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上被称为“军”的卫所军主屯守,被称为“兵”的营兵主攻战,各司其职,但实际之中卫所军已经几乎全然无用。 大明没有进行军改主要是因为卫所军便宜。
卫所军生下来就是军籍,分有军田耕种,打仗之时需要自己带兵甲马匹,月薪也比较便宜,平均是月薪给粮一石,换算成银两仅仅五钱四分,年薪六两。
但这只是理论上,有时还不足饷。
而此时八闽壮劳力的平均年薪十两,即使足饷的情况下,卫所军的付出和收获依旧不成比例。
相比之下募兵而来的营军待遇就好上太多,他们完全由朝廷提供马匹武器,月薪一两三钱到三两。
这种情况下换成谁愿意当军户?
自己拿一年六两银子,别人一年至少十几两,却同样要上战场拼命。军户即使想当兵也不如先逃了军籍再去当营兵,收入直接翻倍。
可对于朝廷来说,卫所军就是实实在在的廉价兵员。
六两银子填线好兄弟,不坑到死当然不会放弃。
结果就是明中叶以后卫所军就开始大规模的逃兵。
正统年间统计天下都司卫所军逃亡达一百二十万人,相当于全国额定兵员的一半,到正德年间,兵部统计逃亡数额已经占员额数的十分之八。
除了在边塞苦寒之地还有卫所存在,大明其他地方的卫所军已经渐渐变得毫无战斗力。而边塞卫所不逃兵的原因是因为地方太穷,一年能拿六两银子都算不错待遇,但凡经济能好一点,肯定也得逃。
就拿此时海坛水寨来说:此地军兵额定是两千五百人,但王文龙打眼一看能有个一千五百人就算不错,除了将领要吃空饷之外,更大的原因就是供应海坛水寨的卫所之中恐怕真的招不来一千多人——手脚灵便的都跑了。
而营兵和卫所军的区别也是一眼就能看出来。
水寨演武时前面的一千多士兵看起来颇有战斗力,而且很多人都是青壮,打火铳的速度比起后面人快了一截,明显是花钱雇来的营兵。
而他们后面跟着的一小队老弱病残气势就弱了许多,一群苍头老者拿些破武器在那儿装样子,自是卫所军无疑。
王文龙仔细打量那群卫所军,见其中年纪最小的估计也得四十多岁,年纪大的虽然剃了胡须,但看他们颤颤巍巍的样子恐怕都六七十了。
这群卫所军也不会被主动解散,因为军户是有军田的,青壮的军户逃跑之后剩下的军户人均田亩数量相当多,这些军田产出当然不能归军户自己所有,大多数都要上交“养军”,但实际上又没有那么多军,于是自然被上级军官瓜分掉。
一套链条下来,实际上此时的军户已经成为了上级军官手下的佃农,主要任务从屯田作战变成了为军官挣外快。
不过不管此时的军制有多奇葩也有名将,比如沈有容能被金学曾从辽东调回来,到底还是有本事的。
海坛水寨整个操演进行了一天,军兵素质都不错,甚至还有夜间的行动,士兵演练夜里的突袭小阵,狼铣开路,团牌跟上,掩护后面的小炮和火枪兵一起突进。
戚家军是四十年前的事情了,那时的鸳鸯阵里只有铜火铳,而今啥年代,大明精锐早就是火绳枪、弗朗机招呼了。
枪火连天,炮声隆隆,颇为骇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