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ipt>&sript>
在孙权和曹操进行各种明面上和暗地里的勾心斗角,相爱相杀的时候,在长安三辅,又有一批满年限的屯田佃户转职成为了农夫。
这些农夫在长安三辅各地的屯田所里面缴纳原本的佃户户籍,换出了新的农户户籍,那种欣喜几乎要从身上满溢出来,也成为了近几天三辅大地上的靓丽风景。
流民是没有田亩的,或者说是失去了其原本的田亩。因此这些流民最好的结果,就是成为某个地主阶级的佃户,然后生生死死,一代又一代的佃户,庄丁。
在关中,最大的地主阶级头子,就是斐潜。
只要人类还依附于土地,土地还是重要的生产资料,地主阶级其实永远都不会消失,顶多就是换一个名头而已。
就像是大汉当下,屯田政策不是最好的,但是一定是最适合的。
这是时代的必然产物,任何政治都不可能脱离时代太远。
斐潜当然也不可能例外。
在河洛关中为乱的过程当中,大批的士族家族或是灭亡或是逃离,于是都便宜了斐潜,使得斐潜在最开始的时候,就有了属于斐潜自己的庄禾粮草来源。
给斐潜的屯田做佃户的,除了少部分的战俘奴隶之外,其余的基本都是流民当中招揽而来的佃户,bspbsp这些佃户或是做五年,或是十年的契约,bspbsp然后就可以根据年限获取所对应的田亩。
这一项屯田政策,bspbsp很顺畅的就将流民组织起来,bspbsp成为了斐潜三色旗帜之下最为基础的核心力量。然后曹操和孙权就跟着抄作业了,两个人也根据其自身的需求略有变动。
最大的变动,bspbsp便是曹操和孙权都认为斐潜很傻,竟然还会主动的释放土地,让这些原本可以世世代代进行剥削的劳动力成为自由民……
可是曹操和孙权都不明白,bspbsp可怕的不是阶级压迫,而是阶级固化。
只要给最下层的阶级一点希望,即便是这个希望只有一点点,也足以在很长时间之中支撑这这些人像是牛马一样耕地犁田。
斐潜释放人口和土地,关中士族即便是不爽,bspbsp亦或是不情愿,bspbsp也不得不跟着释放佃户和土地,bspbsp要不然就没有任何人愿意去他们的庄园了……
在大汉当下,bspbsp稀缺的是人口,而不是土地。
就拿长安来说,bspbsp西汉元始二年,bspbsp《汉书·地理志》所记,京兆尹辖十二县,有十九万五千余户,合计六十八万余人。
其中长安城有八万户,人口大约是二十八万人。若将当时在长安的各种皇族、士兵及其他人员也都计算在内,西汉长安鼎盛时期,bspbsp人口大概是五十万左右。
东汉反而少了很多,bspbsp至于现在……
后世光长安一城,就是千万人口级别!
当然,后世的现代化的交通和物流是当下大汉所不能比拟的,但是以斐潜现在对于长安的规划和布置,支撑一二百万的人口,还是没有什么问题,而且京兆尹周边也有县城,也同样可以分流人口。
因此可以说,如果关中士族不跟着斐潜做,那么这些流民,这些劳动力的人口就会汇集到斐潜旗下去,bspbsp而他们的庄园和田亩就会因为招不到人而导致减产,bspbsp甚至是荒废……
别忘记斐潜还有《荒田律》,若是被认定为荒田的,就会被系统……呸,被斐潜强制回收!
虽然说这里面肯定还有操作空间,但是这样一条律法摆在那边,就已经是很可怕了。
那些狂妄自大的家伙,以为斐潜只是嘴上说说的,根本不会执行的,尸骨都凉透了。
一边是萝卜,一边是大棒子,自然就使得关中三辅的士族要跟着一起走。
如今,长安三辅之地的流民,或者说是佃户的成分,很复杂,各个地域的人都有,口音,习俗都不尽相同,如果随意分配,亦或是像是大多数情况下任由各地域自行组织聚集,那么很可能关中三辅之地就多出了许多国中之国,县中之县来……
合理的规划,使得在不管是哪一个区域里面,都不会因为某地乡人占据多数而导致乡党的产生,再加上相互之间的贸易和商品流动,使得这些原本可能生出的壁垒被打破,最后成为一个大体上的整体。
等到这些佃户转化的农夫,在关中三辅生活了两三代人之后,也就渐渐的从外乡人,成为了关中人。
如今关中三辅,工商发达,贸易繁盛,种植业,养殖业,手工业等等,无论那个行当,都有利可图,再加上和西域的商贸开通之后,大量西域的金银刺激了关中三辅的经济,使得这些行业的经营者,不论大小都吃到了相当多的红利,因此这些士族子弟,才在斐潜一而再,再而三的严肃处理,整风治吏的手段之下,服服帖帖。
就比如司马一家,为什么风评很好,甚至可以说不仅没有吃拿卡要,甚至还从家族之中拿出钱财来补贴一些贫困子弟,寒门学子?是因为司马家族有那么博大的胸怀,宁可自己饿肚子也要支援斐潜的伟大事业么?
并不是。
司马家之下,在平阳,在安邑,在长安,在临晋,都有店面,有庄子,而且在西域祁连山,还有金矿的有限年限的开产权……
庞氏,黄氏,还有其他士族,韦氏,杜氏等等,一样如此。
要不然呢?
真以为上嘴皮碰下嘴皮,喷点口水画个大饼,到了年终就各种找理由将做了一年的老员工一脚踹飞再招新人,同样的姿势再来一遍的公司会有多大出息?
当年西凉大乱期间,不少关中河洛士族举家搬迁了,后来等斐潜重新治理好了,安稳了,便是一大堆的士族子弟抖着各种地契房契,又重新回来了……
斐潜的做法,便是尽数不认!
并且还将这些逃离的士族子弟痛骂一顿,叱责这些家伙无守土之德。
然后留在关中三辅没走的士族便是跟着斐潜一起骂,最终这些抖着房契地契什么的外迁士族子弟,最终只能是骂骂咧咧的退出了群聊。
之所以关中这些士族会跟着斐潜一起骂,是因为这些人真的觉得『守土之德』是多么重要么?并不是,只不过这些『无主之地』,斐潜拿了大头,这些留在关中的士族拿了小头而已,要是需要根据这些什么田契地契退还土地,斐潜固然重大损失,这些留守的关中士族也同样受损。
而那些骂骂咧咧退出群聊的士族去了哪里?
大部分都在老曹同学那边。
毕竟这些家伙原本还想着要依靠天子去收拾斐潜,可是没有想到连老曹都被揍了两回,就更谈不上什么依靠天子给斐潜找麻烦了。
就像是某个人,祢衡,原来想要找麻烦的,现在么……
祢衡早在邺城的时候,自我感觉是天下的救世主,是匡扶社稷,是随身携带正平之力的人,一腔狂热,一意孤行,一根筋崩断了之后,被有心人利用,一起一落之后,也算是多多少少能够看清楚一些现实了。
现实是什么,简单来说,就是利益。
在邺城的一课,让祢衡知晓了在明面之下的利益,他以为是看见了丑陋和邪恶,多少还有一些『清流』高高在上的优越感,批判着一切,藐视着一切。
可是到了长安之后,祢衡隐隐的觉得有些什么不对劲了……
其实祢衡他来到关中之后,对于斐潜治下制度的了解日益加深,很多地方扭转了他在邺地对于骠骑这边的想象。
祢衡本以为,山东之人,都应该是经书传家,也应该是秉承着圣贤的『有教无类,为政以德』等理念,是圣人之徒,传承圣贤风范,可是在邺城的现实狠狠给祢衡了几巴掌,将他原本心中的坚持彻底打落,碾在污泥之中。
然后祢衡便是彻底被玩坏了……
祢衡本以为,就算是来到了长安,要么也是如同邺城一般,亦或是连邺城都不如,不想到了邺城之后才发现,相比较在山东来说,山西这一带的风气,简直就是开放到了极点……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这句话,虽然祢衡不懂,但是隐隐约约的能看得出来,能感受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