字,成为皇太极称帝的重要依据。多尔衮的这些功绩进一步提升了他在皇太极心中的地位,也为他日后成为清朝重要人物奠定了基础。
三、受封理政
多尔衮的受封和理政生涯始于1636年。这一年正月初一的新年庆典上,多尔衮首次率领诸贝勒向皇太极行礼,标志着他的地位显着提升。同年四月,皇太极改国号为大清,并称帝,多尔衮因功被封为和硕睿亲王,位列六王之第三位,当时他年仅24岁。这一时期,多尔衮开始受到更多的重视和委任。
同年十二月,皇太极亲自率军征讨朝鲜,多尔衮随行。1637年正月,多尔衮奉命攻打江华岛,成功俘虏了朝鲜国王的家属,并遵照皇太极的命令严格约束军纪,避免不必要的杀戮。四月初五,多尔衮将朝鲜人质昭显世子李??夫妇、凤林大君李淏夫妇以及182名随从官员、下人和家属安全押送到盛京。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1638年,皇太极决定讨伐喀尔喀蒙古,多尔衮被留驻国内负责留守事宜。期间,他修建了辽阳都尔弼城,并将其命名为屏城,同时还修建了一条从盛京到辽河的道路。同年八月,多尔衮被任命为“奉命大将军”,率领大军南征明朝。这次南征兵分两路,其中一路由多尔衮亲自率领,从墙子岭、董家口入关,横扫山西,攻陷济南,并在战斗中杀死了明朝宣大总督卢象升。随后,多尔衮率军北掠天津、迁安等地,最终于1639年三月返回盛京。在这次战役中,清军共攻陷36座城池,招降6座,俘获人畜26万。
1640年六月,多尔衮与豪格被派遣到义州,代替济尔哈朗驻扎,负责屯田并骚扰锦州。在接下来的一年里,多尔衮和豪格每三个月与济尔哈朗、阿济格轮换围困锦州。1641年三月,由于围困锦州不力和遣兵回家等行为,多尔衮被皇太极贬为郡王,并被罚银一万两,剥夺了两牛录户口。同年八月,皇太极亲自出征松山,与明朝将领洪承畴决战。在这一关键战役中,多尔衮与豪格被要求调兵合围松山、杏山。尽管多尔衮与豪格起初并不赞同,但最终遵照皇太极的命令行事。松锦之战后,多尔衮于1642年七月恢复了和硕睿亲王的爵位,但这场战役也给他留下了长期的健康问题。
在行政管理方面,多尔衮被赋予了极大的权力。皇太极在改革官制时,将六部之首的吏部交由多尔衮负责。多尔衮推荐了希福、范文程、鲍承先、刚林等文臣担任要职,利用他们的才智治理国家。他还建议对政府机构进行重大改革,确立了八衙官制,并负责文臣武将的晋升和任命。通过这些职务,多尔衮锻炼了自己的行政管理能力,为后来的摄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四、拥立幼帝
1643年八月初九,清太宗皇太极在盛京清宁宫突然去世,他生前并未明确立嗣。这一突发事件引发了一场关于继承人的激烈争夺。此时,代善的两红旗势力已经有所削弱,而皇太极的长子豪格则成为了一个有力的竞争者。豪格不仅军功卓着,而且在皇太极称帝之初就被晋封为肃亲王,掌管户部事务,地位与几位叔辈相当。由于豪格在两黄旗中的地位,两黄旗大臣普遍希望由皇子继位,以保持两旗的优越地位。
另一方面,多尔衮凭借自身的文武才能以及背后的支持者——两白旗和两位勇猛善战的兄弟,也成为了一位强有力的候选人。除了两白旗的支持外,正红旗、正蓝旗和正黄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多尔衮,使得他在权力争夺中占据了有利位置。镶蓝旗主济尔哈朗虽然不大可能直接参与竞争,但他倾向于哪一方将会对局势产生重大影响。
在这一关键时刻,多尔衮面临着巨大的挑战。一方面,两黄旗的反对声音十分强烈,另一方面,多尔衮自立为帝的条件尚未成熟。1643年八月十四日,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豫亲王多铎、睿亲王多尔衮等宗室成员齐聚崇政殿,讨论皇位的归属问题。在激烈的辩论中,矛盾主要集中在豪格与多尔衮之间。双方相持不下,无法达成共识。
在这种情况下,多尔衮提出让皇太极的第九子、年仅六岁的福临即位。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多数人的支持,特别是代善和其他几位王爷。最终,代善等宗室成员共同奉福临为帝,各王贝勒大臣共同签署誓书,昭告天地,宣布以郑亲王济尔哈朗和睿亲王多尔衮辅政,改元顺治。
多尔衮的这一方案在客观上避免了八旗之间的内乱,同时也确保了上层统治集团的基本一致。为了稳固新的统治格局,多尔衮随后处决了劝他自立为帝的郡王阿达礼和贝子硕讬,并肃清了反对这一格局的豪格及其下属。多尔衮的权势也在这一过程中不断攀升,济尔哈朗谕令诸大臣,凡事先向睿亲王多尔衮汇报,文书中的签名也以多尔衮为先。
1644年四月,顺治帝在笃恭殿拜多尔衮为大将军,并亲自赐予大将军敕印,令他统率大军南下,开始了与李自成和南明争夺天下的征程。
五、定鼎燕京
1644年,顺治帝即位时,关内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李自成领导的农民起义军于同年三月攻克了北京城,导致崇祯帝自缢于煤山,结束了明朝长达276年的统治。然而,李自成的政权并未稳定,四月初四日,吴三桂在山海关叛明,并向清朝请求援助。
面对这一局势,内院大学士范文程向多尔衮进言,指出这是夺取中原的绝佳时机,应当立即出兵。范文程强调,清军必须改变以往的屠戮抢掠政策,要争取民心,因为“战必胜,攻必取,贼不如我;顺民心,招百姓,我不如贼”。多尔衮接受了范文程的建议,并同意了吴三桂的请兵请求。
李自成得知吴三桂叛变后,于四月十三日亲自率领部队前往山海关,意图讨伐吴三桂。然而,李自成仍然抱有一丝招降吴三桂的侥幸心理,因此行军速度缓慢,直到十九日才到达山海关附近。在此期间,吴三桂已经派出使者向清军求援,并于四月十五日见到了多尔衮,递交了吴三桂的信函,表示愿意割地酬谢清军的援助,但尚未明确表示投降。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多尔衮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机会,但为了确保吴三桂彻底投降,他采取了谨慎的态度。一方面,他召集大臣谋士们商讨对策;另一方面,他派人回盛京调兵,并故意放慢进军的速度,以此来迫使吴三桂以降清为条件。由于事态紧急,吴三桂最终同意了多尔衮的要求,请求清军尽快入关。
四月二十二日,李自成与吴三桂的军队在山海关爆发了激烈的战斗。多尔衮深知吴三桂面临的困境,因此最初并未立即投入战斗,而是等到双方实力受损后才发兵。在战斗中,他先让吴军上阵,待双方疲惫不堪之时,才下令八旗军发起冲击。结果,农民军战败,迅速撤回北京。
四月二十九日,李自成在北京的武英殿举行了登基大典,但仅仅一天后,即四月三十日,他就以郊外祭天为名撤出了北京。五月二日,清军顺利进入北京城。多尔衮利用汉族内部的阶级矛盾,成功挟制了吴三桂,并使他成为了清军入主中原的马前卒。
六、统一区夏
清军占领北京后,多尔衮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以稳定局势。他禁止军队抢劫,暂停推行剃发令,并为明崇祯帝朱由检发丧,这些举措赢得了汉族士绅的好感。紧接着,多尔衮迎请顺治小皇帝前往北京登基,有效地稳定了占领区内的形势。
1644年六月,多尔衮与诸王贝勒大臣商议决定迁都北京。这一决定既着眼于统一中原、雄霸九州的目标,也考虑到了退可出关的战略考量。八月二十日,清朝正式开始迁都。九月,顺治帝从盛京(今沈阳)抵达北京,封多尔衮为叔父摄政王,并赐予他各种荣誉和礼物,包括貂蟒朝衣、册宝、黑狐冠和黑狐裘等。与此同时,顺治帝命令礼部为多尔衮建立纪念碑,以表彰他的功绩。十月一日,顺治帝在皇极门(顺治二年改称太和门)向全国颁布登基诏书,正式宣布清朝定都北京,开始了长达260多年的统治。
面对李自成的农民军,多尔衮采取了坚决消灭的策略。李自成虽然在六月时积极准备反攻,但其力量在清军的压力下逐渐减弱。另一方面,张献忠领导的农民军已在四川建立了大西国。同时,南明福王朱由崧在南京即位,改年号为弘光,控制了中国南方的半壁江山,成为清军统一全国的一大障碍。
针对这种情况,多尔衮制定了“先礼后兵”的策略。他先后派遣叶臣、石廷柱、巴哈纳、马国柱、吴惟华等将领进攻山西,并于十月攻占太原,随后包围了陕西。与此同时,多尔衮还派遣大量降清的明官对南明君臣进行招抚,并试图说服南明阁臣史可法接受“削号归藩,永绥福禄”的条件。在南明派出的左懋第使团来到北京谈判时,多尔衮将其软禁,并没有给出明确答复。此时,清军已经占领山东,并在十月推进到苏北,与史可法的军队形成对峙。
在这一背景下,多尔衮认为已经具备了全面进攻农民军和南明政权的条件。因此,在十月,他先后命令阿济格和多铎率军出征,向农民军和南明福王政权发起战略总攻。多铎于年底取得了潼关之战的胜利,迫使李自成放弃西安并转移。多尔衮随即下令阿济格追击农民军余部,而多铎则继续南下。
到了1645年二月,农民军连遭失败。五月,李自成在湖北通山九宫山牺牲。此时,多铎的军队已经攻克扬州,史可法殉国。接着,清军渡过长江,南京不战而降,朱由崧被俘,弘光政权灭亡。这一系列的胜利让多尔衮相信天下已定,江山归一统。五月底,他表达了重行剃发令的愿望,六月初,正式向全国发布剃发令。然而,这一举措激起了全国人民的强烈反抗。
七、权势煊赫
顺治二年(1645年),多尔衮被晋封为皇叔父摄政王后,其权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各种大礼场合,如围猎、出师等,王公贵族都要聚集等候传旨,并在多尔衮离开时“列班跪送”。即便是回到王府,也需要王公贵族送至府门。每逢元旦或其他庆祝活动时,文武大臣在朝贺顺治帝后,还需再去朝贺多尔衮。此外,在上朝时,多尔衮可以在午门内下轿,而诸王则需在午门外下轿。这一切表明,多尔衮实际上位居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同时期,清初政坛出现了复杂的情况。明末党争激烈,清初大量引用明朝旧臣,导致明末的党争问题在清朝政局中显现,并与满洲贵族内部的矛盾交织在一起。从1645年开始,围绕弹劾冯铨案形成了南北党争的核心内容。七月,浙江道御史吴达上疏弹劾阉党余孽,矛头指向冯铨及其党羽孙之獬等人。高层官员如洪承畴、金之俊等都是南方人,不太可能支持冯铨。多尔衮考虑到冯铨等人效忠满洲贵族,如果处罚他们可能会让南方官员得势,不利于清朝的统治。因此,多尔衮在犹豫了十天后,决定支持冯铨一派,仅将李森先革职,而对其他人并未深究。多尔衮通过这两派的斗争来达到以汉治汉的目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到了1646年五月,多尔衮认为顺治帝的信符存放在皇宫中,每次调兵遣将都需要奏请钤印,十分不便。于是,他将皇帝的玺印搬到了自己的府中收藏备用。从这一年起,多尔衮所使用的仪仗种类与皇帝相同,均为20种,只是数量上略少于皇帝。辅政王的仪仗则仅有15种,明显低于多尔衮,显示出多尔衮与皇帝的差距越来越小。
1647年以后,官员在奏书中如果将“皇叔父摄政王”称为“九王爷”,或者在称呼上遗漏了任何字眼,都将受到革职处分。而且,自此以后,在所有需要行礼的场合,“跪拜永远停止”,多尔衮无需再向顺治帝行礼。
1648年末,多尔衮的权力进一步扩张,变成了皇父摄政王。他不仅掌握了实权,还在礼仪排场上开始与皇帝比肩。多尔衮处理政务时不再谦恭请示,而是未奉皇帝旨意就以诏书的形式下达命令。他任人唯亲,任意罢免和提升官员。特别是他不让诸王、贝勒、贝子、公等进入朝廷办事,命令他们每日在自己的王府前候命。多尔衮的行为实际上已经与皇帝无异,这标志着他在权势上达到了巅峰。
八、身后荣辱
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的权势达到了顶峰。同年八月,他追尊生母乌喇纳拉氏为“孝烈恭敏献哲仁和赞天俪圣武皇后”,并将她祔享于太庙。然而,就在同年十一月,多尔衮在古北口外出猎时不慎坠马受伤。十二月初九(公元1650年12月31日),多尔衮因伤重不治,在喀喇城去世,享年三十九岁。
顺治帝闻讯后非常悲痛,亲自率领王公大臣身穿白色丧服前往东直门外五里迎接多尔衮的遗体。顺治帝下诏追尊多尔衮为“懋德修道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庙号成宗,并按照帝王规格举行丧礼。次年正月,多尔衮的正宫元妃博尔济吉特氏被尊为义皇后,并祔享于太庙。由于多尔衮没有子嗣,顺治帝赐予豫亲王的次子多尔博为多尔衮的嗣子,继承亲王爵位,其俸禄是其他亲王的三倍。此外,多尔衮的近侍詹岱和苏克萨哈被提拔为议政大臣。
然而,多尔衮去世后不久,他的政敌开始行动,揭露其所谓的“大逆之罪”。首先是处置了阿济格,随后恢复了两黄旗贵族的地位,并提升了两红旗的一些贵族。面对这样的形势变化,原本属于多尔衮阵营的两白旗大臣苏克萨哈等人也纷纷倒戈。在这样的背景下,先是惩办了罗什等五人,接着正式公布了多尔衮的十四条罪状,并追夺了他的一切封号和荣誉,甚至毁坏其墓葬,挖出尸体。紧接着,当权者又处罚了刚林、巴哈纳、冷僧机、谭泰、拜尹图等人。多尔衮多年来培养的势力迅速瓦解。
然而,多尔衮对于清王朝建立和发展的贡献是无可抹煞的。顺治十二年(1655年),吏科副理事官彭长庚和一等子许尔安分别上疏,赞扬多尔衮的功勋,但他们的言论并未被接受,反而遭到惩罚,被流放到宁古塔充军。
直到一百年后,即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乾隆帝发布上谕,正式为多尔衮平反,追谥他为“忠”,并下令将其事迹补充入皇家家谱,并允许后代继承其亲王爵位,按照亲王级别的规格修复其墓园。这一举动标志着清廷对多尔衮的评价有了最终的定论。
结语
多尔衮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既是清朝入关初期的实际统治者,也是清朝统一中国的关键人物之一。尽管他的政策引发了诸多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多尔衮对于清朝乃至整个中国历史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喜欢古代历史着名人物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古代历史着名人物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