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祖用的是先打一顿,再羁縻。好处是成本不高,坏处是一个不好就造反。
从西域到南疆,越是边远之地,这一类问题越多。三边也是如此,经过几十年的反复,如今基本稳定了,但这算是比较近的。
太上皇年间,基本出于守成的姿态,煌煌大周显露疲态。
承辉帝登基后,有心重振大周,但却要面对内部各种问题。如今贾琏却提供了一条清晰的路径,内部问题先放一放,出去找新的机会。一旦有了新的增长点,内部问题自然被掩盖。
嗯,承辉帝是不知道有句话,相信后人的智慧。
实际上很多问题在发现之初解决不了,可以确定到皇朝灭亡,问题依旧存在。
承辉帝大力的支持下,孙化贞在两江搞出那么大的动静,仅仅是为了把欠税收上来,如果要触及土地的问题,那不得天下沸反盈天么?
事情发展到后来,承辉帝实则心里也是害怕的,真就是硬着头皮在往下做。
再往深层去发展,承辉帝真的害怕一夜之间,满城皆反。
不甘心做一个守成之君的承辉帝,这一次真的被贾琏触动了。
但他还需要等待一个契机,这个契机很快就来到了。
一匹快马疾驰而至,八百里加急,军报。
王子腾于南疆破敌主力,斩首三万,敌酋被擒,请旨,是就地正法,还是押送京师。
看到这份捷报的承辉帝,欣慰的下令传阅群臣。
实际上捷报先到的兵部,再到的内阁,承辉帝并不是第一个看到的。
这是本朝太祖定下的制度,与王子腾无关。
该制度的目的也很简单,预防军-阀的出现。
历史数年的西域平叛,总算是落下了第一块幕布。
群臣纷纷上奏,恭贺承辉帝。好听的话不要钱似的。
也有那么几个不合群的文臣,为了彰显特立独行,上奏弹劾王子腾滥杀无辜。这属于旧事重提了,承辉帝为此,特意把贾琏叫来,将这一类奏折丢给他道:“真看着头疼,你先看看,给出处理意见。”
贾琏领旨,坐在老位置上,仔细的看罢这些奏折后,觉得这帮人真是贱的很。古往今来,大帝国不都是一手刀剑,一手孔孟之道么?这二者不矛盾,是相辅相成的。
不把顽固分子杀光,你怎么行教化?
看着之后的贾琏,提笔建议如下:此辈喜教化,可往西域教喻。
然后承辉帝在内阁上拿出这些奏折,还有贾琏的建议,表示这些奏折的作者,吏部优先照顾一下,安排他们去西域为官,去教化当地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