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三宝汤
春日里的夕阳亦带着丝丝暖意,光芒仿佛给学堂镀上了一抹赤红,带着香的清风里满是欢声笑语,树影摇曳,将嬉戏孩子们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
追逐打闹的多为低年级学子,他们没有烦恼,不曾感到学习的压力,也不用为生活感到忧虑,仿佛生来就是为了玩耍。
而高年级的学子们则抓紧每一分每一秒读书,很多连吃饭入厕都拿着书籍在读,比如甲级和进修级。
原本他们也和丁级丙级的小孩子一样无忧无虑,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关于未来,关于科举,关于生活,关于家人的期盼,各种无形的压力将他们笼罩,迫使他们不得不把专注力放在学习上面。
曾经他们也以为总也玩儿不够,长不大,可那些日子明明还在昨日,突然之间就感觉好远好远。
甲级的学子再有一年,若是他们户籍所在地的县里举办童生试,便要迎来几年蒙学的终极考验,关乎自己未来命运,亦是对自己对家人付出能否回报的时候。
而进修班的学子,他们已经体会过命运的审判,痛苦过,哭过,失落过,家人的鼓励犹如针扎,不得不重回蒙学校园意图再战拿回曾经擦肩而过的失去。
试问这样的他们怎敢松懈?有什么理由放下书籍去玩耍?
十几岁的小孩已经开始懂事了,一旦开始考虑未来,考虑生活,便再也回不去曾经。
最轻松的是不上不下的年级,他们还没有失去低年级的无忧无虑,亦没有高年级的烦恼压力,是最自由快乐的时候,想做什么就做什么。
高景明周林他们便处于这样的阶段。
陈宣他们从玉山先生小院回来的时候,一群小孩正围着邓凌峰请教下午学的马步,初次正式接触新的内容,小孩子们总是充满了热情。
这可把邓凌峰高兴坏了,不客气的说,整个班上武功方便他说第一没人敢说第二,总算等到了表现的机会,拿出十二分的热情去教同窗们,倒是有点他家武馆师傅教学徒的样子,耳濡目染多年,潜移默化就有那么点味道了。
只是他的‘教徒’方式就有些‘粗暴’了,动不动就大声呵斥哪里哪里错了,应该怎样怎样,到底是小孩子,耐心有限,不像先生们早就被‘折磨’得有了无与伦比的耐心,可其他小孩偏偏就吃这一套,学得认真,连嘻嘻哈哈的都很少。
这一幕让一些埋头苦读的高年级学子偶尔抬头看一眼,眼中有羡慕和追忆,曾经他们也是这样的,可纵使没人强迫他们,他们也难以放下书籍回到那样的生活了。
一眼后就收回目光继续看书吧。
练武?呵呵,有什么用呢,学堂教的又不是什么高明的东西,练在好也没出路啊,终究还是要读书的。
若想学武有所成就,何必来读书呢,读书的钱去江湖门派亦或者武馆不更能学到真东西?
看到邓凌峰在那边有模有样的教同窗们如何扎马步,高景明歪头对陈宣说:“阿宣,说实话,虽然咱们扎马步不比凌峰差多少,但在教人方面真心不如他,谁让他家是开武馆的呢”
陈宣深以为然的点点头,这倒是事实,武道方面陈宣如今还算是门外汉,自身无法判断自己扎的马步比起邓凌峰来如何,但说教人,他也自愧不如邓凌峰的,主要是这方面没经验啊。
很快高景明就咧嘴一笑道:“但不管怎么样,咱们也不能让他专美于前了,我们之前可是得到师父夸奖的,走走走,过去让他们见识一下……”
打打闹闹又一天,若能认真记住,将来回忆怎会缺欢笑?
隔天上完课,下午陈宣他们来到玉山先生小院处,做完作业后,便要额外留下一个时辰跟他学习武学方面的东西了。
但这天下午玉山先生并没有教他们两个新的东西,而是让他们认真扎马步,讲解其中的细节要点,比射御任课先生任蒙讲得更加细致,甚至还掺杂了不少流派乃至野路子的东西在里面。
这明显是在给两人开小灶,虽然陈宣已经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扎马步方式,但从中依旧受益良多。
马步是在练站,可总不能站着不动吧,所以学会站之后就要学会动,而玉山先生讲的内容便是站稳之后的动,有着诸多后续变化,分不同的情况场景,这些都是陈宣他们后续需要一点点去掌握熟悉的。
但玉山先生也没有强迫他们非要扎马步多久,而是自觉疲惫即可,过犹不及,体魄的提升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每次练习有进步即可,尽管这样的进步当时是感觉不到的。
在这里的一个时辰,半数时间陈宣他们都在休息听玉山先生讲解。
到底断断续续站了半个时辰,过后难免饥肠辘辘,已经是傍晚,饭堂都已经关门了,陈宣正琢磨去哪搞东西填饱肚子呢。
练功消耗大的常识只要不傻都明白,玉山先生又怎会不知道,是以早有准备。
结束后他带着两人回到客厅,指着桌之上的红泥小火炉上冒着热气瓦罐说:“阿宣,我提前顿了鹿血三宝汤,你去盛两碗,和明儿一人喝一碗,这对你们有好处”
“是”,陈宣依言照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