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北方局势
朱慈烺部署完侧翼的战事后,随即看向了大帐之中的张煌言,又道:
“玄著,你来说说前锋哨骑探查到的,兖州城的具体情况。”
张煌言听令,当即朝着朱慈烺继续拱手汇报道:
“启禀陛下,清军自前年开始加固兖州城,前后征发了十几万民夫。如今,兖州府城的四面城墙,都已经加高到了一丈六尺有余,城墙也加厚了两层以上,特别是东南面临江的城墙。
而城南,城北,城东原本就已经十分宽阔的护城河更是挖宽挖厚了数丈,如今已然成为了济南那样的坚城。”
兖州城依山傍水,两条河流穿过,城垣更是依山就势,十分合理地利用了周围的山体与河流,若是兵马充足,粮草充沛,经营合理,完全可以说是“固若金汤”。
不过,曾经商贾云集,无比繁华的兖州城和山东域内的其他城池一样。
经过十几年的战乱,如今除了驻扎在此处的数千清军和数万强征的精壮民夫以外,已无任何生机。
经过近两年来的反复争夺,还有持续不断的残酷斥候战,甚至高杰还亲自带兵出动过数次,兖州府的村落早已经十分破败,到处都是废弃的村子和荒芜的田地,周边更是基本没了百姓。
不仅如此,即便是北面,原本富饶的济南平原,因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已经变得一片荒凉凋敝。
大明诸将听着张煌言的介绍,心中各有思考,有些识字的还会用笔记下一些关键点。
现在,兖州城的变化已经远超他们的想象,这座城池的得失更是关乎着北伐大战第一阶段战略目标的成败,他们都想借着这个机会,立下大功。
张煌言指着地图上,兖州城西面的位置,特别提醒道:
“清军似乎对兖州府城西面,临水之地特别做了防范,城西的城墙不仅特别加厚了三层,还在城墙外侧的水下设置了诸多陷阱,水师都难以靠近,城墙之上更是部署了大量的火炮。
据锦衣卫打探到的消息,清军此次在兖州城内部署了五千余兵马,其中八旗兵精锐一千五百余人,所属的包衣兵精锐上千,还有绿营兵有三千余,其中许多都是山西的绿营军。
不仅如此,城内的那些包衣兵精锐,似乎还又一部分是火枪兵,他们使用的火枪,与寻常清军的不同,就是具体的情况暂时还不清楚,人数也不明。”
“多尔衮敢把两万大军放在城里,他就不怕到时候我们在城外挖沟筑墙,把这支兵马活生生困死在里面?”
常登贵听罢,忽然发言问道:
“难道,兖州城里,有这么多粮食?”
此言一出,大帐之内的诸将,纷纷点头,然后交头接耳,低声讨论起来。
清军部署了五千大军在城内,那附属的民夫自然也不会少,这两三万人丁,还有战马在城内,每天消耗的粮食草料,可都不是一个小数目。
不过,朱慈烺似乎并不在意这个,他随即给张煌言使了个眼色,然后又道:
“玄著,继续说下去。”
张煌言点了点头,随即又道:
“清军在山东筹备了近两年,这一点多尔衮等人绝对想到了,兖州城经过其修复扩建之后,城周足足十余里,如此巨城容纳两三万人,存下一年,甚至两年的粮草,绝对没问题。
而且,兖州城地理位置十分关键,城内驻守的清军,只占了山东清军的不到三成,运河边上的济宁城内同样还有数千清军,但锦衣卫人手不足,其中的人员构成并未探明。”
“张总教导官,你刚刚说的那支火枪兵是怎么回事?为什么要单独拿出来说?”陈福犹豫了片刻,最终还说提出了疑问。
清廷对于这支新组建的火枪兵异常重视,并进行了严格保密,以这个时代的情报系统,锦衣卫还是得益于最近清军频繁调度,才注意到了一些细枝末节,但了解十分有限。
而朱慈烺闻言,也扭头看向了周世显,道:
“世显,锦衣卫有最新的情报吗?”
周世显当即朝着朱慈烺拱手抱拳道:
“陛下,这支清兵是锦衣卫最近一个月才发现的,不止是兖州城,似乎北京城,济南城内,都有发现,甚至是南阳城中也有,臣现在已经加派人手潜入山东,河南腹地,进一步侦察了。”
“现在为止,知道的情报有多少,这支火枪兵有什么特征?”朱慈烺随即又问道,他对于火器,向来都十分重视。
其实,他早先已经在周世显上呈的军报中,看过了相关的消息,但那时情况不明,他又忙着筹备北伐,完全没有过多关注。
而现在,完全是陈福的提问,惊醒了朱慈烺,让他意识到了情况或许没有那么简单。
要知道,清廷此前在火器上,可是吃了大亏,这一定会引起清廷的重视。
朱慈烺其实估计这支由八旗包衣组成神秘的火枪兵,就是清廷专门训练,用来对付殿前军火器部队的。
所以,他必须尽快弄清楚他们的来历,特别是他们的装备。
“这支火枪兵似乎都是由包衣兵组成,但是其中也有一些八旗军,特别是汉八旗。”
周世显回忆了一下,又继续说道:
“另外,他们和其他清军最大的不同在于——他们手上的火枪似乎特别大和重,但又不是斑鸠脚铳那种。锦衣卫从一些绿营军那里打听到了一些消息,但基本上都是空穴来风,并不可信。”
朱慈烺听罢,心中大抵有了猜测,面上很快就平静了下来。
不过,清军的劣势,可不是一支火器部队,就能改变的。
因此,周世显说完之后,这个军情并未引起大帐之中的其他将领的格外关注,大家关注的重点依旧是兖州城的城防情况。
毕竟,但此前的大战中,明军在火器装备上一直占优,也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克制了清军的骑兵,取得了数次战争的胜利。
如今,殿前军的火枪装备率,一直在四成左右,而且装备的,几乎都是兵器局最新生产出来的新式火枪,质量一流。
而清廷现在虽然还有一定的实力,但部署在前线的兵马和殿前军相比,已经不占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