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在接下来的局面中,为郑芝龙创造一个误判的机会,让他误以为洪旭尚有反抗之力,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然而,这场福建大战的最终走向究竟会如何,是否能够彻底收复福建,甚至全歼郑芝龙的主力,还是将功败垂成,直接宣告计划失败。
这一切不仅仅取决于张名振在战场上的运筹帷幄,明军将士们敢于战斗的勇气,还与郑鸿逵与邓力雷二人的决策息息相关。
如果他们在关键时刻犯了致命错误,或者在张名振和郑芝龙的夹击下失了分寸,那么这一战的结果也许会出乎所有人预料。
张名振深知这一点,正因为如此,他才更愿意赞同稳扎稳打的策略——先稳住漳州,然后再慢慢展开全局,以避免过于仓促行动而让之前的所有努力付诸东流。
.
李霄林策马立于三河镇东岸,身边郑鸿逵并肩而立,目光在河对岸的浮桥上巡视。河面上,郑军早已拆除掉了所有的桥梁,改由水师搭建起十几艘小舟组成的临时浮桥。
这样的举措虽然显得有些临时,却也在大军行进的关键时刻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保障。经过几日的艰苦行进,浮桥的搭建工作虽然繁杂,却已逐渐接近完成。
随着浮桥逐渐搭建完成,前方的李霄林指挥官麾下的千总部已经在河边整队,准备过河。与此同时,他的斥候已然深入到前方五里之外,警戒一切可能出现的敌情。
然而,出乎预料的是,除了一些零星的郑军溃兵外,并没有发现任何敌军的动向。这让李霄林稍微松了口气,但他的目光依然如鹰隼般锐利,不敢有丝毫懈怠。
很快,率先渡河的骑兵在河流旁的山脊上和显眼处举起了各色的小方旗,黑色代表着前方可能有沼泽或者河流,青色则意味着前方可能存在山林等地形阻碍。这种标记不仅简洁明了,也能迅速传递关键信息,确保大军能够迅速适应任何即将面临的复杂地形。
在明军的军律中,对于“行军”有着极为严苛的规定。无论何时,斥候必须提前几里甚至几十里就布置好,确保大军在行进过程中不被敌军突然袭击。
而一旦遇到险峻地形、敌军埋伏,或者战局突变,斥候便会利用不同颜色的旗帜来进行及时的传递,确保军队能够快速反应,避免陷入困境。
这种高度组织化、规范化的军事指挥系统,正是明军能在如此复杂的局面中仍能保持较高机动性的原因之一。
对于一个训练有素、执行力极强的正规野战军来说,除非地形特别复杂,难以侦察,或者由于急速追击而不慎落入敌人的埋伏。否则就算敌军如山洪般汹涌袭来,几乎也不可能出现“轰隆一声巨响便陷入几万敌军包围”的情况。
每一名士兵都经过严格训练,知道如何应对各种复杂局面,如何在第一时间获取情报并传递至指挥部。
李霄林深知,自己麾下的军队能在这种复杂环境下如此有序地推进,这得益于长期以来的军事纪律和训练。而此刻,他的目光依旧紧盯着前方的情报,指尖轻轻摩挲着马鞍,心中的紧张感依然未曾减退。
“到了三河镇,距离华安就只有一百里左右了。”郑鸿逵站在李霄林旁边,低声说道:“咱们的辎重都已安全放在船上,大军负担不重。如果按照现在的行进速度,明日傍晚时分,大军必能抵达华安。”
李霄林点了点头,目光没有离开前方的队列,虽然一切都在按部就班地进行,但他心里依旧在快速运算着接下来的每一步。
“好,按你的判断行进,确保军心稳定。”李霄林轻声指示,语气中有着一种不可言喻的决心与信心。
郑鸿逵点了点头,目光落在远方的河流上,若有所思道:“韦大人的人还有七个潜伏在郑军之中,进入城后再想出来传递情报就困难了。不过,只要洪旭不是固守华安,他们就依然有机会回来,及时向我们传递郑军的最新部署。”
韦显目光锐利地扫过四周,低声补充道。作为锦衣卫的头目,他深知情报对战争的重要性,而这几个潜伏在郑军中的内应,若能在关键时刻提供有效信息,将直接影响到战局的走向。
在张名振的战略布局中,虽然这些锦衣卫的密探在郑鸿逵决定迎接张名振入城后暂时失去了作用,但他们的任务并未结束。
反而,随着即将到来的大战,这些潜伏在敌军内部的间谍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他们能迅速将敌方的动向和部署传递给张名振,为接下来的作战提供宝贵的情报支持,借助这些内应,明军的战略将更加周密,兵力的部署更加精准。
李霄林听了韦显的话,扭头看了一眼身后的大军,心中沉思。漳州府的地图已然烂熟于心,他嘴角微微上扬,轻声说道:
“这附近的地形复杂,且无洪旭大军的踪迹。我们暂时不必急于推进,先渡河,再在阴那山西北山麓寻找一个适宜的地方扎营。今晚,我们便在此地暂时驻扎,休整兵马。”
在他看来,洪旭的兵力虽然不小,但距离他们的队伍还相距甚远,洪旭若不立即采取行动,恐怕就无法及时赶来增援。
而郑军目前的形势也相对较为松散,他们急需稳固军心,为接下来的大战做足准备。然而,郑鸿逵听后,脸上却带上了一丝轻蔑的笑意:“将军,您提议的确不错,但我认为我们可以稍微放慢一些步伐。”
他稍微停顿,眸中闪过一抹冷意:“前方的斥候,咱们不必派得太多。既然洪旭的情报全依赖于他那几个潜伏在我们内部的眼线,我们就应该让他们得到真实的消息,放松警惕,等待我们露出破绽。反正我们手里还有锦衣卫的内应,即使有埋伏,我们也能提前掌握动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