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人把卷宗送到御前。”承辉帝心知肚明,但也只能装不知道。只是不知道梁道元知道不知道。
无论如何,这个时候承辉帝必须强硬,不能被梁道元丢出来的东西乱了节奏,所以很果断的补一句:“预算制度明年必须确定并执行,考成法年底前必须完善并朕核准,明年执行。”前面说的心平气和,稍稍停顿之后加重语气:“此二事,不容驳回,内阁不允,朕发中旨。”
中旨意味着皇帝与内阁在某件事情上无法达成一致,皇帝被迫行使最高权力。一旦皇帝这么做了,内阁全体成员只能请赐了。
原因很简单,本朝原则上任何政策都是内阁来颁布并监督执行,现在皇帝直接绕过内阁了,那内阁还有存在的意义么?
话说到这份上,承辉帝已经不留余地了,要么接受并负责执行,要么现在乞骸骨。免得传出本朝皇帝开中旨的先河,大家一起丢人。
承辉帝还有另一层意思,预算制度你们在拖,朕很清楚,这笔帐还没算呢。
千万别觉得不可思议,皇帝能直接指挥的人不多,身边最信任的几十个大臣而已。下面的大臣与皇帝有不可调和的矛盾时,一些大臣选择直接请辞,这活干不了,爱谁谁。一些大臣选择服从,权力太香了,没必要跟皇帝死磕。还有一些大臣选择拖,当面答应,就是不执行,或者乱执行。
第三种大臣最多了,别问为什么,问就是斗争的艺术。
一般来说,考成法这种事情,下面的官员必然抵触。我是来做官享福的,你累傻小子呢?
皇帝和内阁齐心,或者内阁足够强势,也能执行下去。比如张居正,就是谁不干谁滚蛋,老子只看KPI。
现在的就是第三种情况,在中旨的压力下,孔照起身抱手,躬身一拜:“臣等服从!”这措辞就很明确了。
承辉帝知道这老家伙怎么想的,很干脆的补一句:“明年做不到,或者做不好,各位阁臣好自为之。”
很直接,不好好干,自己滚蛋,朕不留。承辉帝太了解这些文臣了,所以不留余地。
为何不直接全部换掉阁臣呢?还是那句话,面子上太难看。
事情到了这一步,除非真的不相干,愿意回家养老,内阁大臣们只能坚决执行了,而且要加速,不能给皇帝找到借口开了你。
以前的承辉帝畏首畏尾,不是他不想干,而是有太上皇为首的小忠义亲王集团的掣肘。现在打掉了最大的威胁,皇帝不想忍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