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后李冬表示是酒后吹牛,贾琏自然是不信的。
李冬这个人在外面看着古板,私下里熟悉了是个非常热心、随性的人。
“会试在即,总是在家读书恐效果不好,想着来京城住几日,也好日常与同窗好友们切磋技艺。”李冬笑嘻嘻的脱了外袍,进门后还露出舒服的表情:“你这好,温暖如春!”
“若不是你身上的脂粉香味太浓,我差点都信了你的鬼话。呵呵呵,别说我没提醒你,色是刮骨钢刀,你现在年轻能抗的住,不加收敛,等几年雄风不再,有哭的。”
李冬丝毫没有被贾琏的警告吓住,往椅子上一坐,接过喜儿端来的茶喝一口:“好茶,好茶!哎,说起来当初在青云书院那会,每次经过漱玉小园,我都只敢远远的看着。有一次偶遇一个出来买东西的小丫鬟,跑快了跌倒了,我给她扶起来。自打那以后,我经常遇见她。乡试之后我去常见她的地方等了几次都没见着她,几个同年相邀去漱玉小园,这才再次见到了她。昨晚上我就住在她那,这次来是有事相求。”
贾琏听出了话语中的含义,脸上的笑容稍稍的淡了一些:“讲!”
“介绍一个干活挣钱的路子,给人当西席也成,晴儿那边包月需要二十两银子。我不是没有挣钱的路子,只是有的钱拿了,今后说话做事都硬气不起来。”
【才结婚几天啊,就多出来一个漱玉小园的晴儿?】
贾琏很是无语,不过也放心了。很明显,李冬对于当下的物价有清楚的认识。能找贾琏,总比他走歪路要强很多,当然对于古人而言,未必就是歪路。中举之后有人投资,能算歪路么?等你做官了,当初拿的钱,都是要办事的。
“今科会试加大了算经的比例,算经一道太吃天赋了。想确保过关,就得多做题目。”
李冬表示没听明白,摇头道:“有话直说,我不明白。”
“眼下全国举子汇集京师,五两银子一份的《算经题集》,合计各种类型题目五百题,你觉得能不能卖一千份。”贾琏把话说明白了,李冬顿时跳了起来:“太能了!”
贾琏心道【多亏了吴安中,不然我也没那么多题目的储备。】
贾琏从书房抽屉里摸出一摞子题目手稿,递给李冬道:“你先看看,我安排一下,辛苦你跑个腿,赚了钱大家三一三剩一。”
李冬没着急看,反问一句:“还有哪个?”
“我侄子贾蓉,他有渠道把题目印出来,你负责校对,估计要忙几天的,到时候被叫苦。”贾琏还好心的提醒一句,这时候李冬道出了打工人的心里话:“只要钱给够,辛苦算什么?”
付出了得到相应的回报,这是做人最朴素的认知。
想做到这一点,在古代其实是一件奢求的事情。佃户给地主家干活,往往只能得到一口吃的。除非自己省下那口吃的,否则想带点回家给家人都做不到。
除非你有相应的社会地位,不信你看看那些被坑的打工人都是啥人。
贾琏没有悲天悯人的高尚情怀,帮李冬是因为这是朋友,难得的可以交心的朋友。
“今天是初六,你来我这,明天一起出城去,给令堂拜年不算晚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