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第一次试航实验
除了传动装置外第二个完工的是锅炉部分,因为要耐高压,所以这部分也比较慎重,并且要考虑冷却问题。
不过之所以蒸汽机比较适合放在船上,主要也是因为有用之不尽的冷却水,装置冷却的最大保障。
不然高压高热下的蒸汽装置是很容易出问题的,零部件也会在高温下损坏。
以他们现在的工艺能力,冷却部分只能做成洒水式的,也就是从河水中抽水,一部分用来生成蒸汽,另一部分则是放到水箱中存储,并且对蒸汽机进行洒水冷却。
当最终最难的蒸汽系统研制出来后,已经过去了5天时间了,各部件都做出来后,总体体积大概在15cmx25cmx15cm的大小,重量倒是无法精确估算,不过他们主要材料是铝合金,所以只能大概估算个重量。
以这个为基础,他们需要做一个足够容积的木质船来,虽然很想用其他材料,不过目前不允许。
影响船只最终大小的因素比较多,排水量,载重,等等,主要影响因素还是动力装置的功率。
按道理说在正式做出船体之前,还需要对这动力装置进行功率测试。
不过这也超过了他们的能力范围,蒸汽机的功率,有多项参数,包括蒸汽量,转速,温度,压力等等。
显然这些动力以他们的能力是没办法做到精确测量的。
所以最终还是只能通过实践来得到结果。
不过有一项数值他们是可以测量的,排水量。
知道船体排水量就能知道它的承重与体积比,所以实验范围是可以大致确定的。
如果动能装置无法满足最小载重量船体的推进,就需要提升蒸汽机的动能转化量,比如增加热源的热量等。
而当蒸汽机的产生的动能远远满足船体的推进,就需要考虑效率问题。
毕竟他们的热源并不是煤炭,而是靠邹云新的太阳能转化,如果热量消耗远高于他的转化效率,那即便可以产生足够的推进力,无法持续供给也毫无意义。
所以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大量的实验与计算,以此来不断完善。
复杂度比较高的机械装置常常伴随着精密的测量器械,这也是他们以后的发展方向。
这艘船是他们在公园中的科技终点,也是起点,随着材料的不断丰富,进入工业化时代是早晚的。
想要将动力设备顺利装到船上并不容易,也是一项大工程。
考虑到之后可能还要多次实验和调整,工程部干脆弄了个塔吊出来。
其实也就是绞盘加上滑轮的组合装置,至于空中支点,则还是只能让共生体来生长出来一个。
……
第一艘船很快就做了出来,当整套装备都在船上组装好后,这混合着金属与特殊木质材料的庞然大物,给陆雨宁的印象还是相当震撼的。
考虑到制造难度,最终还是选择了汽轮式蒸汽船。
也就是在船的两侧安装两个可以旋转的蒸汽轮,以此为推进力。
相比于螺旋桨,它的制造成本更低,不过效率却是要低很多。
主要是它有一半的桨叶都在空中,这部分的动能相当于白白浪费了。
两种方式采用的传动装置不同。
当然目前也是尝试阶段,如果这种方式不满足航行动力,最终还是只能改成螺旋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