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去年徐光启的父亲过世,徐光启还乡待了一年多,因为编历法的事情才被夺情而回。
在松江老家,徐光启开辟了双园,不种种树,而是种了一堆作物,顺便完成农业相关研究。
首先为了确定自己的土地面积,徐光启写了一本《测量法义》,接着又就此写出《测量异同》。
然后就是一系列的作物引种试种。
双园可称是徐光启的丰产实验田,他在这里产出了一大堆农业文章:《甘薯疏》、《芜菁疏》、《吉贝疏》、《种法》、《代园种竹图说》……
就看这些作品,便知道徐光启在农业上是相当敏锐的。无论是还是红薯,都是接下来最有发展前景的作物。
“建阳,今日我请你喝参茶!”徐光启进屋便将一盒红参放在桌上。
王文龙拿出那参片仔细观察,只见这红参芦头清晰、茎杆肥壮。
“这是我们种出来的林下参?”
徐光启笑着点头:“三年了,第一批林下参总算能够采收。”
一旁的王图见到这盒红参也是惊讶。
“我说子先一路上神神秘秘,原来藏着这个。”
“王日总,听说开海公司在京城种参,消息又不确实,今日总算看见了。去年大旱,这人参是怎么种出来的?”
徐光启解释:“人参田的需水量并不大,这两年京城虽然遭遇旱灾,但我们修筑的水利设施足以保证土壤墒情。”
去年回到京城后,徐光启又开始系统跟随耶稣会教士熊三拔学习西方水利学。
原时空他只能写出六卷的《泰西水法》,基本是迟滞于欧洲几十年的水力学技术翻译,但本时空徐光启的研究却远不止于此。
因为水泥出现在大明,水力工程已打开新的一页。
徐光启是本时空水利方面最先锋的探索者,他许多建造堤坝的思想已超越了欧洲人。
此君还打算继续实验,已经准备在房山和涞水两县开渠种水稻。
这可是小冰河期的京城附近,每年的春秋青根鲜浓为了把皇家的水稻种活,那都得拿肥料堆出来。
徐光启原时空却能够在没有王文龙提供的种种后世科学技术的情况下自己研究出成本低廉的水稻种植,不得不佩服他的农业水平。
“建阳,子先的参都种出来了,你那书也快能完本了吧?”王图问。
王文龙答道:“还差四分之一。”
“这也算快了,可否让我一观?”王图早就想着王文龙这本书了。
《中国历代政治得失》王文龙写的很仔细,不仅仅是抄书,还更是将钱穆的内容经过自己一系列消化之后,结合他的经历总结出来。
王文龙是真正参与过明代官场运行的,比起钱穆的纯文人视角,他对于官场和明代制度的理解更加深入。
是借助原书的骨架,王文龙所写的《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内容深广甚至胜过原本。
王图这两个月已陆续蹭到了这书的起先章节,一看就入了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