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0章 丰硕的战果
天色还没有完全暗下来的时候,明军大胜的消息便已经传回了荆州城,东面和南面的城门立即大开,城中的“忠贞营”守军很快又出动了上千兵马助战。
而城东的清军大营内外,一队队“忠贞营”的士兵正押着几十上百辆牛马车,准备将城外清军大营里的物资,全部运入城中。
李过刚刚的出击迅猛有力,清军大营内的防务又是一片空虚,他领着“忠贞营”的将士,很快就取得了突破,攻入了营中。
准塔和巴哈纳原本部署在城外牵制荆州城守军的兵马,东面主力大军的决战一败,便立即发生了骚乱,部分绿营军率先北逃,一些八旗马甲不得不追击拦截,而剩下的那些兵将,根本不是李过麾下大军的对手。
要知道,“忠贞营”此时已经恢复了实力,李过虽然派出了刘汝魁领兵助战,但城中依旧保有三四千精锐兵马。
这些兵马对付准塔麾下的八旗军主力自然不够,但用来对付彼时城外那些已经自乱阵脚的清军,却是已经绰绰有余!
很快,陈福便亲自领着大军,没有遇到任何阻碍,便顺利进入了原本防卫森严的清军大营,大营四周的清军旗帜早就被蜂拥而上的忠贞营将士砍倒。
这个时候,原本留守大营的那部分清军,也早已经一哄而散,但他们在撤退的时候,直接放火烧了大营中的粮草和部分辎重。
营中的不少地方直接燃起了熊熊大火,现在还冒着黑烟,甚至还有一部分粮营周边的帐篷,也跟着一起被烧光了。
朱慈烺并没有直接入城,反而是领着大军主力留守在城外的大营,同时派出塘马联络正在岳州府临湘等地,指挥水师阻击清军援兵的郑森,以确保对清军援兵的动向,了如指掌。
他倒不是担心多尔衮领着八旗马甲奔驰而至,八旗马甲再能跑,没有船也过不了长江。他只是为了避免大军调度过多,城外战场的那些清军溃兵有机可乘,趁乱逃跑。
经过这样一场大战之后,明军虽然是获胜的一方,但同样已经乱成一锅粥,朱慈烺能在第二日天亮之前,将兵马重新整顿成军,便已经是万事大吉了。
不过,这数万训练有素的大军,混乱中同样保持着一定的秩序,朱慈烺回大营的路上,沿途的将士们都在疯狂挥舞着手中的旗帜和武器,不断呐喊着,喜悦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而朱慈烺回到大营之后,也随即派林昌福领着留守营地的兵马和御营大军,一边收拢兵马,一边部署夜间的防御和阻击。
很快,战场各处的军情,便开始源源不断传回,特别是准塔,巴哈纳,王光泰等清军主将的消息,朱慈烺尤为关注。
他若是能俘虏这些满洲亲贵大将,政治上将会有大用,甚至比多杀几百个八旗马甲,影响还要更大。
而若是活抓了王光泰,那郧阳这座坚城,恐怕就不攻自破了,那他在湖广战场上,也将进一步掌握主动权,多尔衮必定不敢长时间逗留长江以南。
不过,战场的混乱,加上夜间行动不便的影响,准塔一直没有确切的消息,巴哈纳倒是最终证实死在了荒村突围战中,而王光泰,则是被李过麾下的骑兵活抓。
至于此战的战果,特别是确切的杀敌,俘敌数量,以及突围北逃的八旗马甲,各部都还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
朱慈烺估计突围的八旗马甲应该不会超过一千五百,其中大半还都是准塔留守荆州城外的八旗军,只有数百是从决战中逃脱的。
而成功突围的绿营军,应该更少,并且几乎都是准塔留守荆州城外的兵马。这些兵马北逃之后,大概率会直接沿着北上的官道,经过荆门州,直接逃回襄阳。
这个时候,曾经不可一世的八旗军,都已经被朱慈烺和麾下的大军吓到心胆坠地,一个个狼狈而逃,压根不敢多在途中逗留一刻。
而随着夜幕的降临,荆州和长江北岸各处的清剿行动,也暂时告一段落,成百上千的八旗军,绿营军溃兵逃入了周边废弃的荒村中,借着夜色的掩护,躲藏了起来。
荆州城外的旷野上,围绕着明军和清军的几座大营,无数篝火被点燃。夜幕之下,地上宛如一片地上的星海,璀璨绚烂。
此时,旷野上的大战已经完全结束,朱慈烺已经完全掌握战场,四野的这些篝火,主要是为了防止那些溃兵趁着夜色逃窜的。
明军还派出了大量哨马和伏路军,同时在那些关键的地方,都设有一个局的战兵和一队骑兵,作为策应,可谓严密。
这时候,朱慈烺自然不可能下令手下的将士们,冒险围剿,那只是徒增伤亡而已!
毕竟,这些荒村早已经废弃,村中完全没有任何补给,在寒冷的冬夜,清军溃兵根本不可能在里面待多久,甚至一夜过去,就有数百绿营兵主动投降了。
朱慈烺丝毫不担心无法剿灭这些清军溃兵,天气就足以把他削弱这些溃兵的战力,杀死其中的绝大部分伤员。
而殿前中军,殿前左军,还有天骑军,忠贞营各部,则是需要在旷野上休整几日,恢复战力,至于追击的兵马,朱慈烺只是派常登贵领着一队骑兵,象征性北上追击了百余里。
不过,在这样的沉重打击下,清军根本没有大规模反击,或者是突袭的能力,最多便是那些溃兵的垂死挣扎。
等到第二日午后,战场上的那些盔甲武器,已经全都被收集起来,堆积在旷野之上,但还没来得及具体分类,缴获的清军火枪火炮,更是只做了简单的遮雨处理。
朱慈烺在大战得胜的那一刻,便立即传令李过,那些原本正在荆州城内严阵以待的两三万民夫,迅速重新集结,并在一早出城。
他们补给充足,行动迅速,此时看到陛下取得大胜,更是士气大振,旷野上数万具人马尸体迅速被清扫干净,集中起来焚烧,一滩滩血水也迅速得到了掩埋。
朱慈烺在安排部署好了城外的一系列行动之后,随即领着部分兵马进入了荆州城内,开始准备大战的总结会议。
每一次的大决战,他都会连续好几个日夜不眠不休,这已经成为了习惯。昨晚的一觉,已经是最近五日来,最舒服的一觉了。
这便是数万人马的大决战对于军事统帅的要求,若是身体扛不住,恐怕大战还没开始,人就已经倒下了。
当然,这不仅仅是朱慈烺一个人,陈福,常登贵,张煌言,林昌锋,李过等人,也同样如此,他们在大战准备时期,往往会抓住任何时间间隙休息,就算只是打一会瞌睡。
不过,除了张煌言之外,这些全都是在极端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的人,身体条件原本就已经是百里挑一,甚至千不存一的存在,苦熬几日对他们来说,不算什么。
等到城外的大小事务基本处理妥当的时候,常登贵也已经回到了荆州城,李过的将军府中,此时站满了各军主将和营官,所有人都在兴奋地交谈着,不时传出一阵阵爽朗的笑声。
会议一开始,朱慈烺对面前的诸将,自然是一番夸赞,从陈福开始,然后到常登贵,林昌锋,李过,依次表扬了各部的英勇表现,特别是在关键时候,击败了八旗马甲的殿前中军和天骑军。
此战中,殿前中军的表现尤为突出,不仅配合天骑军,挡住了数千八旗马甲的强攻,最终还能顺利反攻,给清军以巨大的打击,奠定了大战的最终胜利。
当然,常登贵除了这一层功劳之外,最后领兵堵住了清军的突围,同样功不可没。
而“殿前中军”和“天骑军”在全面冲锋的过程中,展现出来的强悍攻击力和灵活性,最终促成了北面战场的胜利,更是使得常登贵这个天骑军的老领导,再次得到了肯定。
当然,陈福在一开始挡住了清军的进攻,李过最终果断出击,从西面夹击溃逃的清军,并活抓了王光泰,同样功劳不小。
在朱慈烺的初步论功之后,陈福随即开始在热烈的气氛中,主持接下来的议程,张煌言作为副手协助。
在五军都督府重建,以及职能进一步细化后,这次的战后总结会议并没有和此前凤阳之战那样,直接汇报战果,而是首先分析起了这次大战中,各部战略战术的得失。
陈福作为五军都督府中在战略研究上最有见地的将领,在朱慈烺的授意下,直接开始负责这一块的讲解。
要知道,这场大战,从战前的抉择到战场对决的战略选择,完全就是在五军都督府的框架下完成的。五军都督府为此制定了合理周密的防御进攻计划,以及应对各种突发情况的备用方案。
这其实也是朱慈烺能在战场上反应如此迅速,果断而大胆发动进攻的根本所在,单凭个人的力量,没有战前的推演和准备,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战场全局,做出准确周全的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