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令赫尔木感到意外的是,当他的骑兵队伍距离明军阵地约百步时,对面依然没有动静。尽管清军的马蹄声如雷贯耳,明军的阵地却依旧风平浪静,丝毫没有动摇。敌军显然在对他作出无动于衷的回应,而这令赫尔木不禁心头一惊:这些明军,真的是胆子这么大,还是说,他们背后有什么更大的阴谋?
就在这时,赫尔木的骑兵们已经缩短了距离,进入了六七十步的范围,开始调整阵型准备发起攻击。
几股骑兵成群结队地策马冲向敌阵,沿着军阵的两侧展开横向驰骋。在疾驰的过程中,他们拔出弯弓,弯身在马背上快速射出箭矢,每一箭都瞄准了敌阵的空隙,箭矢划破空气,带着咆哮的风声直射而去。
这些骑弓的远程攻击,目的是扰乱敌军阵型,打破对方的防线。然而,这只是一个试探,敌军阵前的盾牌虽然厚重,但他们能抵挡住几轮骑兵的冲击,赫尔木并不确定。
此刻,他正等待着敌军阵形出现任何破绽,以便一举决定胜负。从赫尔木的立场来看,这是一场心理与耐性的较量,战争的主动权,似乎已经在他手中。
但他也明白,敌军的反应将直接决定战局的走向,一旦他做出错误的判断,后果将不堪设想。这是两军交战中,骑兵攻击时常见的经典战术。
其核心目的,并非直接打击敌军,而是通过挑衅、骚扰,迫使敌人暴露出阵中的火器位置,诱使敌方施放火力。
在敌军的火力最为猛烈、弹药尚未重新装填时,清军便可以趁机发起突然的猛攻,以此消耗敌军的火力和体力,进而获得战略上的优势。
然而,这一招对阵型严密、装备精良的明军却并非总是奏效。在眼前的战场上,明军的阵型经过精心布置,士兵的装备也极为完备。
随着清军骑兵的挑衅,几千支箭矢如同骤雨般划破空中,飞向朱慈烺大军的军阵。这些箭矢大多为轻型箭,并未经过特殊加固,因此即便数量众多,也不足以撼动坚固的明军防线。
箭矢飞过,几声痛苦的惨叫随即响起,那些箭矢撞击到明军精致的铁甲时,发出了清脆的金属碰撞声。
明军的甲胄装备十分精良,这些箭矢根本无法穿透其铁甲防护,造成的伤害极其有限,即便是面对如此猛烈的箭雨,明军的阵型仍旧稳如泰山,丝毫未曾动摇。
几轮箭雨过后,见敌人并未有任何动静,反而依旧稳如磐石,赫尔木指挥的八旗骑兵中有几个胆大的士兵便决定再次试探。
他们纵马逼近,准备继续发起挑衅。可刚刚进入五十步之内,这些骑兵便遭到了明军弓弩手的猛烈回击。
密集的箭雨几乎是在一瞬间将他们笼罩,部分箭矢迅速穿透了八旗骑兵的防线,直击那些没有甲胄保护的马腿。两匹战马惨叫着倒下,在冰冷的泥土上四蹄乱蹬,发出痛苦的嘶鸣声。眼看着自己的战马倒地,几名骑兵急忙挣扎着跳下马背,却被那连绵不断的箭雨逼得毫无还手之力。
此时,其他八旗骑兵见状,也不敢再贸然上前挑衅,面对这样的火力和弓弩手的精准打击,任何试图突破的行为都只会让自己成为靶子。
在短短的一瞬间,曾经气吞万里的挑衅之势瞬间消失,八旗骑兵纷纷后撤,保持着与明军阵地约一百步的安全距离。
赫尔木的脸上掠过一丝凝重,但很快便恢复了冷静。眼前的明军并非容易应对的敌人,贸然冲击只会自取灭亡,因此,他下令立即改变战术,以更加稳妥的方式推进。
赫尔木朝着身边的亲卫低声指示了几句,指挥部的军号声随即响起,清军中的数千名八旗骑兵迅速开始撤退,顺利回到军中。
随后,赫尔木转身对下属下达了新的命令:六千包衣兵以方阵的形式开始推进。这些包衣兵并非一般的步兵,他们训练有素,作战经验丰富,虽然装备不如八旗骑兵精良,但却也不容小觑。
包衣兵的阵型中,第一排是密集的盾牌手,他们牢牢护卫着后排的弓弩手、长枪手和刀盾手。盾牌手们的作用,是用坚固的盾牌挡住敌军可能的箭雨与火力,为后排提供充分的掩护。
后排则是包衣兵的主力,包括弓弩手、长枪手和刀盾手,他们的任务是通过远程攻击和近战支援来消耗敌军的力量。
此外,还有一些手持火器的包衣兵被指派到两翼,负责骚扰并挑衅敌军阵线。这一策略的目的是引诱敌人攻击自己的侧翼,从而暴露敌人的弱点。尽管这些包衣兵并非精锐,但他们在赫尔木的指挥下,迅速整队,步伐一致地朝着明军阵地逼近。
远远望去,赫尔木指挥的包衣兵步伐整齐、队形严密,仿佛一台缓缓推进的战车。随着包衣兵队伍的推进,明军的阵地依旧没有任何反应,他们静静地站在原地,似乎在等待着包衣兵更加接近,才准备展开反击。
尽管清军的挑战越来越近,且阵形逐渐压迫到他们的防线,但明军并未急于行动。面对清军的兵力,他们必须耐心等待最佳的时机,才能一击制敌,一旦清军进入射程,便是他们反击的最佳时机。
随着时间的推移,包衣兵的阵列逐渐接近了明军的防线。赫尔木心中也清楚,战争的节奏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明军的沉默或许意味着他们在等待某种机会。
而他所能做的,便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最大化地消耗明军的体力与弓弩弹药,为下一步的突击铺平道路。
当清军推进至距离明军军阵约一百二十步的距离时,战场上的气氛突然紧张了起来。随着清军的阵型渐渐逼近,明军的旗帜猛然开始摇动,战鼓和军号声随即响彻云霄,随着鼓声的响起,明军阵中士兵们紧张地调整阵型,准备迎接即将到来的冲击。
就在这一瞬间,清军的进攻阵型也开始显现出他们的战术意图。作为清军的先锋,盾牌手们顶着烈日,坚定地前行,他们的步伐如同机器般协调一致。
随着他们的推进,火枪手们的身影逐渐显现,数百支火枪从盾牌的缝隙中露出,枪口如黑洞一般,令人不寒而栗。
然而,清军的指挥官赫尔木清楚地知道,面对明军的火力,他们必须稳扎稳打,不容有失。经过多年的战争经验积累,清军对火器的射程有了相当准确的掌握,知道距离明军的军阵大约七八十步是最佳的开火点,这时才是弓弩手能够有效放箭掩护,火枪手能够准确射击的时机。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