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畔行驶,眼看着贝加尔湖湖水清澈,碧绿,在阳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
…………
四月里满洲里是多变的,时而春光明媚,时而风雪交加,时而烈日炎炎,随着气温的不断回升,候鸟开始归来。
列车一路向南疾驰,沿途气温悄然攀升,直至踏入京城地界,刘之泰身着的厚重皮大衣,在渐暖的空气中显得格格不入,最终不得不卸下这份冬日的包裹,任由春意悄然渗透衣襟。
刘之泰随着人流,走出了离别将近两年的京城站,他感觉就像离家很久了样,看到家乡的什么都会感觉亲切。
原京城站始建于清光绪二十七年,原址位于正阳门瓮城东侧,建成于清光绪二十九年,旧称“京奉铁路正阳门东车站”。
不过刘之泰眼前的京城站可不是满清时期建设的那个了,它于后来的1959年,重新改建了。
要说当年的京城站,从设计到施工在铁路建筑史上应该算是一个奇迹。
新夏成立以后,随着首都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京城火车站的运输生产任务越来越繁重,建设一个新的京城站显得越来越急迫。
这个愿望终于在建国十周年之际实现了。
1958年10月下旬,根据京城市政建设规划开始了新站的设计安排,站场设计由铁道部第三设计院负责,站舍大楼由建工部第一建筑设计院和金陵工程学院合作承担设计。
当年12月上旬设计方案全部完成,12月10日中央批准设计方案。设计人员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本应该一年才能完成的设计工作量。
1959年1月20日,新站建设工程正式动工。参加的施工人员最多时达到2万余人,投入施工机械300多台、汽车200多辆,工程总投资5782万元。苏联专家也给予了现场技术指导。
1959年9月10日工程竣工,施工建设者们仅用了7个月零20天时间就使一座雄伟壮观、富丽堂皇、具有民族及古建筑风格的大厦矗立在世人的眼前。
新的京城站大楼正面朝北,东西宽218米,南北最大进深88米。大楼的中央大厅高34米,两个钟楼顶部距地面43米。
大楼内候车面积达14000平方米,可以同时容纳14000名旅客候车。中央大厅设有4架自动扶梯,每小时可运送6000人次。
大楼内,旅客候车室、母子候车室、电影厅、游艺厅、旅客餐厅、邮局、医务室、旅客问讯处……设施齐全。
在大楼内还安装了现在国内少有的空调设备,冬天可送暖风,夏天可给冷气。
楼顶那两座钟楼,每座都是镶嵌着大理石面的四面大钟。每个钟面4米见方,大小针分别长1.9米和1.6米。
每天早上7点到晚上9点,它都在正点时分播放出嘹亮的“东方红”乐曲声和清脆的钟声,远播京城数里之内。
最初京城站的钟声是敲到深夜十二点的。后来听取了京城市居民的意见,嘹亮的钟声在深夜传播得太远,影响了睡眠,才改为晚上九点后即结束。
火车站出口处,人群如潮,刘之泰背着沉甸甸的背包,肩上还扛着个大行李包,右手紧抓着一个手提袋,历经一番艰难,终于从人海中挤脱而出。
来到站外,他正发愁怎么回去,是坐公交,或者是叫个板车?
“刘之泰!”刹那间,一声夹杂着哽咽的呼唤划破空气,直击他的心扉,令他浑身猛地一颤,眼眸中瞬间燃起炽热的光芒,不由自主地抬头循声望去。
映入眼帘的,正是那位令他日夜思念、魂牵梦萦的妻子――贺红梅,她独有的气质,在这一刻,如同春风拂面,温柔而又深刻地触动了刘之泰的心弦。
刹那间,刘之泰猛地丢下行李,不顾周遭一切,疾步冲向贺红梅,将她紧紧揽入怀中,仿佛要将这两年的思念都融入这拥抱之中。
“之泰哥!你终于回来了!”贺红梅泪眼婆娑,声音中带着几分哽咽,“你这一走就是这么久,我真的好想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