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北宋时期,汴京城里,有两位年轻人,一位叫李贤,一位叫张达。李贤出身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气质儒雅,心怀壮志,渴望有朝一日能在仕途上大展宏图,为百姓谋福祉。张达则是商贾之子,为人豪爽仗义,头脑灵活,对生意场上的门道颇为精通。
两人在一次诗会中相识。那天,诗会在一处园林中举行,文人雅士们齐聚一堂,吟诗赋词。李贤的一首《春日感怀》,以其清新的文风和深刻的立意,赢得众人喝彩。张达虽不擅诗词,但对李贤的才华钦佩不已,主动上前结交。李贤见张达为人热情,举止大方,也心生好感,两人相谈甚欢,当下便结为好友。
此后,他们常常相聚。李贤会与张达分享书中的治国理政之道,描绘自己的理想抱负;张达则给李贤讲述生意场上的趣事,以及各地的风土人情。两人一个沉浸在经史子集的世界里,一个穿梭于繁华的市井街巷,却彼此欣赏,情谊愈发深厚。
一日,李贤收到消息,他在外地的叔父病重,希望能见他最后一面。李贤心急如焚,可他手头拮据,连盘缠都凑不齐。张达得知此事后,二话不说,拿出自己的积蓄,交到李贤手中:“贤弟,别耽搁,这钱你拿着,快去见叔父。”李贤感激涕零,紧紧握住张达的手:“达兄,大恩不言谢,此等情谊,我定铭记于心。”张达拍拍他的肩膀:“说什么见外话,咱们是兄弟,理应如此。”
李贤匆匆踏上行程。然而,路途遥远,且正值雨季,道路泥泞不堪。李贤乘坐的马车在途中遭遇了劫匪。劫匪们凶神恶煞,抢走了他身上所有的钱财,还打伤了他。李贤挣扎着起身,继续赶路,却又不慎摔下山坡,昏迷过去。
不知过了多久,李贤被一位采药的老者救起。老者将他带回自己的茅屋,悉心照料。李贤醒来后,心中焦急万分,一方面担心叔父的病情,一方面又忧虑自己的处境。他身上已无分文,伤势未愈,却又归心似箭。
而在汴京,张达见李贤迟迟未归,心中担忧不已。他四处打听李贤的消息,得知他可能遭遇了劫匪,生死未卜。张达心急如焚,毅然决定亲自去寻找李贤。他放下手中的生意,不顾家人的劝阻,踏上了充满未知的寻人之路。
张达沿着李贤可能走过的路线,一路打听。他逢人便问,不放过任何一丝线索。许多人都劝他放弃,说李贤或许早已遭遇不测,但张达坚信李贤还活着。
终于,在一处偏僻的山村,张达打听到了李贤的下落。他欣喜若狂,急忙赶到老者的茅屋。当他看到躺在病床上虚弱的李贤时,眼眶湿润了。李贤看到张达,更是百感交集,泪水夺眶而出:“达兄,没想到还能再见到你……”张达握住李贤的手:“贤弟,别怕,我这不是来了吗?有我在,一切都会好起来的。”
张达在山村留了下来,悉心照料李贤。他每天为李贤煎药、做饭,还四处寻找更好的药材,希望能让李贤尽快康复。在张达的照料下,李贤的伤势逐渐好转。
经过此事,两人的情谊更加深厚。李贤深知,在自己最危难的时候,是张达不顾艰难险阻,前来寻找他,这份情谊重如泰山。而张达也为能救回李贤而感到欣慰,他觉得朋友之间,就应该在对方最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
不久后,李贤的叔父终究还是没能挺过去。料理完叔父的后事,李贤和张达一同回到了汴京。回到汴京后,李贤更加刻苦读书,准备参加科举考试。张达则继续打理家中的生意,同时也不忘时常关心李贤的生活。
科举考试的日子渐渐临近,李贤日夜苦读,身体却每况愈下。张达看在眼里,疼在心里。他四处为李贤寻来滋补的药材,还常常劝李贤注意休息,劳逸结合。
终于,科举考试的日子到了。李贤满怀信心地走进考场。放榜之日,李贤高中进士。消息传来,整个汴京为之轰动。李贤一时间成为众人瞩目的焦点,前来道贺的人络绎不绝。
李贤入朝为官后,凭借着自己的才华和能力,很快得到了上司的赏识,仕途一帆风顺。他的生活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一个清苦的书生,变成了出入朝堂的官员,府邸变得豪华气派,身边围绕着众多阿谀奉承之人。
起初,李贤还能保持初心,与张达依旧往来密切。他时常邀请张达到府邸相聚,两人像从前一样谈天说地。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李贤在官场中逐渐迷失了自我。他开始沉迷于权力和荣华富贵,对张达的态度也慢慢发生了改变。
张达察觉到了李贤的变化。李贤与他交谈时,不再像从前那样真诚,而是多了几分敷衍和傲慢。张达心中难过,但他觉得李贤可能只是因为公务繁忙,压力太大,所以并未过多计较。
一次,张达家中生意遭遇困境,资金周转不灵,面临破产的危机。张达无奈之下,只好去找李贤帮忙。他心想,自己与李贤曾有过生死之交,李贤如今身为官员,人脉广泛,定能帮他度过难关。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张达来到李贤的府邸,递上拜帖。门房看了看他的穿着,面露不屑,让他在门外等候。张达等了许久,才被允许进入。见到李贤后,张达将自己的困境如实相告,希望李贤能拉他一把。
李贤听后,脸上露出犹豫之色。他心中想着,自己如今在官场步步高升,若是与张达这样陷入困境的商人牵扯过深,会不会影响自己的声誉和仕途?犹豫片刻后,李贤找了个借口拒绝了张达:“达兄,不是我不帮你,如今朝中事务繁忙,我实在无暇顾及此事。而且,我为官清廉,并无多少积蓄,恐怕帮不上你。”
张达没想到李贤会如此拒绝他,心中一阵刺痛。他望着李贤,眼中满是失望:“贤弟,你我曾共患难,生死与共,如今我有难,你竟如此绝情?”李贤避开张达的目光,有些心虚地说:“达兄,你莫要误会,我也是身不由己。”
张达不再多说,转身离开。他心中对李贤的情谊,在这一刻彻底破碎。离开李贤的府邸后,张达独自走在街头,回想起曾经与李贤的点点滴滴,不禁泪流满面。曾经那个重情重义的李贤,如今已被官场的名利所腐蚀,变得如此陌生。
张达并未因此而放弃,他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和智慧,四处奔波,寻找解决生意困境的办法。他拜访了许多生意上的朋友,诚恳地向他们求助。朋友们被他的真诚和坚持所打动,纷纷伸出援手。在大家的帮助下,张达终于度过了难关,生意逐渐有了起色。
而李贤,在拒绝张达后,心中也有些不安。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渐渐淡忘了这件事,继续沉浸在官场的繁华之中。然而,他的所作所为,让一些真正了解他的人对他失望不已。他在官场中的口碑也逐渐变差,一些人开始对他的为人产生质疑。
不久后,朝廷中发生了一场政治斗争。李贤因为站错了队伍,被政敌弹劾。他的一些不法行为被揭露出来,皇帝大怒,下令将他革职查办。一夜之间,李贤从高高在上的官员,变成了阶下囚。他的府邸被查封,曾经围绕在他身边的人都纷纷离去,树倒猢狲散。
在狱中,李贤回想起自己的一生,懊悔不已。他后悔自己在名利面前迷失了自我,辜负了张达的深情厚谊。他深知,正是自己的贪婪和虚荣,才导致了如今的下场。
就在李贤陷入绝望之时,他收到了张达的来信。信中,张达并未指责他,而是表达了对他的关心和惋惜。张达还说,他已经为李贤请了最好的律师,希望能帮他减轻罪责。
李贤读着信,泪水再次夺眶而出。他心中充满了对张达的愧疚和感激。在他最落魄的时候,是曾经被他伤害过的张达,不计前嫌,向他伸出了援手。
最终,在张达的帮助下,李贤的罪责减轻,被释放出狱。出狱后的李贤,找到张达,扑通一声跪在他面前:“达兄,我对不起你,我罪有应得。你却还如此帮我,我……”张达赶忙扶起李贤:“贤弟,过去的事就别提了。人都会犯错,只要能改过就好。”
李贤望着张达,心中感慨万千。经过这场变故,他终于明白,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你飞黄腾达时阿谀奉承的人,而是在你身处困境时不离不弃的人。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张达对他的情谊,历经岁月的考验,始终坚如磐石。而他自己,却险些因为一时的虚荣和贪婪,失去了这份珍贵的友谊。
此后,李贤远离官场,与张达一起做起了生意。他将自己的才华用在了正途上,与张达相互扶持,共同经营。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友谊更加深厚,成为了汴京城里人人称赞的佳话。而“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这句话,也在他们的故事中,得到了最真实的诠释。
喜欢荒唐浮生渡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荒唐浮生渡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