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4年初春,长江以南的工业走廊再次响起机械轰鸣。短短三年之内,中华民国政府完成了对主要城市与交通节点的战後重建,重启了许多在战争期间中断的制造链与能源设施。南京中央政府宣布「经济优先五年计画」,目标简单明确:将中国重新定位为全球制造与金融的中枢。
对外,民国政府大力x1引外资,重新启用原有的世界贸易组织WTO成员资格,并与美、日、欧盟签订新贸易框架;对内,则实施「产业去军事化」与「信贷重分配」政策,将重工与资金资源从军需产业导向民生科技。
江苏、浙江、广东成为三大经济引擎,许多曾被迫迁移的企业家与科技人员纷纷返乡;外国资本重返浦东与深圳,自由贸易港的招牌再度高挂。人民币在东亚贸易T系中的地位回升,民间普遍称这波复兴为「民国经济奇蹟」。
然而,经济高速运转之下,文化与语言的裂痕逐渐显现。
南京政府在宪章颁布後开始推行「国语复正」政策,将1940年代制订之国语以北平音系为主、南京音为辅重新定位为全国唯一官方语言。教育部门要求所有国民学校在五年内完成课纲转换,公共广播与电视亦须以「标准国语」发音。
这引发了南方多省的不满。粤语、闽南语、客语、吴语等地方语言社群认为新政策是对地方文化的压迫。尤其在岭南与闽南地区,群众自发组织「母语保存会」,要求双语教育制度、地方语言纳入法定媒T频道。
在上海,一场名为「语言也是家园」的静坐抗议x1引上万人参与;在广州,老报人发起复刊《粤语日报》,声称「我们不是次等语者」。
政府回应则较为温和。教育部表示国语政策非为压制方言,而是出於「国家整合与资讯透明考量」。并承诺将开设母语教育专班,并在中广系统中设置「地方语言时段」。
尽管如此,语言问题已成为民国社会重建中的一面镜子。战後的中华民国,既试图统一语言与行政制度,也被迫承认多语社会的现实。人们逐渐意识到,若不能在「一国之内容百语」的前提下协商,则统一也可能埋下未来的分裂种子。
南京大学一位语言学教授在受访时语重心长地说:「国语是制度的语言,方言是记忆的语言;国家若yu长久,必须容得下两者共存。」
到2035年底,民国政府正式将「多语言文化保存条例」纳入基本法附则,规定所有省级政府需保障至少一种本地语言的公共传播与教育权利,并允许地方政府开设方言频道与教材。
这场语言风波没有立即平息,却为民国的语言政策打下了兼顾统合与多元的制度基础。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书梦空间 http://www.shumkj.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