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今后钱庄要发行银票,必须要有相应的银两,并接受央行的监管。而不是像过去那样,你想发多少银票,印就是了。
上喻一出,《京师民生报》立刻跟上报道,强调的是银票存在的风险。你别拿信誉来说话,就说民间钱庄发行的银票,是否存在风险!朝廷方面的监管,是否有必要?
看到报纸的贾琏人都麻了,这么会玩的么?
往年这个时候,京城最集中的话题在来年的会试上,民间最关心的话题,都跟举子有关。
哪里的举人聚会了,哪位举人出诗集了,现场都有哪些头牌娼伶到场等等。
今年的茶楼酒肆之间,舆论的核心一直围绕着朝廷关于银行而衍生出来的一系列话题。
一些岁数大的人纷纷表示,在京城活着,老了老了,看到新鲜事了。
旧话题刚过去,新话题又出现了,分行官督商办的话题迅速被新的话题热度盖过去之后,朝廷关于分行成立的事情,悄悄了在进行。刚成立的皇家央行负责监管,户部成立的工作小组与【民间商人】快速达成媾和,于羊城、金陵两地设分行试点,具体股份分配,不得而知。
一套眼花缭乱的操作下来,此前大周朝势力强大的晋商票号,以光速下跪。在京票号,接受皇家央行监督,随后拿到了成立京师晋商银行的许可证。赶在新的一年春节来临前,晋商银行挂牌营业,在京晋商票号,摇身一变成了晋商银行的办事处。
改行成立后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收回之前发行的银票,更换统一的新格式银票。该银票最大的优势,实现了在京城、金陵、羊城三地正常流通。新银票由皇家银行统一印刷,格式上不再是白银多少两,而是银元XX元。
事情的发展之迅速,贾琏看的瞠目结舌,我仅仅是提了一个小小的建议,在皇权的催促上,竟然如此快捷的诞生出了大周朝版本的金融体系。
有趣的是,钱庄需要监管这个事情,在大周朝竟然没有太大的阻力就实现了。
这要放在独立不久丑国十三州,银行家们那不得揭竿而起啊?
区区联邦,也敢管各州的事务?这联邦不要也罢!
这个时候不难看出,历朝历代,商人地位不高,被当猪养的待遇。
没有人敢站出来为商人说话,哪怕这个商人背后有强大的靠山。在明面上,一个站出来为钱庄说话的人都没有。上喻说的很清楚,钱庄发行的银票在民间流通,风险是一定存在的。
一旦钱庄倒闭,影响肯定不是钱庄一家,有多少人使用银票,就有多大面积的潜在风险。
等待会试的举人们,谈论最多的话题,【朝廷缺钱,要对钱庄下手收割。陛下的上喻,直接打在民间票号的七寸上,根本没有反抗的余地。】
这事情的影响巨大,民间钱庄不可避免的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事先早有准备的央行,在各省设立的办事处紧急挂牌营业,给审核民间钱庄的营业,合格的发放营业执照。如果没拿到营业执照,等着关门吧。
庆幸的是上喻中有明确了时间和期限为两年,也就是说,两年的时间后,还没拿到营业执照的钱庄,那就是自寻死路了。因为这个时间限制,民间的金融商业行为,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冲击,市面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