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布好口袋
在阿济格麾下大将,同时也是其三子劳亲的统帅下,这支千余人的骑兵很快就进入了襄阳北面,他们主要由阿济格的护军,还有关外抓来的部落兵组成,野战实力相当强悍。
这些关外的部落兵,虽然编入八旗兵的时间只有一年左右,但已经基本完成了训练和装备,而且野性未消,对于山林野地的环境,有着十分强的适应力,并能在其中发挥出强悍的战力。
不仅如此,他们真正的统帅噶达浑,更是八旗军中的猛将,他此前便率军跟随阿济格,追击李自成到达九宫山。而在原本历史上,更是在满清后期名将凋零的时候,在多个战场中来回救火。
阿济格这一次派他出马,很明显就是要给自己的儿子贴金,以便将来能够顺利夺权。
毕竟,多尔衮没有儿子,多铎不上道,他的儿子可就多了,足足有十几个,自己更是战功赫赫!
在噶达浑和劳亲的统帅下,这支千余人的骑兵只了不到两天一夜,便通过了南阳府西面,上百里的山间河谷,甚至是林间小道,到达了阿济格指定的阻击地。
但朱慈烺早有准备,他们的伏击并没有得手,反而还得面对明军的突袭。
至于襄阳城内的勒克德浑和尚可喜两部守军,在洞庭湖水师的阻击下,根本无力支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这支盼望了数月的援军被击退。
朱慈烺麾下的近十万大军,在短短三天时间内,便迅速完成了转移,殿前军主力和忠贞营撤到了襄阳南面的宜城,左镇,右镇分别撤到了西面的谷城,光化,以及东面的随州一带。
且说,宜城依山傍水,明军又掌握制水权,随时可以南撤,朱慈烺退到这里,看重的就是进可攻,退可守的地理区位。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殿前军在樊城关和鹿门山等地,依旧留有兵马阻击清军,襄阳可不上南阳,并非东北方向的山谷可供主力大军行进,这里虽然也是河网密布,但到处都是一马平川的旷野,兵马调度十分方便。
这也使得多尔衮和阿济格对于朱慈烺撤兵,根本没有丝毫怀疑,特别是看到朱慈烺在宜城的准备之后,更是料定了对方不敢决战,但又不愿轻易撤军。
毕竟,朱慈烺在这两个地方留下了数千兵马阻击,虽然都只是两三日,但守在樊城关和鹿门山的大军,却有效牵制住了清军前锋的行动。
最终,明军各部的南撤十分成功,除了大营内一些来不及带走,或者说是朱慈烺故意留下来,以显示大军撤退得十分慌张的粮草,军械,还有报废火炮之外,其他的物资基本上都顺利南移。
而那些粮草军械,自然也都被他下令一把大火,连同几个大营一起烧了,这才是明军一贯的风格——坚壁清野。
等阿济格看到南面的明军大营,火光冲天的时候,哪里还能不明白自己又迟了一步,他虽然恼怒,但并没有就此放弃行动,而是继续领兵追击。
多尔衮同样如此,他亲自领兵,来到了白河前线,并亲自指挥全军渡河,生怕就这么让朱慈烺给跑了。
但等到他领兵进入襄阳府的时候,南面的明军早已经撤走,只留给他数座熊熊燃烧之后,一地灰烬,不少地方还在朝着天空冒出黑烟的废弃大营。
这个时候,多尔衮已经汇聚起了近万骑兵前锋,兵力十分充足,而最后弃营逃跑的明军,则是万余人马,他立马便下令阿济格全速追击堵截。
多尔衮在此前军议的时候,便分析出了明军在各种情况下可能的行动,但他没想到朱慈烺居然撤的如此之快。
阿济格一路紧追不舍,但因为迅速和主力拉开了距离,没有主力的支持,他心中也颇为犹豫,特别是明军极有可能会在鹿门山设下埋伏,他如果冒进,恐怕就是自寻死路了。
他在樊城关和鹿门山北麓,都遇到了明军的阻击,即使仗着自己统领的是精锐护军,后面还有源源不断,马上就能赶来的主力,但明军的撤退计划之周密,还是让他感到惊讶。
当然,樊城关和鹿门山的明军,因为既要阻敌,又要接应大军,在这些久经沙场的八旗精锐轮番攻击下,不断露出破绽,很快便支撑不住,按着原本计划往宜城撤去了。
不过,局势发展到现在,阿济格也逐渐后知后觉,察觉到了不对,但只能是将错就错。要知道,多尔衮现在已经领着主力大军进入襄阳,根本还立足未稳,这个时候要是撤退,必定会爆发严重的混乱。
毕竟,大军仓皇撤退的过程中,最后一批留守阻击的兵马,几乎不可能成功撤退。他们可不是大军进攻时候的前锋,后面还有主力可以期待,只要坚持住,就什么都不是问题。
而最关键的是,阿济格这个时候从派出去的哨骑那里传回来的军情才知道,明帝在撤退的过程中,居然还将数万大军分散到了两翼,虽然不是他的亲军,但也是可以一战的。
这也是他最终确定明帝是想要故技重施,引诱他们南下的最重要判断依据。
不过,阿济格一路追击,多次击败击退明军的阻击部队,此时已经非常膨胀,自然也不会就此打住,反而是迫切想要和明军决战,在湖广的平野上,彻底打败明帝。
到这个时候,阿济格可没那么容易放弃。他等到后续的兵马陆续抵达之后,趁着天还没暗下来,又对着朱慈烺留在鹿门山南面的骑兵,接连组织起了两次上千骑兵的冲击行动。
在他看来,将明军逼往宜城,在那里进行决战,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明军在湖广,其实除了撤到荆州等地,否则根本相当于无险可守,对峙一旦形成,便只能决战。
不过,林昌峰同样早有准备,阿济格的刚刚进入平野,就遭到了天骑军的打击,而后不出意外,都被天骑军击退了。
这倒不是八旗军的马甲不强,而是追击了数百里,跨过了数条大河之后,面对以逸待劳,还占着兵马优势的天骑军,在阿济格这个骑兵指挥水平极强的统帅,也难以发挥实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