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主母元春
大庆礼制严格,加上元春出阁便为五品命妇,大婚翌日也需完成一系列的礼仪活动。
然,姜念既无父母,亦无亲族,倒是让元春省事省心多了,不过还是有一些礼仪活动需完成。
晨起查验元帕,仅是大婚翌日的第一桩礼数。
此时,元春已更衣梳洗停当,身上穿的是石青色翟鸟纹褂,此乃五品命妇常服,又由全福妇人替她挽了“圆髻”,簪了如意钗,佩上了五品命妇的银鎏金头饰。体现出,她不再是荣国府的姑娘,更不再是皇太后身边的贾女史,而已经是姜家的五品命妇了。
依礼,元春应该拜见公婆,奉“枣栗羹”(谐音“早立子”)与“腶修”(肉干),取自《礼记·昏义》“妇执枣栗腶修以见”。公婆赠《内则》或《女诫》抄本,训导“奉祭祀、务中馈”等妇职,再回赠玉镯或银簪,象征接纳新妇为家族成员。
姜家无公婆,姜雪莲的坟茔又远在江宁。因此,元春仅是随着姜念一起向姜雪莲的灵位焚香祭拜。
祭拜毕,本应该是祭告祖先与入谱仪式,如此方算正式归宗。因姜家亦无家族祠堂,无祖先牌位,也无族谱与族长,此节亦只是从简。
简略地祭告祖先后,元春便该行主持中馈之礼。
依礼,新妇需亲手烹制一道羹汤,如莲子百合羹之类,奉与公婆尝膳,取个孝顺的意头。虽则实际操作多由仆妇代劳,新妇不过略动动手,做个样子,到底也算全了礼数。用膳之时,新妇须坐于姑嫂下首,用膳时仅举箸示意,禁言语喧哗,以示恭谨。
这一节,元春可免了。
接着便该是受晚辈拜见,家族晚辈向新妇行揖礼,口称“婶母”或“叔母”,新妇则赠以荷包,内盛金银锞子,作见面之礼。
姜家也无晚辈,这一节,元春又免了。
于是,姜念、元春一起接受姜家下人、元春陪嫁下人的行礼。
此刻,姜念、元春一起端坐于正房堂屋。
姜家十二口下人,包括了贺赟、孟氏、香菱、贺忠、蒙雄、封氏、琪儿、琴儿、董良一家四口,由贺赟领着,向姜念、元春行礼,也分别向元春作了自我介绍。众姜家下人对姜念的称呼依旧是“大爷”,对元春的称呼则是“奶奶”,意思是主子奶奶。
元春赏赐了见面礼,贺赟、孟氏是金锞子,其他人皆是银锞子。
在大庆,“诰命”分为五品:一品、二品为“夫人”,三品为“淑人”,四品为“恭人”,五品为“宜人”,六品以下就是敕命了。
元春虽只是五品宜人,但在姜家,众人仍可尊她一声“夫人”,一则是因她有诰命在身,二则她是当家主母。
荣国府的王夫人也是这种情况。
不过,元春、王夫人都不是真正的诰命夫人,什么时候等姜念官居二品以上,元春才能正经八百地做个诰命夫人。
姜念与元春年纪尚轻,若教下人唤作“老爷”“太太”,未免显得老气。
何况,姜念其实有父亲,父亲乃是泰顺帝,这种情况下,他和元春就更不适合称“老爷”“太太”了。
姜家十二口下人向姜念、元春行礼并领了见面礼后,便轮到元春的陪嫁下人向姜念、元春行礼。
在大庆,豪门官宦的姑娘出阁,陪嫁的人手是一项重点。
《大庆会典》规定,亲王嫁女,陪嫁人口可达六十户之众!
王夫人、王熙凤嫁入荣国府的时候,都陪嫁了不少人手,展现出了王家的权贵与体面,这些陪嫁人手也成了她们在府中立足的根基。其中利害,自不必细说。
不过,此次元春的陪嫁人手倒不算多。一来姜念只是五品官,又无身份显赫的父母长辈,姜家宅院也不似荣国府那般轩峻;二来也因荣国府的一些下人不愿随着元春陪嫁到姜家,认为待在荣国府才好。
此次元春的陪嫁人手,主要是四个丫鬟——抱琴、喜鹊、金钏、玉钏。
另有张若锦夫妇、吴贵与多姑娘、白家一家子。
张若锦是抱琴的哥哥。
吴贵是晴雯的姑舅哥哥。
白家一家子,则是金钏、玉钏的本家。
众人鱼贯而入,向姜念、元春行礼,口称“大爷”“奶奶”,并向姜念做了自我介绍。
姜念依例赏了见面礼,皆是银锞子。
众人之中,姜念最关注的不是喜鹊,而是吴贵与多姑娘,目光在这二人身上停留最久。
只见吴贵其貌不扬,生着一副酒糟鼻子,其妻多姑娘却别有一番风韵,虽穿着下人衣裳,却长得挺标致,眼波流转间又自带一段妖娆。
据原著所写:
晴雯不记得家乡父母,只知有个姑舅哥哥吴贵,外号多浑虫,专能庖宰。
晴雯跟了贾母后,求赖家将吴贵买进荣国府,吴贵因此成了荣国府吃工食的厨子。赖家还将家里的一个漂亮女下人配给了吴贵,便是多姑娘。
吴贵一朝身安泰,就忘却了流落时的贫苦,一味嗜酒。而他的老婆多姑娘长得漂亮,生性轻浮,最喜拈惹草,到处“延揽英雄,收纳材俊”。吴贵对此也不理论,只是有酒有肉有钱,便诸事不管。
而现在,吴贵、多姑娘作为喜鹊的亲属,陪嫁到姜家来了。
这对夫妇的到来,也再次证明了,喜鹊就是原著里的晴雯!
姜念打量着多姑娘的时候,心中暗想:“不知这多姑娘到了姜家,可会重操旧业?”
待到姜家下人、元春陪嫁下人都向姜念、元春行完礼,都领到了见面礼,姜念对元春道:“家中尚有二人,未曾与夫人行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