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时间荏苒,岁月如梭,时间来到了2016年,在出版了《易品三国》之后,我开始逆流而上,追根溯源,筹备《易品东周列国》的出版。
我的外祖父叫邱树仁,一生喜欢两本书,《三国演义》,《东周列国志》,最主要的,我从外祖父身上,认识到了隐士的身影和特征,后边会涉及。
《易品东周列国》那可是大餐,需要熟读诸子百家,史记,春秋左传,战国策,五经。
在《易品东周列国》出版过程中,又有很多意外的收获。
《定之方中》是《诗经·鄘风》的一篇,全诗内容如下: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 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 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望楚与堂,景山与京。 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 灵雨既零,命彼倌人。 星言夙驾,说于桑田。 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卫国的文公在楚丘营建宫室的情景,以及他在占卜后前往桑田查看的过程。诗歌还赞扬了文公的品德,最后描述了文公拥有众多良马的景象。全诗以简洁的语言展示了卫国文公的治政理念和兴国之象。
定之方中,作于楚宫。揆之以日,作于楚室。树之榛栗,椅桐梓漆,爰伐琴瑟。升彼虚矣,以望楚矣。望楚与堂,景山与京。降观于桑,卜云其吉,终焉允臧。灵雨既零,命彼倌人。星言夙驾,说于桑田。匪直也人,秉心塞渊。騋牝三千。
大意是:定星在夜空正中时,开始在楚丘建造宫殿。通过日影来测量,楚地的宫室便动工。种植了榛树和栗树,还有椅树、梧桐、梓树和漆树,将来可以砍伐用来制作琴瑟。登上那座高大的土丘,远望楚丘。看到楚丘和堂邑,以及景山和高大的山丘。下到田地里观察桑树,占卜结果显示吉祥,最终一切都会好起来。好雨已经落下,命令那些管车的小臣。一大早就驾车出发,休息在桑田里。他不仅仅是一个普通人,内心深厚且诚实。拥有三千匹良马。
《定之方中》全诗分为三章,每章七句,分别描述了卫文公在楚丘营建宫室、规划城邑和劝农桑的情景。诗歌的主题是对卫文公的治国理念和成就的赞颂。通过对卫文公不同活动的描绘,展现了他作为君主的智慧和德行。
诗歌中的象征意义:
天文与地理的测量:诗中提到“定之方中”和“揆之以日”,反映了古人对天文地理的精确测量和应用,象征着国家治理的科学和理性。
树木的象征:种植的榛栗和椅桐梓漆等树木,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美化,也象征着国家的繁荣和长久之计。
诗歌的历史背景:
卫文公的背景:卫文公在位期间,卫国经历了战乱和重建,他的政策和治理使得国家逐渐强盛,成为后世赞颂的对象。
诗的创作时期:该诗创作于卫文公晚年或逝世之后,是对他在位期间政治功绩的追忆和赞美。
其实,这段故事也是离不开齐桓公的。
齐桓公,名姜小白,是齐国第十六位国君,也是春秋五霸之首。他在位期间,推行管仲的改革政策,加强军事力量,以“尊王攘夷”的策略,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得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在他的统治下,齐国不仅成功进行了内政改革,还通过多次的军事行动巩固了霸主地位。
卫懿公因为好鹤而荒废国政,导致卫国被狄人攻击,几乎亡国。在这关键时刻,齐桓公的行动具有重要意义。他不仅派遣军队支援卫国,还在黄河南岸的楚丘帮助卫国建立新的都城,鼓励之前出逃的卫国人回到楚丘,使卫国得以重新建国。这一事件被称为“存邢救卫”,充分体现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战略思想,也显示了他作为霸主的责任和担当。
齐桓公的帮助不仅限于军事行动,还包括对卫国的全面扶持。卫文公继位后,继续向齐桓公求助,并得到其大力支持。这包括提供资金、物资以及人力帮助卫国恢复经济和社会秩序。此外,齐桓公还鼓励其他诸侯国给予帮助,形成了一个广泛的援助网络,加快了卫国的复兴进程。
综上所述,齐桓公对卫国的帮助是多方面的,不仅是单纯的军事援助,更涵盖了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支持。这些举措不仅帮助卫国从灭亡的边缘恢复过来,也进一步巩固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使其在春秋时期的历史舞台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我们之所以要引入诗经,因为我们发现,诗经和建筑风水有着很深的渊源。中国堪舆学中的名篇名着作者为卜应天的《雪心赋》说:有其意,无其辞。这个故事就是代表之一。
卫国的首都最初是朝歌(今河南淇县),后期迁至楚丘(今河南滑县)、帝丘(今河南濮阳)和野王(今河南焦作市沁阳)。
卫国,作为周朝的一个姬姓诸侯国,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周武王的弟弟康叔被封为诸侯,建立卫国,定都朝歌。朝歌不仅是卫国最初的首都,也是殷商末期四代帝都,文化和历史底蕴深厚。朝歌作为卫国的首都长达约400年,直至公元前660年,因为狄人入侵,卫懿公被杀,卫国被迫迁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定之方中”其中“定”指的是营室星,属于二十八宿之一的室宿。诗中描述的是公元前658年卫文公在楚丘复建宫室的情景。当时利用了天文观测的方法来确立宫室建筑的正确方向。
根据毛亨的解说,营室星在黄昏时分位于正南方时,人们可以通过观察它来确立正确的建筑朝向。东汉大儒郑玄进一步解释,营室星在小雪季节出现,并与东壁星宿相连,帮助古人准确确定四方方向。最初,营室星与东壁星是同一个星宿,后来才逐渐分化为两个。这种通过特定星体位置确定地面建筑方向的方法,在古代是一种常见且精确的天文应用。
此外,诗中还提到通过日影来确定东西方向:“揆之以日,作于楚室”。立表测影是一种古老的测量方法,通过观察太阳升落方位以及直立物体的影子方向,可以确定东西方向。结合南观定北准极以正南北,这两种方法结合在一起,使得古人能够精确地确定宫室的朝向。
综上所述,《诗经》中的“定之方中”不仅展示了古人对天文星象的深刻理解,还反映出他们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实际生活中的智慧。这种将天文观测与地理建筑紧密结合的方式,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界的高度认知和尊重。
“揆之以日,作于楚室”出自《诗经·国风·鄘风·定之方中》,其中蕴含了古代对天文观测和地理测量的智慧,体现了通过科学方法确定建筑方位的场景。
“揆之以日”,即通过观察太阳的位置和日影来测定东西方向,而“作于楚室”则是指在确定了正确方位之后开始建造房屋。这种结合天文观测与地理规划的方法,不仅展示了古人对自然的深刻理解,还反映了他们在生活实践中应用这些知识以达成最佳生存环境的智慧。
历史背景与地理战略考量
历史背景:公元前660年,狄人攻打卫国,导致卫国几乎亡国。卫懿公败死,国人逃散,失去了居住掌控四百多年的都城朝歌。齐桓公帮助卫国复国,立戴公,后戴公之弟毁即位为卫文公。
地理战略考量:楚丘地理位置优越,位于今河南省滑县,据守黄河流域的重要据点,有利于控制东西交通要道。同时,楚丘相对远离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路径,为卫国提供了相对安全的地理环境。
政治与经济考量
政治稳定:在齐桓公的帮助下,卫国成功复国。为了避免再次遭受狄人的侵害,卫文公需要一个政治稳定、能够得到诸侯国支持的新都城。楚丘作为新都,能够依托齐国等强大诸侯国的支持,巩固卫国的独立和自主。
经济重建:楚丘所在的黄河流域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迁都楚丘有利于恢复和发展经济,尤其是农业和手工业,为卫国的长远发展奠定经济基础。
风水与规划考量
风水理论:古代都城建设注重风水理论,楚丘“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符合风水要求。这种天然的地理优势有利于都城的长期稳定和繁荣。
都城规划:卫文公在楚丘建都时进行了严谨的城市规划。《诗经·定之方中》记载了卫文公通过天文观测确定建筑方向,合理布局城市空间,种植树木以提供材料和美化环境。这表明卫文公具有高度的规划能力和前瞻性。
军事与安全考量
军事防御:楚丘地理位置相对偏远,避免了直接面对主要敌对势力的威胁。同时,其靠近友好的齐鲁等国,便于在面临威胁时获得援助,从而增强国家的安全保障。
战略缓冲:楚丘作为新都,能够为卫国提供战略缓冲区,避免直接冲突,积累国力。这一战略选择为卫国赢得了宝贵的发展时间,逐步恢复和提升国力。
天时地利人和
天时:卫文公选择在小雪季节后开始建造宫室,此时节既易于施工,又符合农闲时期的人力调配。这种科学的时机选择体现了卫文公对自然规律的深刻理解。
地利:楚丘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农业条件好,具备都城建设的所有地利条件。这些天然优势为卫国的快速复兴提供了重要支持。
人和:卫文公通过减轻赋税、慎用刑罚、发展农耕、重视文化教育等措施,赢得了民心。这种政治上的开明和仁政,使得卫国在楚丘迅速恢复了元气。
政治智慧与领导力
政治智慧:卫文公选择在楚丘建都,反映了其卓越的政治智慧。他不仅考虑当前的生存问题,更着眼于国家的长远发展和安定。这种智慧体现在对内外政治形势的精准把握上。
领导力:卫文公在迁都过程中表现出强大的领导力和组织协调能力。他亲自督促各项建设工程,合理安排人力物力,确保都城建设顺利进行。这也为后世君主树立了良好的榜样。
综上所述,卫文公选择在楚丘建都,是基于历史背景、地理战略、政治经济、人文社会、风水规划、军事安全以及综合天时地利人和等多方面因素的综合考虑。这一决策不仅挽救了濒临灭亡的卫国,还为其带来了新的繁荣和安定。从卫文公的迁都故事中,可以看到一位明智领导者在危难时刻如何做出科学决策,带领国家走向复兴。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卜年三百”是指通过占卜预测国家可以持续三百年的时间。
这一典故源自《左传》,在僖公三十一年(公元前629年)的记载中,卫国通过占卜得出了“国家可维持三百年”的预言。这一预言不仅反映了古代中国对占卜的信任和重视,也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下面将详细解析这一典故的背景、意义及其影响:
历史背景与事件经过
历史背景:公元前660年,因狄人攻打卫国,导致卫国几乎亡国,卫懿公败死,国人逃散。齐桓公帮助卫国复国,立戴公,后其弟毁即位为卫文公。
帝丘迁都:为了避开狄人的侵扰,卫国于公元前629年(僖公三十一年)迁都到帝丘(今河南濮阳县西南),并进行了四次占卜,结果都不吉利,但最终占卜师预言卫国可以延续三百年。
占卜细节:当时对郊祀进行四次占卜均不吉,故不杀祭牲,但仍进行祭祀名山大川的活动。秋季晋国在清原检阅军队,冬季狄人再度围卫,卫国迁移到帝丘,并得到了“卜年三百”的预言。
占卜的文化意义
占卜的重要性:在中国古代,占卜是重要的决策手段,尤其在重大国家事务如迁都、战争、祭祀等方面。占卜的结果直接影响到国家政策的制定和执行。
预测未来:占卜被视为一种超自然的力量,能够预示未来的吉凶。这种对未来的预知能力在古代社会中具有极高的权威和可信度。
文化认同:通过占卜得出的预言不仅是对国家命运的预测,也是对统治者执政合法性的一种认同。它体现了古人对天命思想和神明启示的深信不疑。
“卜年三百”的深远影响
国家凝聚力:这一预言极大地提升了国民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增强了民族凝聚力。在艰难时刻,这种信心是支撑国家复兴的重要动力。
政治影响:占卜结果往往被统治者用来巩固政权,安抚民心。卫国在经历重大危机后,通过占卜获得了“三百年”的预言,有助于稳定政局,安抚百姓。
历史记忆:这一预言成为卫国历史上的重要记忆,被后人传颂和讨论。它不仅是历史的一段记载,也成为了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影响了后世对占卜和命运的看法。
现代视角与历史反思
科学与迷信:从现代科学角度看,占卜可能更多地属于迷信行为。然而,在古代社会背景下,占卜是一种普遍接受的文化现象,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探索和对未来的渴望。
历史教训:虽然“卜年三百”的预言没有实现(卫国最终在公元前209年被秦所灭),但它提醒后人要理性看待命运和预言。历史的发展依赖于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不应过于依赖虚无缥缈的预言。
文化传承:这一典故仍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意义。它不仅记录了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信仰,也为现代人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反思古代文化的窗口。
综上所述,可以看到“卜年三百”不仅是一个历史典故,更是一个涵盖了深厚文化内涵和社会影响的复杂话题。通过对它的分析,不仅能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风俗习惯和思想信仰,也能从中汲取关于命运、选择和领导力的历史智慧。
这个故事提炼的理论,为一个家族的策划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也是一个家族风水的典型案例。
喜欢弘未来人生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弘未来人生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