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陈福率领五千精骑进入东面战场,紧接着常登贵的三千骑兵也驰援到位,原本开始收缩的明军阵线迅速恢复,双方再次陷入了焦灼的对峙之中。
朱慈烺微微松了口气,尽管敌军的攻击极为猛烈,但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暂时的平衡并不代表最终的胜负。毕竟,个人的勇武在如此庞大的军队规模面前几乎微不足道,只要一方的阵型出现松动,随之而来的就是全军崩溃的风险。
因此,双方都没有贸然发动大规模进攻,反而小心翼翼地维持阵型,避免给对方可乘之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双方的对抗逐渐趋于僵持。
即便是陈福亲自指挥,在面对同样规模的清军时,他也无计可施,陷入了被动的局面。
双方阵线紧张对峙,虽然时不时有小股部队被派出试图寻找突破口,但都未能如愿,战局陷入了僵局,似乎谁也无法轻易破局。
然而,朱慈烺也深知,这场战斗的真正考验并非单纯的阵地防守,而是两军指挥官的智慧与决断。
正如多尔衮所准备的那样,他不信单纯依赖两面夹击和骑兵冲锋就能轻易取得胜利,反而预留了后手——五千精锐兵力,准备从北面沿河突入,以求在关键时刻打破僵局。
多尔衮的战略思维颇为深远,尽管当前的局面双方暂时平稳,难以打破,但清军在北岸和东岸的两面夹击下,明军的局势将无法持续太久。
更重要的是,明军的防线并非铁板一块,河流的存在虽然使得明军难以一鼓作气全面推进,但也给了清军突击的机会。
如果明军的东线和北线同时遭遇不利局面,那么在局部战场上打破明军阵型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此时,五千骑兵的作用就显得至关重要。
只要这些骑兵能够突破明军的防线,穿插至敌军后方,那将是一次致命的打击。
清军骑兵一旦突入,凭借其速度与机动性,定能在敌人步兵阵中掀起一场屠杀。
与此同时,清军还可以利用这一突破点,将明军步兵推入东线和北线交错的战场中,制造混乱,打乱敌军的阵型,为清军后续的追击提供有利条件。
对于多尔衮而言,这场战斗的胜负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骑兵冲锋能决定的事情,他早就为可能出现的僵持局面做好了充分准备。
五千精锐骑兵就是他破局的筹码,等到适当时机一举爆发,便可一举摧毁敌人的防线,歼灭明军的核心骑兵,甚至可能顺带消灭大批步卒,收获战果。
然而,这一切的关键,依然取决于时机的把握。
朱慈烺看着对方已经开始策马冲击,心中涌起一阵焦虑,他知道,自己与清军的对决远没有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战场上的每一次决策,每一次选择,都会直接影响最终的胜负。
此时,战场上的一切都在迅速变化,战局随之进入了白热化的阶段。
事情似乎果真如多尔衮所预料的那样:朱慈烺等人虽然早已猜到清军会从西面和北面发动袭击,但他们的预判最终还是未能完全应对局势的变化。
明军虽然在兵力上不占优势,但一直依赖着骑兵的灵活性与防线的坚固,然而他们并未料到的却是清军对地形的巧妙利用。
尤其是在林昌峰与常登贵两位指挥官的配合下,早已被北面战场的洛尔所巧妙引导,致使本应牢固的防线出现了不小的漏洞。
本应坚守的沿河地带,宽阔的三四百步几乎成了防御的死角,而这一切,无声无息地被清军捕捉并加以利用。
经过精心布置,清军一千多骑蒙古骑兵轻装上阵,凭借速度优势,毫不迟疑地朝着明军东面防线的薄弱点发起冲锋。
朱慈烺与张煌言等人虽然很快察觉到战场的异常,但局势的变化来得太过迅猛,甚至连他们反应的时间都显得如此短暂。
就在他们还未完全组织起反击力量时,清军骑兵已经突破了明军东面沿河的防线,并成功打开了一个缺口。
朱慈烺站在堠台之上,眉头紧锁,目光透过远处的战场,清楚地看到那一千多骑蒙古骑兵如一股黑色的潮水般迅速涌入东线防线的后侧,显得既迅捷又猛烈。
此时,他心中的焦虑愈发强烈,因为他亲眼看到那上百骑已经成功突破,突破点带来的冲击使得刚刚派往北岸东面战场巩固阵线的一千余步卒队伍陷入了困境。
当清军骑兵猛烈一冲,明军步卒当即受到攻击,血流成河,死伤惨重,士兵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混乱。
“这便是战场上的死亡裂缝……”朱慈烺心中一沉。
若非这个缺口的规模尚且较小,清军骑兵未能彻底穿越,局势恐怕会更为险峻,甚至可能完全失控。
毕竟,防线一旦被突破,意味着整支军队的支撑点被摧毁,一旦彻底溃散,将会是一场灾难性的败局。
然而,明军虽损失惨重,仍凭借着长期训练与作战经验,迅速调整步卒阵型,努力在失去阵地后稳住残兵。
尤其是以步制骑的战术,是明军训练中的重点之一。
在经历了数十人的伤亡后,剩余的步卒部队依旧坚韧地结成方阵,阻挡了清军进一步深入的步伐,将防线成功延伸至东面战场缺口的西侧约一里之地。
尽管蒙古骑兵不敢再轻易进攻,但他们并未因此放弃,而是开始四散分布,从各个角度对东线和北线的明军骑兵进行偷袭与打击。
虽然步卒方阵成功顶住了清军的正面冲击,但侧翼的明军骑兵却在背后陷入了清军的夹击,场面变得愈加复杂。
战场局势骤然变化,明军近两万步骑兵的处境急转直下,显得极为危急。
一个原本稳固的阵型,一旦出现突破口,便很容易导致全线崩溃。
每一个防线的漏洞,都可能成为整个战局的转折点,而这一次,东线防线的突破,使得明军面临着腹背受敌的困境。
局势复杂、严峻,仿佛随时会爆发出无法控制的混乱。
然而,尽管清军骑兵的进攻十分猛烈,战场上并非没有抵挡的机会。
明军的阵地虽然受到了突如其来的攻击,但敌军的行动也因为战场的潮湿泥泞与水坑重重而受到了制约。
清军骑兵的机动性虽然依旧强大,但因沿河地带泥土松软,水坑遍布,造成了他们的行动缓慢和不畅。
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为明军提供了一个宝贵的喘息机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