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卡尔·拉什利
在心理学探索的广袤天地里,卡尔·斯宾塞·拉什利(Karl Spencer Lashley)宛如一位无畏的开拓者,以其卓越的研究和深刻的见解,为理解大脑与行为的关系铺就了重要道路。他的工作不仅革新了人们对神经系统功能的认识,也对心理学多个领域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1890年,拉什利出生于美国西弗吉尼亚州的戴维斯。自幼他便展现出对自然科学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好奇心,这种特质驱使他在学术道路上不断进取。青年时期,拉什利进入西弗吉尼亚大学学习,在那里他接触到了生物学和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为他日后跨学科的研究风格奠定了基础。本科毕业后,拉什利前往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深造,师从着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约翰·华生(John B. Watson)。
在华生的指导下,拉什利深受行为主义思想的熏陶,开始关注动物行为与神经系统之间的联系。华生强调通过客观观察和实验来研究行为,这种研究方法对拉什利产生了深远影响,促使他致力于揭示行为背后的神经机制。在这一时期,拉什利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动物学习和记忆的实验研究,初步展现了他在学术研究上的才华和潜力。
拉什利最为着名的研究是围绕大脑功能定位展开的。当时,流行的观点认为大脑的不同区域分别负责特定的心理功能,即功能定位学说。例如,某些区域被认为专门负责视觉、听觉或运动控制等。然而,拉什利对此提出了质疑,并通过一系列精心设计的实验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他以大鼠为实验对象,训练大鼠学习走迷宫以获取食物奖励。在大鼠熟练掌握迷宫路线后,拉什利对大鼠的大脑进行不同程度的损伤手术,切除大脑皮层的不同区域,然后再次观察大鼠走迷宫的表现。按照传统的功能定位学说,特定区域的损伤应该会导致与该区域相关功能的严重受损。但拉什利惊讶地发现,即使切除了大量大脑皮层组织,大鼠依然能够完成迷宫任务,只是学习速度和准确性有所下降。
基于这些实验结果,拉什利提出了两个重要的原理:均势原理(equipotentiality principle)和总体活动原理(mass action principle)。均势原理指出,大脑皮层的各个部分几乎以均等的程度对学习发生作用,大脑的任何一个部分都可以替代其他部分的功能。也就是说,学习和记忆并不依赖于大脑的某个特定区域,而是广泛分布于整个大脑皮层。总体活动原理则强调,大脑皮层参与学习和记忆的组织越多,学习和记忆的效果就越好;反之,大脑皮层损伤的范围越大,对学习和记忆的影响就越严重。
拉什利的这些理论挑战了当时根深蒂固的功能定位观念,引发了心理学界和神经科学界的广泛关注和激烈讨论。虽然他的观点在后来的研究中被进一步修正和完善,但他的研究无疑为理解大脑的可塑性和功能组织提供了全新的视角,推动了相关领域的研究向前迈进。
除了在大脑功能定位方面的研究,拉什利在其他领域也有诸多贡献。他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涵盖了多个方面,包括本能行为、运动控制和感觉系统等。他通过细致的观察和实验,深入探讨了动物如何通过神经系统来调节自身行为以适应环境。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人们对动物行为的认识,也为理解人类行为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在学术生涯中,拉什利始终保持着开放的学术态度和创新精神。他积极与其他领域的科学家合作交流,汲取不同学科的知识和方法,不断拓展自己的研究视野。他的研究成果不仅在心理学领域产生了重大影响,也对神经科学、生物学等相关学科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拉什利的研究成果在国际上享有盛誉,他曾在多个知名学术机构任职,包括芝加哥大学、哈佛大学和耶鲁大学等。在这些学术殿堂里,他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的心理学人才,将自己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传承下去。他的学生们在各自的领域继续深耕,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958年,卡尔·拉什利在法国戛纳逝世。尽管他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但他的学术贡献却永远铭刻在心理学的历史长河中。他对大脑功能和行为关系的探索,为后来的神经心理学、认知神经科学等领域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敢于挑战传统观念、勇于创新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来的研究者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继续探索人类大脑和行为的奥秘。
喜欢每天读百位世界顶级哲学心里学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每天读百位世界顶级哲学心里学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