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诧异道:“这是什么说法?”
苏辙将苏允这几天的表现说了说,尤其是关于变法上的讨论。
苏轼听完之后,十分惊诧,道:“阿允说他经义只是粗通,又是在眉山那小地方长大,他去哪里知道这些东西?
而且这些……真知灼见,就算是你我,也是不得而知啊!”
苏辙摇头道:“我亦是不知,不过他讲得东西言之有物,虽然有些细节所知不详,但整个大局却是掌握住了的,这等见识,就算是朝廷诸公,乃至于安石公,恐怕也是不如矣。”
苏轼眼神之中带着骇异,道:“阿允……竟是这么厉害么?”
苏辙点点头道:“才比忠献公,这话可能还真不是假的,下次二哥写信给李公,问问他,他是不是早就看出来阿允的才华了。”
苏轼犹然难以相信,苏允的确是展现出来一些手腕,但在苏轼看来,那些不过是小智慧罢了。
不客气的说,一个积年老吏的手段,可能比苏允都要强,但小吏仅仅是小吏,治国理政还是得有大智慧才行的。
阿允……当真那么厉害?
苏辙见得苏轼模样,笑道:“二哥,你之前从不跟阿允聊这些么,他似乎挺喜欢聊这些的。”
苏轼苦笑道:“我现在对官场的事情避之唯恐不及,哪里会再去讲那些东西,就算是与友人吃饭喝酒,也只聊诗词风花雪月,却是不再聊官场,以免又触犯某些忌讳。”
苏辙闻言,只觉得心如刀绞,自家那个意气风发的兄长生生被折磨成了这样,那些狗杀才当真是该死,该死!
苏辙勉强一笑道:“二哥,你也不必将这回的事情太当回事,你既然能从御史台出来,事情便是已经有了定论,想必之后也不会再有什么波折了,只需要安安稳稳在黄州待上几年便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