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军权和货币命脉
定武二年九月初,长沙府城外的码头上,繁忙景象不减,橘子洲头来来往往的商船络绎不绝,其中近半来自湘西,湘南各地。
随着战局的演变,特别是清军占据武昌,控制汉阳,黄州等地,江西和湖南之间的水路交通被完全隔断,长沙府城已经从大明西南地区的重要贸易中转站,变成了终点站和仓库。
这是由明清之间南北对峙之后,在东西两条战线上所形成的复杂战局决定的,也是由朱慈烺和堵胤锡共同商议出来的荆岳-赣北防御体系决定的。
如今,长沙府城内外,不仅汇聚了湘西的木材,桐油,铁料,硝石,硫磺,还有大量从桂北,经湘南转运而来的锡,湘中,湘北的煤矿,麻布匹,以及云南,贵州的铜矿,药材等各类紧俏物资。
由于局势动荡,朱慈烺早已经下旨南方各省放开所谓的采矿禁令,但是要求地方获得了采矿权力的大户乡绅们,缴纳对应的矿税。
但这一次,他并没有和崇祯一样,将宫中的太监派出,用所谓的内臣征收商税,矿税,而是委派地方督抚大臣主持,将这部分税收作为地方抗清的军费。
当然,这其实依旧有朝廷外派的官员监督,很多事情,不能不多经过一些人的手,否则朱慈烺便不好控制地方了。
而这些开矿的乡绅大户们,也将获得进入官府新设矿务衙门任职的资格,但名额十分有限,需要他们不断竞争,更需要年年考核。
上半年,由于阿济格领兵追击李自成,武昌城丢失,荆州,襄阳等地沦陷,湖南往江西的长江水道,湖南往湖北的汉江水道全部受阻,三地之间往来的船只锐减,使得湖南的商业贸易遭受到了致命的打击。
如今,战事虽然暂时平息,各地戒严也基本解除了,但由于襄阳,汉阳,武昌等地都在清军手中,湖南同这些传统贸易区的商业往来,已经不可能恢复。
而广西和湖南之间的水运并不发达,翻山越岭转运物资需要消耗大量民力,湖南当前的商业贸易,基本上都依靠军队和官府,一切都是为了备战。
不过,随着军饷和赏赐的下发,如今的长沙城内,依旧人群涌动,处处洋溢着生机勃勃的气氛。
荆州,岳州,长沙三府当前集中了数万大军,士兵和他们的家口在赏赐之后,手中有了余钱,对各种商品的需求,自然也随之增加。
如今,堵胤锡在朱慈烺的指导下,正计划提升长沙府城的生产能力,将其打造成为一个集贸易和手工业重镇于一体的西南中心。
说到底,堵胤锡还是需要钱粮,这是他在湖广整军备战的基础。若是不能掌控依托湘江水道的商贸,无法获得足够的税收,许多军政方面的改革都将举步维艰。
这其实也是朱慈烺一直在推动进行的战时体制,他必须要把大明的战争潜力开发出来,恢复朝廷对地方的控制,才能避免文明被野蛮再次征服的悲剧。
满清只是将军事技能点满了,其他方面比起大明,都十分稚嫩和落后。
而在原本历史上,其入关之后,对于大明的制度体制,几乎全盘接受,甚至在许多地方因为其野蛮落后性,造成了极大的退步。
但一个新兴王朝,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不足,其财政效率和动员力,都远不是大明这个近三百岁的老人可比的,特别是大明在军事上的孱弱,最为致命。
因此,朱慈烺要做的,便是通过战时体制,让大明脱胎换骨,并将其强大的手工业生产能力,转化成战场上的军力。
当然,在这一过程,新建工坊通过实行更加先进管理方式下的超额生产效率,大明朝廷对于钱庄的控制,甚至通过对商品贸易的控制,进而控制货币的流向,就是朱慈烺给这个世界的一点点震撼了。
换言之,朱慈烺并不满足于传统的田税,更不只是想要通过设置税卡,各地开矿,收取商税,矿税等等传统方式,获得抗清所需的军费。
他在更高一层,很清楚只有强大的生产能力和基于这个生产力上的强大军力和金融实力,才是大明王朝实现对清廷降维打击的根本。
云南的铜矿,以及通过海外贸易赚取的白银,便是其中的关键了,这些额外开采的铜矿,流入的白银,是朱慈烺通过货币手段,从地主乡绅手中获取粮草,军资的温和方式。
他的位置决定了他不能轻易掀桌子,但除了直接抢之外,朱慈烺还有无数方法,让这些地主乡绅们笑着数钱,然后就把自己卖了。
不过,所有一切的前提,都是大明能在战场上击败满清!
在移驾岳州视察军政,然后返回南京的前一天,朱慈烺专门到田间视察了秋粮的长势,无数农户正在利用水车,桔槔等工具汲水浇灌,试图缓解旱情。
“仲缄,长沙的旱情,持续多少年了?”朱慈烺看着长势并不算好的稻苗问道。
堵胤锡一路陪同巡查,过去两年间,也为了防范旱情,做了大量的工作,闻言当即拱手抱拳道:
“若是大旱,前后已经有六年,如今各处州县的水利设施都已经基本修缮,在那些河流干涸的地方,也打了不少的井,旱情的影响已经大大减少了。”
长沙府的水利设施在堵胤锡主政的近两年时间里,大部分都已经得到了修缮,他甚至还征集工匠,打造了数以万计的取水农具,还有数千口井抗旱。
但旱情的影响依旧不容忽视,一直到湘西北的旱灾结束,湘南等地粮草运抵,长沙这场持续了六年,饿死了无数人的大旱,才好像突然没有了影响一般。
“再熬一两年,应该就好了。”朱慈烺叹了口气道。
他不记得这种波及数个州府的旱情具体是什么时候结束的,但印象中在崇祯十七年,全国各地持续三年以上的旱情,便基本结束了,赣北原本也是大旱六年,去年才终于风调雨顺。
“陛下吉言,长沙必定很快就能风调雨顺,百姓衣食无忧!”堵胤锡面露期待道。
“若是缺粮了,上报给朕,朕再让何腾蛟从江西调粮过来。”朱慈烺随即又指示道。
堵胤锡闻言,心中一阵感动,若是他去求粮,何腾蛟必定处处为难他,甚至不顾长沙百姓的死活,拖着不调粮食来支援,随即拱手道:
“是,陛下!”
而在城外的田野乡间巡视了一番之后,朱慈烺经过询问堵胤锡等官员,也大概知道了湖南经历军队的大规模扩张后,处境日益艰难,当即下旨,让何腾蛟提前在九江准备好粮草。
在处理完这些事情后,朱慈烺也随即领着一众大臣,登上了前往岳州的战船,湖广前线两大支点之一的荆州城,他亲自部署了,但岳州城却始终没有正式巡视一番。
船队从长沙启程,沿着湘江顺流而下,夜间停靠在了湘阴城外的码头,但朱慈烺并没有下船,若不是因为湖面在夜间暗流狂风不断,十分危险,他甚至不想再耽搁一刻钟。
等到第二日午后,船队一到岳州城,刚刚靠岸,朱慈烺便迫不及待地领着一众文臣武将,爬上来了最近的城楼视察。
他此时身边除了吴晋锡,陈福,刘体纯等人之外,还带着十几个随从的官员和将领,一群人在御营将士的拱卫下,一同登上了岳州府城的水关城楼。
朱慈烺站在城楼的墙垛边上,极目远眺,只见城外的洞庭湖烟波浩淼,而城池外围,一座座防御工事正在紧张收尾。
他来到这个世界之后,最大的乐趣之一,就是俯瞰这些正在兴建的堡垒群,每次看到哪个地方修好了,或者是又加厚了一层,他的心中都会有一种莫名的满足感,甚至脑中已经开始盘算着应该在哪里安排甲兵防守,又应该布置多少火炮,才能给来犯的清军最猛烈的打击。
而经历过“凤阳之战”,亲眼看到过十七世纪的战场之后,朱慈烺每一次在脑中盘算着这些事情的时候,无数画面就好像电影片段一般,会不断在他的意识中闪过。
岳州府城在此前一年虽然已经修缮扩建过,但由于堵胤锡当时还没能完全掌控局势,投入的人力物力并不大,如今正在加紧弥补。
当前的岳州城,依旧还是一个巨大的工地,城墙外围的壕沟和两堵土墙都已经建设完毕,挖掘壕沟得到的泥土除了堆砌土墙之外,剩下的部分则是成为了建设其他防御工事的材料,大大小小的堠台,密密麻麻分布在岳州城的东面和北面,承担着预警和节节防御的双重作用。这里的建设同样是参考棱堡的,不过和当初江北的凤阳城,徐州城一样,外围是壕沟土墙和堠台的结合,其中还会布置有大量铁蒺藜,尖木和地雷弹,消耗进攻清军的第一波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