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4章 击溃
洪旭最初的胜利幻象随即被现实无情撕碎,战局急转直下,危机四伏。
而此时的李霄林,正带领他的军队一步步压缩洪军的生存空间。
要知道,洪旭军中充斥着大量刚刚征召的流民,他们在面对逆境时常常会立即崩溃、溃不成军,但李霄林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性,决定将自己军中为数不多的哨骑兵派遣至两翼。
这是为了通过快速的袭击扰乱洪军军心,借此制造混乱,打乱敌军阵脚。
李霄林明白,虽然洪军的主力并不强大,但一旦给敌人留下喘息的机会,他们便有可能反扑,带来更大的损失。
他很清楚,行军打仗最怕的就是疏忽大意,尤其是轻敌冒进,这种一时的轻视往往会导致大军的覆灭。
因此,尽管局势看似可控,他依旧保持高度警觉,每一步都步步为营。
与此同时,吴耀和梁超带着他们的麾下部队,已悄然潜伏在洪军的内侧,他们特意选择了一个容易被忽视的位置,卡在洪军阵中的中间。
吴耀和梁超两人心中清楚,眼下的洪军正处于一片混乱之中,兵力分散,士气低落,而他们的任务便是在这个关键时刻,寻找机会破坏阵形,扩大混乱。
两人所带的部队并非精锐且都是洪军,他们的目标也并不是与洪军进行正面交锋,而是通过扰乱敌阵,扰乱洪军的士气和指挥,使敌人处于混乱状态。
这支部队的精锐仅有几十人,而他们的后方,还有一大批为了逃避战斗而落在后方的地方民兵。
大部分民兵在面对真正的战斗时早已四散,剩下的不过是些毫无经验的杂兵,打击力极其有限。
眼下,吴耀和梁超必须迅速决定下一步行动,因为距离明军的主力部队已经只有三百步之遥。
他们紧张地观察着洪军的动向,透过逐渐散开的敌军队列,能够看到远处如同黑色洪流一般汹涌而来的“野战军”冲锋阵列。
那是李霄林军的精锐部队,装备精良,战斗力极强,吴耀和梁超的心中不禁一紧。
虽然他们在洪军内部的隐蔽位置并不容易被察觉,但一旦“野战军”抵达并开始发起攻击,他们将陷入前所未有的危险境地。
此时,两人默契地对视了一眼,心照不宣,他们的关键任务是趁机制造混乱,使得剩余的杂兵能够溃散,然后趁机寻找机会接近洪旭的主力部队。
一旦他们能成功接近,便可以趁机发动突袭,打乱洪旭军的指挥和士气,助力李霄林取得最终胜利。
然而,吴耀和梁超并不认为,这支临时拼凑的洪军能够经受住“野战军”的一击。
经过长时间的整训,野战军的训练程度早已远远超越了这支毫无战斗经验的洪军。尤其是在战斗开始时,洪军的士兵并未完全列阵,战术安排更是杂乱无章,根本无法应对野战军的冲击。
与此同时,洪旭军的督阵兵也已经准备好迎接战斗。如果此时形势不利,督阵兵势必会引发士兵的恐慌,进而导致整个阵型崩溃。
不仅如此,明军的哨骑兵已经悄悄绕到了洪军的后方,开始对其后路进行袭击,切断了他们的撤退通道。
李霄林的战术早已准备妥当,骑兵先行进入敌阵,制造了混乱。
洪军的哨骑显然未能料到这支明军骑兵竟能如此迅速地出现在他们的后方,断绝了他们的撤退之路,洪军的溃败似乎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这些明军的哨骑经验丰富,无论是骑马射箭,还是近战搏杀,他们都游刃有余。即使是在与洪军的面对面交锋中,明军骑兵也丝毫不落下风,尤其是在洪军未能完全列阵时,他们的机动性展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一轮轮弓箭射出,明军骑兵开始纵马疾驰,迅速逼近洪军阵地。
而随着战斗的推进,洪军的阵线越来越被压缩,许多本应坚守阵地的士兵在冲击面前四散逃跑。
吴耀和梁超见状,知道时机已至,便立刻命令手下的杂兵分散开来,趁机与洪军的溃兵混杂在一起,向着后方推进。
随着战斗的深入,洪军的抵抗逐渐趋于崩溃,吴耀和梁超的任务也逐渐变得清晰——他们必须趁此机会,迅速找到洪旭的主力部队,助力李霄林一举击败洪军,彻底扭转战局。
这些地方民兵组成的洪军,大部分并未配备盔甲,甚至连盾牌也缺乏,他们只能依赖自己脆弱的肉体与单薄的装备抵御敌人的攻击。
初时,明军的弓箭手便开始了疯狂的射击,利箭像雨点般落下,划破空气,射入洪军的阵地。箭矢虽然不算极为精准,但数量极其庞大,弓弦的声音如同雷鸣般响起。
很快,阵前便传来了凄厉的惨叫声。原本还站得稳的地方民兵,在箭雨的打击下瞬间崩溃,十几名士兵如被击中的猎物一般跌倒,鲜血飞溅,惨嚎不断。
这些原本训练稀松的民兵在这种情况下彻底失去了战斗力,冲锋阵型迅速变得混乱不堪。恐惧像瘟疫般蔓延开来,从前方的战斗传导到后方,一部分兵士开始慌乱逃窜,另一些则是茫然不知所措。
军心动摇,阵线开始瓦解,局势急转直下。其中一些洪旭麾下的老兵眼见如此局面,心中不禁一阵焦急,这种时候若不果断出手,那整支军队就会在混乱中溃败。
而他们的对手,明军的骑兵,显然不像这群民兵那样容易对付。
此时,洪旭的两名副官果断地带领数十名经验丰富的战兵,直扑那些落在后方、跑得慢的地方民兵。这些民兵被逼得如同猪一样,被一刀刀砍杀,场面血腥无比。
“给我杀!”一名军官挥舞着长枪,带领手下的战兵无情地撕开了民兵的防线。
这些老兵身披铁甲,手持长枪,在这片混乱的战场上,宛如一堵移动的铁墙,冲入敌阵。
地方民兵根本无法抵挡他们的进攻,虽然部分士兵奋力反抗,但毕竟训练差距太大,许多人甚至没有机会拔出兵器便已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