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日母亲搂着她坐在窗边,边轻声吟着此诗,边为她指点江景。却不知,虽是隔着银蝉纱,但那熟悉的碧波千里,杨柳点翠,早已扑面将她卷进了岁月的长河,依稀又见着了高楼叠起、车辆如织……时也分不清,她到底是眷着前世,还是恋着今生……千年忧思,还复往来,只让她错将泪水作江水,奔腾而去不复回……心情激荡时,不觉泪眼婆娑。却把那厢里的母亲唬得手忙脚乱,抱着她在舱中来回走动。口中忽儿软语抚慰与她,忽儿让人急传大夫,忽儿又先紧着丫头先拿两件贵重饰品来镇着命。彼时她于泪光中注视着这美丽的妇人良久,轻轻伏进她柔软的怀里,低声说道:“母亲,我在这里,我哪儿也不去……”
此情此景,犹在眼前。谁知道,她留下来了,母亲却走了,殁在了她们最爱的扬州……
而现在,又到了要离开父亲的时候了吗?
“玉儿。”声叹息般地呼唤,是她的父亲,林如海。
“爹爹。”黛玉立起身,侧脸拿绢子抹净了泪,含笑转过了头。
五六岁上,正是小孩儿珠圆可爱的时候。黛玉却因这病,骤然清瘦了下来,形态里,竟略略带出些女孩儿的风流娇态,如海看了,不免又想起了夫人,悲从中来,眼中也是酸。
“看着快别哭了,爹爹我近日还没寻着什么好东西呢。”父亲步入亭中,在软靠上坐了下来,笑着伸手,将黛玉揽入怀中。黛玉不好意思地扭了扭,就安静地躲进了父亲温暖的怀抱里。
云莺上前为老爷奉了盏毛峰,又为黛玉的玫瑰茶续了杯,就悄悄地退了下去。
“这本玉楼春开得甚好,玉儿可还喜欢?”
“映着这红枫,刚柔,别有番风味呢。”那本玉楼春已是满极欲败之相,父亲又怎会看不出来,只怕是心思不在这上面吧。
“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无花。哎……玉儿,你外祖母欲接你入京同住(2)。”父亲兜兜转转,终是将这句话说出了口。
作者有话要说:
yy红楼:
(1)林家的几件事
1、黛玉那个三岁的弟弟,原著里写着:“今如海年已四十,只有个三岁之子,偏又于去岁死了。虽有几房姬妾,奈他命中无子,亦无可如何之事。”其中并未明说是嫡子。此子亡了,红迷们也有人分析说是贾敏所为。这里我没有采用。但是,也就没有了贾敏因为亡子而伤心的段子了。
2、贾敏并非慢慢病死的,原著用的是“疾而终”,与秦可卿的死法样,贾敏我设定她病了个月,已经是很慢了。
3、黛玉是从小体弱,但并不是直都病得不能上学。原著中写她因母病而侍奉床前,母亡后又执礼守丧。最后累得大病场的。关于黛玉为什么定要亲自奉药。我怀疑是府中有人要害贾敏,黛玉时也查不出来,只好日日守在母亲身边。最后母亲还是难逃死,黛玉是又累又恨,两相夹攻。才大病的。
(2)关于黛玉起程时间的yy
原著虽有写黛玉丧母后月左右即离父远行,但作者实在想不通:
1、外祖母再想孙女,也不能说不让孙女儿守完女儿的七七吧,七七四十九,怎么算都是过了个月了。
2第1章
欲望文
\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