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大势(1 / 1)

('

大汉军加快了进攻步伐,对于清国来说不是个好消息。

西路军继续向西控制江汉平原,以江汉平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

南路军的进军速度没有那么快,因为南方多山,道路难行。

不过在大汉海军的帮助下,大汉陆军能从各港口登陆,齐头并进之下,速度也不算慢。

十一月中旬,大汉军跨海进攻羊城,两广总督李翰章撤至南宁。

清军实在太拉胯了,即便是守城战,死掉几个人后就会全线崩溃。

即便凭借桂省的地形优势,清军也仅仅拖了一个月,一路上大汉军碰到的清军都是一触即溃。

十二月底,南宁城破,两广总督李翰章出逃,沿小路逃亡至贵省。

本来他想跑长沙的,但在半路上他就得到了大汉军已经攻占湘省的消息,转而向贵省逃跑。

往前几天,大汉军已经围困住了长沙。象征性抵抗一下之后,巡抚带着亲信跑了。

自此,华东、华中、华南被汤潇逸捏在了手中。

虽然还没有进行改造,不能立刻发挥价值,但也让清国失去了三大重要财税地。

“大人,咱们必须得停一停了,至少等新兵训练完成,或有人去接管治理。”

徐希颜忧心忡忡的看着汤潇逸。

大汉军已经占据了十一个省(琼州属于粤省管辖),打这些省伤亡和消耗都不大。

整体上清军对大汉军造成的伤亡,真没有因赶路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多。

但将兵力分散到是一个省,还要维持鲁省、华北前线、琉球吗军事存在,还要维持地方秩序。

他们手中的兵力是真不够,且被分的太散了。

甚至前线出现问题,只能选择撤军,而非固守。

“地方秩序需要重新组建,这需要时间去训练队伍,暂时没有人能接管。”

汤潇逸摇了摇头。

其实最优选不是训练一支警察队伍去接管城市,而是让军队就地转业。

因为汤潇逸要重构地方秩序,除了文职人员,更重要的是需要充沛的武力。

没有改革是不流血的,利益受挫的地方豪族地主们一定会反抗。

如果没有充沛的武力,那才是人间惨剧。

“对了,资金已经到位了,接下来将陆军扩充到一百万人。”

“注意军队的质量,即便是暂时招不满也不要滥竽充数,还有加快军官、士官的培养……”

随着地盘越来越大,需要的人手也越来越多。

一百万,百万大军,对于汤潇逸来说只是一个开始。

没有足够的地方控制力量,要控制这一千多万平方公里,超过四亿五千万人口。

还要防备北方庞大的蒸汽压路机。

一百万军队,远远不够。

如果可以,汤潇逸想把陆军人数扩充到300至400万,但还是那句话,人手不足。

这次不说军官,甚至老兵都不够。

只能一步一步来。

“大人,有个消息,应该算好消息。”

刘一鸣气喘吁吁的跑进办公室,神情中充满疑惑。

“怎么了?沙俄帝国打过来了,还是东瀛联合舰队出动了?”

汤潇逸半开玩笑的说道。

“都不是,大人,刚刚电报局收到巴蜀荣县电报局的通电。”

刘一鸣把电报递给汤潇逸:

“荣县独立,成立大汉巴蜀军政府……”

这事儿汤潇逸有印象,大革命时,第一个扛起大旗的就是荣县。

正是因为荣县,和保路运动会清国才会把鄂军调往巴蜀,镇压起义。

进而造成鄂省空虚。

这算什么?

历史的修正作用?

但三镇现在在他手上呀!

“这个大汉巴蜀军政府向我们发了电报,说要一起推翻清国,恢复华夏河山。”

刘一鸣不知道汤潇逸复杂的心情,继续说着,

“但问题是巴蜀不止一个声音,光起义规模可观的,就有榕城、盐城、山城三处,其余如酒城也颇具规模。”

“现在巴蜀乱成了一锅粥,我们是不是介入一下?”

刘一鸣知道汤潇逸的想法是尽可能保存各地方的元气,所以才有这个说法。

刘一鸣不太理解这一点,因为他做地方主官也就做了一两年,而且重心依旧在工业建设上。

但他知道汤潇逸重视,那就够了。

巴蜀乱起来,地方注定会元气大伤,这是汤潇逸不愿意看到的。

所以刘一鸣才有这个问法。

“兵力不足,西路军已经撤回了先头部队,我们暂时无力继续西进。”

“容后再议吧。”

汤潇逸摆了摆手,无需多言。

西路军曾尝试从水路进入巴蜀,也确实深入了一段距离。

巴蜀也是清国的重要财税地,同时西接高原,南连颠省,是他们的战略后方,地位重要。

但地形确实过于复杂了,起初清军没反应过来,西路军还能沿着水路向上。

但随着清军反应过来,在江两侧的山上架设了几门大炮,封锁了江面。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水路便被封锁了。

虽然能靠陆地进攻解决这个问题,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兵力越来越紧张。

得不到补充的西路军最终决定先撤出来,毕竟他们要控制江汉平原、警惕北方的进攻。

并且还要向南方进攻。

真没有兵力再分出去了。

解决湖广后,按计划,西路军应该从贵省进入巴蜀,但目前还没打进去,就要被叫停了。

兵力不足,兵力不足呀!

…………

汤潇逸在感叹兵力不足,清国也同样深感兵力紧缺。

“一群废物,平日里,一个个耀武扬威的,怎么该用的时候,一个个都不吱声了?合着都是在给自己脸上贴金?”

“平日里不管是朕,还是朝廷,都没有亏待各位吧?要钱给钱,要粮给粮,就算要权,朝廷也给了。”

“给了这么多,最后怎么样?一万人打一千人都打不下来,你们就是这么报答朕的?朕要你们何用?!”

噼里啪啦~~

小皇帝,不对,现在是青年皇帝气昏了头,把太监端着的茶杯一下子就摔了出去。

“臣(奴才)罪该万死,皇上息怒……”

皇帝生气了,大臣们一溜烟儿就跪了下去。

下面跪着一大堆各种文武大臣。

“朕要的是你们干巴巴的两句话吗?朕要的是军队,是歼灭叛贼,收复东南,还大清一个朗朗乾坤!”

皇帝气得发抖,转头看向铁帽子王之一:醇亲王。

也就是皇帝的亲生父亲。

同治皇帝病死(或者被杀死),因为年纪小身体差,没有留下子嗣后代,绝嗣了。

然后才有皇帝继位,其生父是醇亲王。

“醇王,征兵圣旨和作战计划都拟定好了吗?”

皇帝正值青年,正是敢打敢拼敢闯的年纪,怎么能忍受被人欺负呢?

他要进攻,并在为此做准备。

“回皇上,征兵圣旨已经拟好了。”

醇亲王从怀中掏出奏折,

“按制,在旗之家,必抽一丁,从京八旗、关外八旗、蒙古八旗等家庭中抽一人为丁。”

“再从北方各省募战兵二十万,辅兵十五万,补齐百万大军,定可保我大清江山。”

“战法参考了沙俄帝国顾问、德意志帝国军官团、淮军和湘军的建议。”

“兵分两路,一路攻鲁地,夺回威海卫,锁住渤海,确保京畿无恙。”

“之后大军转回内陆,沙俄帝国和德意志帝国会提供一些内河战舰,我们可以顺着运河一路南下,直捣淞沪。”

“叛军必定慌乱调集军队前来,但那不过是螳臂当车,真正的杀招在另一路。”

“另一路从西边出发,从关中直扑襄阳城,叛军大部已经调往淞沪,必定让守军固守,蜀军再沿江而下,从叛军背后杀出。”

“此战,定可一战而定湖广。”

“叛军一旦受挫,军心动摇,朝廷自然能分而化之……”

醇亲王还在洋洋得意的说着他的战略,突然一个侍卫着急的找到领侍卫内大臣,他面色古怪的看了醇亲王一眼。

犹豫了一会儿后,领侍卫内大臣出列跪下:

“皇上,奴才刚刚得知,巴蜀已反,榕城、山城已经被反贼攻占。”

“巴蜀总督正在调集蜀西军和藏兵,两广总督守着剑门关请关中派兵南下,同时请求朝廷尽快发兵。”

醇亲王的笑容凝固了。

或者说,整个大殿中的气氛都凝固了。

醇亲王说了半天,其实大家最看好的,就是襄阳这一战。

至于威海卫,确实,这个想法很好,非常好。

控制了威海卫,就能重新控制渤海湾,杜绝大汉军海路登陆津门的可能。

但是,北洋舰队已经被大汉军收入囊中了,南洋、闵水师、粤水师三只舰队早已经给了大汉军。

也就是说,清军要在没有制海权的情况下,争夺一个要塞城市。

这个难度有点太大了。

而且就算能打下来,大汉军只要在撤退前炸了这些岸防炮,那这个战略计划依旧完不成。

唯一的胜算就是在襄阳击败大汉军,重新争取民心,让汤潇逸治下不稳。

可惜,现在不稳的是清国朝廷了。

一众大臣低着头不做声,在想什么,谁也不知道。

“哈!哈!哈……”

醇亲王见状,知道必须立刻救场。

不然,也就不用打了。

“好啊!好事啊!”

醇亲王笑了好一会儿才停下来,脸都笑红了,

“如此一来,反贼定然猜不到我们会从巴蜀进军,甚至猜不到我们会进攻襄阳。”

“既然猜不透,反贼定然不会过于重视西路大军,到时候咱们十万甚至二十万大军压下。”

“在湖广的反贼不过区区一两万人……”

“十倍乃至二十倍的兵力优势,就是一人一口,也能咬死他们!”

“优势在我!”

…………

京师,一座精致的四合院中,一个高大的老头正在写字,身后站着一胖一瘦两个中年人。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

“士成、项城啊,军中最近如何呀?”

李大人一边写着字,一边问道。

“回大人,各军已经招募了不少人手,军中缺额已经补齐,但……要是和反贼硬碰硬,怕是不堪大用。”

聂军门弯着腰拱手,憋了半天憋出一句不堪大用。

北洋各军补充了新兵,但和大汉军的情况差远了。

大汉军有新兵训练营,北洋各军没有,都是自己募兵后自己训练。

另外不提军械后勤一类的,因为沙俄帝国“援助”了一些。

就比士气,北洋新败,而且是大败,士气低落,畏东瀛人如虎,而大汉军却多次战胜东瀛人,甚至以少胜多。

双方的信心士气就不是一个级别。

光一个士气问题,就够聂军门头疼了。

“回大人话,卑职以为,成立练兵处,编练新军刻不容缓。”

“正好趁着这次招募了大量新兵,还没有染上恶习,可以直接训练。”

袁统领硬着头皮说着。

李大人的手停顿了一下,然后又继续写。

见状,项城开始汇报情况:

“沙俄帝国答应的物资正在运来,枪械是不缺的,火炮一千个人分不到一门,还得增加。”

“另外,军粮虽然已经备好,但由于漕粮不通,今年北方的粮食是有缺口的。”

“若是不能妥善解决,明年的军粮、财税,怕是都成问题。”

袁统领负责的是后勤工作,哪怕李大人很器重他也是一样。

宁静,良久的宁静后,李大人才打破这个气氛:

“不错,加紧练兵吧。”

“醇王爷的作战计划,你们知道吗?”

李大人放下笔,等墨水干了一些后,将字拿了起来,挂在一旁的棍子上晾晒。

听到李大人的问题,二人一低头:

“卑职有所听闻,若是能骗到反贼,确实可行。”

项城先说道。

聂军门还等了一会儿才反应过来,连忙附和。

清国朝廷上午开的会,下午都传遍了。

在项城看来,这个计划是取决于大汉军的重视力度和防卫力度。

而他这个没参加这个会的,今天都听到了,这不正是清国的含金量吗?

“是啊!若是悄悄的进行,大汉军定然会被打一个措手不及。”

聂军门有些懊恼的拍了拍脑袋。

李大人又追问了几句,然后先一步离开自己的书房。

等李大人走后,二人才看清楚李大人写的什么。

“势?什么意思?让我们聚势吗?”

聂军门愣了愣。

项城一点就通,神色复杂的看着那幅字。

喜欢清末,从船政开始打造最强海军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清末,从船政开始打造最强海军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

最新小说: 百无禁忌 御兽:我激活了最废系统 三国之龙逆天下 万界转生模拟,我无敌 恋上你的花容 逆世九龙:破魔联盟之路 灵域传奇:启世之章 悟性逆天,我来此世开仙朝 秘方 不要吵醒隔壁的魔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