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枉凝眉》谈起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个是水中月,一个是镜中花。自从作曲家王立平为《红楼梦》谱曲后,这首《枉凝眉》成为大街小巷脍炙人口的流行歌曲。仔细想想,为什么叫《枉凝眉》?从字面意思理解:白白皱眉,毫无意义。谁在“枉凝眉”?当然是贾宝玉和林黛玉两个人。这像不像某个人最开始激烈的反抗命运,最后不得不向命运低头。“枉凝眉”把贾宝玉的一生都写尽,不管你是什么王孙贵戚,最后也只是“白白皱眉”,徒增笑耳矣。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从谐音的角度讲,这又是在讲林黛玉。“枉凝眉”即是“枉林霉”,林黛玉是个倒霉人,父母双亡,遇人不淑。而且不仅倒霉,还冤枉。薛宝钗使一金蝉脱壳之计,硬生生把祸事栽赃在林妹妹身上,此所谓“枉”矣。所以宝玉和黛玉两位都“枉凝眉”,两个人都是倒霉蛋。
再从头说,宝玉和黛玉到底是什么关系?我说其实是父女关系。众看官大惊,父女关系?听我慢慢道来,黛玉原为西方灵河岸边,一株绛珠仙草。受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所以下凡来以泪报恩。仔细品品,是神瑛侍者的“灌溉”,给绛珠仙草“人”的生命,神瑛侍者不是绛珠仙草的爸爸是谁?既然宝玉是黛玉的父亲,就很好理解《枉凝眉》。爸爸是阆苑仙葩,女儿是美玉无瑕;爸爸是水中月,女儿是镜中花。一首歌,把父女两代都说个透彻。
反过来细读文本:若说有奇缘,如何心事终虚话?“若”显然指阆苑仙葩的爸爸,“说”显然指美玉无瑕的女儿,他们两父女今生有缘,只不过最后“心事”被一句“虚话”解脱。这也暗合上面说的“枉凝眉”的“枉”字,冤枉也,实在是冤枉。联想到书中刘姥姥讲的十七岁就死了的若玉小姐,和后面又养了个的“粉团儿”,是不是正是在暗指宝玉和黛玉这一对父女?若玉小姐是不是就是贾宝玉,粉团儿是不是就是林黛玉?要知道,“粉色”即浅红色也,暗合黛玉“绛珠仙草”之本身。
再又来,既然爸爸“十七岁”就死了,林黛玉是不是就是那个“襁褓中父母叹双亡”的孤儿?前面说爸爸是“若”,女儿是“说”。“若”在甲骨文中是梳头发的意思,指明一个“动作”,爸爸是个行动派。“说”毋庸置疑,就是“说话”的意思,女儿是个演讲家。回到原书,林黛玉语言犀利尖刻,确有演讲家的意味。但细读原文会发现,林黛玉的“说”更可能是通过文字来传达,所以,林黛玉多半是个作家。刘姥姥参观黛玉的潇湘馆的时候,说比上等的书房还好。这不就是点明,黛玉的“作家”身份吗。
爸爸是个动作演员,女儿是个编剧,合起来正好演一出《红楼梦》。这样解释,你们觉得有没有道理?
二、说说王熙凤
王熙凤是《红楼梦》中的“盐”,没有盐的菜寡淡无味,难以下咽。《红楼梦》要是没有凤姐,就变成一盘忘记撒盐的菜,贻笑大方。鸳鸯说刘姥姥是篾片相公,把刘姥姥当篾片相公的正是凤姐。但聪明的读者反过来想,刘姥姥又何尝不是把凤姐当篾片相公?正像刘姥姥自己说的,她不恼,真要恼,就不这样了,刘姥姥聪明着呢。
凤姐的人设其实从一个地方就能看出来,马道婆给凤姐和宝玉施厌胜之术,凤姐拿着刀冲进大观园,见人砍人,见鸡杀鸡。一个“砍”字把凤姐的人设清清楚楚写明。凤姐不仅砍人,也被人砍,老公贾琏拿剑要“杀”凤姐,凤姐一路哀嚎着去找贾母。可见凤姐是江湖上的“砍”字辈大哥,不会和你扯三扯四的讲理,一不如意就要“砍人”的。
红楼中不能缺少凤姐,就好像开妓院不能少龟公,开赌场不能缺打手。这世界总有正邪两面,相辅相成,相补相助。没有凤姐的“砍”,你永远体会不到贾宝玉的温柔。凤姐的结局按照传统的说法,是一出绝对的悲剧。正像电视剧里演的,变成一具尸首,被人拖着在雪地里挨冻。其实,我觉得不一定。你怎么能判“盐”的死刑呢?你以后还吃不吃盐?据说,不吃盐的话就会变成喜儿,长一头白发,野人一般,流连在山谷溪地。我们不喜欢当喜儿,所以,盐是一定要吃的,只是适量,适度。
我相信对凤姐,我们会形成两派意见。一派认为她恶毒,另一派认为她能干。但我更倾向于认为凤姐是个能干人,正像平儿说的,下人们并不好糊弄,主子稍有软弱,说不定反倒被欺负,像可怜的迎春被欺负那样。所以,凤姐是个刚强人,是个能干人,我们需要她,哪怕她有时候有点冒犯神明。但谁又是圣人呢?凤姐,好好生活,你有你自己的一片天地。
三、没有缺点的探春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有一次一个网友问我,最喜欢《红楼梦》中的哪个人物?我说:“探春。”他哈哈大笑:“你怎么会喜欢探春,探春是个没有缺点的人咧!”确实,探春在《红楼梦》当中几乎是一个完人,她对宝玉好,对贾环好,对迎春好,对王夫人好,对贾母也好。除了颠颠倒倒的生母赵姨娘,探春几乎在贾家获得一致好评。即使是赵姨娘也未必真的嫉恨探春,只不过需要找点事情闹闹,刷刷存在感。
裙钗一二可齐家,探春在凤姐病后,掌管贾府,改革旧制,带来一片新气象。我觉得红楼中的贾府一直在默默的走下坡路,暗中走向衰亡。但亮点在于探春的改革,探春的改革几乎可以当作一次“中兴”,好像光武中兴,孝文中兴一般。如果说贾府就是一支风中的油灯,明明灭灭,摇摇摆摆,已经微弱不堪。探春则给油灯加油,又拨弄一次灯芯,于是油灯重新焕发生命,光彩照人。
通读《红楼梦》,你会发觉探春是曹雪芹偏爱的一个人物。所以贾府走向衰败之后,探春没有踏凤姐,宝玉的覆辙,沦落民间。而是远嫁海外去当王妃,联想到探春的管理能力,可以预见她即使在番邦异国也一定大发光彩,居于人上人。每每想到探春,我就会觉得贾府没有那么不堪,贾府里面有美玉,有良人,有治国平天下的大将之才。
不要以为《红楼梦》是一部反上层建筑的书,恰恰相反,《红楼梦》是一部维护上层建筑的书。这一点,最集中的体现就在探春,探春是曹雪芹送给贾府的礼物。只要有她在,贾府垮不了,倒不下,倾覆不得。我喜欢探春,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喜欢宝玉和黛玉更喜欢。探春代表一种光明和希望,我们底层老百姓对探春服气,爽气,声气相通。如果我们也像西方国家那样,来一次总统选举,你会选优柔寡断的贾宝玉,还是哭哭啼啼的林黛玉,抑或喊打喊杀的凤姐,都不会!我们只会选择探春,哪怕重选10次,我们也一定选探春。这是探春的意义和价值,独一份,旁人取代不了。
贾府注定落败,所以探春一定在贾府落败之前远嫁海外。这是贾府的宿命,和探春无关。探春的命运其实是贾府的老祖宗贾母亲自安排的,南安太妃来贾府说亲,贾母只让探春出来,可见,那个时候,探春的命运已经被安排好。探春对贾府有很深的感情,这种感情说不定甚至高过宝玉和黛玉。不管怎么说,探春是一个英雄般的人物,她开创一段历史,把贾家的黄金岁月延长了又延长。贾家最应该感谢的人其实正是探春,但不知道贾府的上上下下有没有这种觉悟?有也罢,没也罢,历史风云变化。贾家也像断壁残垣上的一株野草一样,偏偏倒倒,走到落幕前的黄昏时刻。
探春,一路平安。
四、也谈谈贾母和刘姥姥
贾母有一句俗语:不是冤家不聚头。说的是宝玉和黛玉这两个玉儿,但其实真正不是冤家不聚头的是她和刘姥姥两个老人精。贾母代表的是上层建筑,封建贵族,皇权王权,名门高第;刘姥姥代表的是市井小民,乡野村姑,贫家穷舍,流民野夫。表面上看两人并不搭界,其实大有渊源。贾母一听见有个刘姥姥,忙说要见。刘姥姥听见贾母要见,也不急着出城,洗澡更衣,逶迤入室。两个老人家相见两欢,互诉衷肠。刘姥姥于是讲故事,给贾母上眼药,把贾母听得痴痴迷迷,贾府上下都成为刘姥姥的听众。
要我说,刘姥姥到贾府来,看似偶然,实则必然。刘姥姥非一般人也,她是明教一名位高权重的香主,奉命前来贾府,检视众人,分门别类。贾府风中之烛,熄灭是迟早的事,刘姥姥正是最后来“垃圾分类”的清洁工。众小字辈当然看不清其中奥秘,但贾母富贵一生,阅人无数,早参透玄机,于是亲自来会刘姥姥。两人交手,看似彬彬有礼,实则刀光剑影。刘姥姥借谈话之机在南院子马棚放一把火,给贾母一个下马威。贾母也非等闲之辈,口中念动咒语,又在火神面前烧香,火就熄灭,有惊无险。
两人初遇打个平手,各自忌惮,各留后手。后面的描述则更惊人,刘姥姥到宝玉房中,迎面看见一个老婆婆,满头插花,招招摇摇朝她走来。刘姥姥于是伸手去羞她,镜中老婆婆也伸手来挡。刘姥姥一摸,觉得冰冷挺硬,才想起富贵人家有种穿衣镜,镜中的老婆婆原来是她自己。镜中老婆婆到底没有挡住刘姥姥,刘姥姥撞开西洋机括,到宝玉床上扎手舞脚的睡一觉,完成她贾府之行最重要的使命。第二天,贾母醒了,便觉懒懒的,再也不见刘姥姥。
刘姥姥的贾府之行,大获全胜,圆满完成任务,但也留下遗憾。刘姥姥在潇湘馆外面扎扎实实摔一跤,跌个狗吃屎。贾母要丫鬟给刘姥姥捶捶,刘姥姥自己爬起来,自嘲到:“都要捶起来,还了得呢。”两个老人精,点到为止,各有得失。贾府众人最后的命运,其实在刘姥姥和贾母的“交手”中已经注定。贾母为自己的儿孙争取到一个还不算太难堪的未来:心肝宝贝——宝玉,平安无事;心尖尖上的肉——黛玉,很可能也跟探春一样远嫁。一句话,刘姥姥赢了,贾母也未输,两个人各取所需,各表其诉求,最后相安无事。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五、浅析袭人和贾政
袭人是宝玉的大丫头,贾政是宝玉的爹,两人有点联系,但联系不多。为什么把他们两个连在一起讲,因为他们其实是同一个人。一个人可以有很多面,可以温柔,也可以刚强;可以顺如水,也可以硬似铁。袭人和贾政就是一个人的两面,一面白,一面红,相得益彰,并行不悖。
袭人对宝玉非常衷心,可以说是巴心巴肝的维护宝玉,宝玉对袭人也有一种恋母般的依赖。连王夫人都觉得袭人对路子,要把她许配给宝玉当姨娘。可惜,袭人和宝玉有缘无分,最后只得嫁给蒋玉菡。这也符合袭人的判词: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袭人自己奴属,蒋玉菡优伶戏子,两人门当户对,实在不能说是一个悲剧。相反,宝玉有性格火爆的一面,曾经一脚把袭人踹得吐血,与其守着这样的贵公子,不如嫁入寒门,还得始终。想来,蒋玉菡对袭人一定温柔和顺,夫妻相伴,平安一生。
袭人和蒋玉菡命中有缘,贾政和蒋玉菡却不太对路子。忠顺王派长史官来贾府询问蒋玉菡的去向,宝玉不得已和盘托出。贾政听见宝玉和“王爷架前承奉的人”有勾搭,怒火中烧,笞挞宝玉。袭人和贾政,一个嫁给戏子,另一个因戏子打儿子,可见这两人性格的不一样。性格决定命运,袭人的命是和蒋玉菡相守到老,过一段平平静静的安逸生活;贾政却要被发配海南,充当贾家倾覆之时的当家人,表面上风光,其实已经败落,受尽苦楚。
却又来,刚才不是说袭人和贾政是同一个人吗?怎么命运又不一样?这就是选择的划分,选择成为袭人,就有和蒋玉菡的人间恩爱;选择成为贾政,就有和宝玉风雪天的拜别。选择大于努力,诚不欺我也。
六、一言难尽的贾琏
贾琏是《红楼梦》中比较出彩的一个男性角色,除了好色之外,还真说不出贾琏有什么明显的缺点。即使好色,贾琏也从不去骚扰良家妇女,只和多姑娘一类两厢情愿的情人勾勾搭搭。而且,贾琏还很有正义感,敢当面为石呆子的事“拿话来堵”贾赦,可见贾琏在封建贵族大家庭中还保有一份良知。
贾琏和宝玉是什么关系?我又要放大瓜了,贾琏是宝玉的亲生父亲是也。看过电视剧《红楼梦》的都知道,贾家有两大帅哥,一个贾琏,另一个贾宝玉。贾琏甚至长得比贾宝玉还帅,所以才娶了金陵王家的大小姐王熙凤。贾琏是贾宝玉的父亲,多有暗示。
贾家表面上风光无限,名门望族,其实府中能办事的人并不多。贾政,贾赦都是老爷做派,贾宝玉绣花枕头,贾环吊儿郎当,贾兰还是个孩子。贾琏才是贾家真正的管事人和顶梁柱,连贾母都对贾琏非常倚重,一有什么事,马上想到差遣贾琏去办。
贾琏虽然比较能干,但怕老婆。连下人都知道求贾琏,不如求凤姐,求贾琏是“绕远路走”可见贾琏在家中地位堪忧。贾琏偷取尤二姐,被凤姐发现,凤姐逼死尤二姐,贾琏这下算把凤姐的账记在心中。所以后来才有:一从二令三人木,哭到金陵事更哀。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当然,贾琏是贾宝玉的父亲,是我的猜想,我没有真凭实据,甚至还有“反证”。贾芸其实是贾宝玉的一个分身,贾芸说:“自从我父亲死后…”贾琏也笑道:“认了儿子,不是好开交的。”可见贾芸的父亲早已不在,贾琏很可能只是贾芸认的父亲。就好像贾芸认贾宝玉当父亲一样,贾芸是认爹的专业户。
话说回来,有个贾琏一样的爸爸,你们觉得如何?是不是还蛮好。毕竟贾琏是个能干,多情,正直,善良的贵族公子,认他当爹也不算辱没门楣吧。
七、谜一样的史湘云
史湘云一直是我印象中,《红楼梦》的一个谜角。我一直没搞明白史湘云到底暗示的是谁,她的身份变化非常频繁,一会像a,一会像b,一会又像c。我觉得和贾宝玉在一起的史湘云,其实暗指贾芸;谈婚论嫁的史湘云,像一个女人;醉卧芍药的史湘云又像一个倒霉的贵族子弟。总之,史湘云的身份是《红楼梦》中最让我迷惑的。
不过,我对史湘云的感官蛮好。我觉得她天真,善良,可爱,憨憨呆呆。史湘云不太像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反倒像一个中产家庭的女儿。一方面,她有富贵的一面,另一方面,她又有窘迫的一面。对下人,史湘云很和蔼,和蔼到几乎称兄道妹。史湘云很有才,她的才华可以和林黛玉媲美,所以才有月下凹晶馆的联句。
我最喜欢史湘云的一句话,算我看《红楼梦》最喜欢的一句话之一:“可是又见鬼了!我是不怕鬼的,等我打他一下。”我喜欢不怕鬼的史湘云,更喜欢打鬼的史湘云。一个连鬼都不怕的娇小姐,还怕什么命运不济。我喜欢和史湘云交朋友,我等着我被鬼吓到的时候,史湘云上前去“打鬼”,那么,这个朋友就真的是一辈子的朋友了。
八、诡异的薛宝钗
薛宝钗本来在我心目中印象还不错,她态度和蔼,性格温和,有见识,有分寸,是很有教养的大家闺秀。但细读《红楼梦》,会发觉宝钗有很多“梗”,这些“梗”,往往趋向于负面。比如,宝钗呵斥丫头:“你要仔细!”很难想象黛玉,湘云会这么说;薛宝钗的金蝉脱壳之计,嫁祸林黛玉,更是写得明明白白,毫无隐晦;再有什么,宝玉午睡,宝钗在旁边替宝玉打扇,简直不合理教;最夸张的说法,宝钗给黛玉送燕窝,暗中下毒。众说纷纭,让人迷惑。
我觉得可以从贾母,刘姥姥两个老人精对宝钗的态度来探索一下。贾母看见宝钗“雪洞”一样素洁的房屋,很不高兴,几乎就是责怪。她要打扮宝钗的房屋,放上这个,摆上那个,好一番操持之后,才满意离开。而刘姥姥看见宝钗,不发一语,莫测高深,没有任何表示。是不是可以认为,宝钗是刘姥姥安放在贾家的一个卧底?所以,贾母才如此嫌弃,刘姥姥才如此暗中喜欢。要这么说的话,宝钗岂非《红楼梦》中的最大反派?非也,非也。听我慢慢道来。
贾母是老人精,她为贾宝玉最终选定的终生伴侣必定是深思熟虑后才做出的选择。贾母最终没有选择林黛玉,而是选择她表面嫌弃的薛宝钗当孙媳妇,这是什么道理?我觉得可以从真小人,和伪君子的划分来探讨一下。贾母虽然不喜欢宝钗,但最终发现宝钗是一个“真小人”。她什么都是赤裸的,她什么都是公开的,她什么都是有凭有据的。精明的贾母应该已经发现宝钗的好,和宝钗的难能可贵,所以,最终贾母选择宝钗来做贾宝玉的终生伴侣。这样讲是不是合理一点?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宝钗的判词为“山中高士晶莹雪”,宝钗可是“山中高士”,不要拿世俗的眼光来审视和评判她,因为这对她不公平。至于宝钗和黛玉的关系,我觉得书中已经写得很清楚,黛玉最开始误会宝钗,把她当作“坏人”,后来二人姐妹相称,情同手足,连宝玉看了都纳罕。我觉得这才是真正的“钗黛合一”。
宝钗注定会成为一个争议人物,就好像所有“高士”,都是曲高和寡的。如果人人都理解“高士”,那这个“高士”也看不出“高”在哪里?对不对。干脆把宝钗当作数学王子高斯,一个数学家的世界,一般人难以明晰。这就是宝钗的不易和艰难了。
祝福宝钗吧!阳光总在风雨后,山中高士一定会送我们一轮彩虹挂在雨后的爽朗天空,美丽这个国度。
九、还泪的黛玉
前面已经讲过,黛玉是一个悲剧角色,她的悲剧色彩远胜于贾宝玉。从《红楼梦》的缘起就可以知道,黛玉生来就是为还神瑛侍者的浇灌之恩。怎么还?以泪还。所以黛玉总是哭哭啼啼,哀哀怨怨,一副风一吹就倒的样子。黛玉其实和史湘云有相似的一面,她也是由多个“人物”集合而成的一个角色。所以,不能简单说黛玉好,还是不好,因为黛玉本是一个多面混合体。
但从《红楼梦》的缘起来看,黛玉还是非常正面的正面人物。黛玉是绛珠仙草,虽是草木之属,却天生一段仙缘,这是“山中高士”薛宝钗无法复制的特质。我觉得《红楼梦》是一本谜书,最主要的秘密就藏在黛玉和宝玉两个人身上。特别是他们两个的身世,让人迷惑,让人吃惊。
读了这么多遍《红楼梦》,我还是无法准确的找出宝玉和黛玉的父亲,母亲到底是谁,这让人沮丧。或者用更简单一点的说法:“父母双亡。”但事实是不是如此,让人遐思。日本有一部电视剧叫《血疑》,80年代红极一时。我觉得黛玉和宝玉两人都为《血疑》的主人公,找出他们的身世之谜,是探秘《红楼梦》的大关节,大关隘。但到现在我还没有找到明确的线索,所有的线索都是交织混乱,甚至相互矛盾的。我想,要解开黛玉,宝玉的身世之谜,有赖更多的人参与起来,一起探寻,一起研究,一起推断。单单靠我一个人的力量,实在力不能支。
黛玉是一个悲剧角色,她就是来还泪的。《红楼梦》是一部悲剧,最主要的悲情都要落脚在黛玉身上,换句话说,黛玉如果不命运多舛,如果不悲悲戚戚,《红楼梦》的悲剧色彩就难以展现。我是同情黛玉的,她的一生从出生就注定悲苦,到老也不过孤孤单单的“青灯古佛”度过余生。这样的人怎么不叫人怜惜,这样的人怎么不叫人同情。
很多人说,《红楼梦》里很多人物都有作者曹雪芹的影子,但我觉得最像曹雪芹的是黛玉。如果从《红楼梦》中选一个角色来充当曹雪芹,我会选黛玉,换句话说,《红楼梦》其实是黛玉写的。这算是我的一个推论,就像我之前说的,林黛玉本质上为一个作家。
其实《红楼梦》里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比如用鸡蛋做“浇头”。浇头是什么?通“教头”也。教头是什么?林冲吗?当然不是。教头是一教之主也。我们大部分人都看过《倚天屠龙记》,张无忌当上“魔教教主”。我突发奇想,会不会林黛玉就是张无忌的一个分身呢?也就是说林黛玉其实就是《红楼梦》中的“魔教教主”。是与不是,留与众人,细细评说。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黛玉的判词是:世外仙姝寂寞林。出世的仙子,寂寞的美人。那么,请允许我向林黛玉致以敬意,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和神离的这么近。
十、大男主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角,人人都知道。但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贾宝玉本身是一个集合体,他集合《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所有故事情节和所有因果脉络。换句话说,贾宝玉是红楼中的第一主角,也是唯一主角,没有之二。《红楼梦》其实就写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贾宝玉。那么,我们可以做个加法,喊打喊杀的是贾宝玉;改革旧制的是贾宝玉;做神做魔的是贾宝玉;当家管钱的是贾宝玉;好色不淫的是贾宝玉;迷惑难解的是贾宝玉;“数学王子”高斯是贾宝玉;“魔教教主”张无忌也是贾宝玉。
贾宝玉是《红楼梦》一切人物关系的总和。细细点评贾宝玉这个人,我觉得可以用书上一句原文来讲: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梁,莫效此儿形状。这句话可以从正反两个方向来理解,反方向理解,这是个孽障!正方向理解,这是个神子!看各人怎么解读,怎么领会。比如,贾宝玉从不在下人面前“做上”,甘愿“伏小做低”;贾宝玉自己被烫一下,马上去拉别人的手说:“烫着没有?烫着没有?”,外人看了当笑话;贾宝玉浪费的时候,金银玉器从不吝惜,节省起来,一根菜叶都是好的。贾宝玉生起气来,大骂干娘,摔枫露茶,脚踹袭人。贾宝玉祭奠晴雯,写《芙蓉女儿诔》,感天动地。
贾宝玉是一个纨绔子弟,也是一个情种;贾宝玉是一个意淫高手,也是一个纯情少男;贾宝玉是一个哲学家,也是一个写作者。我觉得曹雪芹把贾宝玉赋予一种封建贵族子弟的高级精神境界,然后让这种精神境界在他身上生根发芽,最终反馈社会,哺育社会。所以,贾宝玉是有重要现实意义的一个人。大部分普通人难以企及的一种人生终极理想,贾宝玉可以达到,或者至少无限接近于这个理想。这就是神的伟力了,凡人只能望其项背。
贾宝玉是不是神?我觉得不是,但他有资格被神格化。就好像成都青羊宫里面供奉有唐太宗李世民一样,人是可以被神格化的,人是可以成仙成佛的。贾宝玉就是那位注定到人间来当“救世主”的,天界的“神瑛侍者”。神瑛侍者,神旁边的近侍,世界上最接近神的人。这样理解贾宝玉,可能更接近作者的本意。
那么贾宝玉是不是就是曹雪芹本人,我觉得是。所以说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作者,这个论断是正确的。那林黛玉呢?林黛玉在这个时候,和贾宝玉是重合的,他们是同一个人。总之,贾宝玉代表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士大夫理想中的一个贵族青年,而且是有浓厚宗教情节,和宗教感情的贵族青年。贾宝玉不能说是世俗的帝王,但他更像一个神国的帝王。他统帅着一个神国,这个神国就叫中国,贾宝玉本身就是中国。
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但如果是永夜来临,我们需要一轮明月,一颗启明星来照亮人间怎么办?这个时候,贾宝玉出场了,他像一盏灯一样,照亮我们,驱走黑夜。这是贾宝玉的意义,他代表西方大光明普照菩萨。我们因为有贾宝玉,所以在黑暗中感受到光明和温暖,感受到爱和情谊。我们簇拥在贾宝玉身旁,觉得人间还是美好的,还是光亮的,还是充满爱和希望的。
贾宝玉,你活跃在《红楼梦》中,也活跃在中国人的文化背景和历史记忆中,久久挥之不去。我们留下一首首诗歌和散文,铭记你的功德和爱意。宝玉同学,一生平安。
【本章阅读完毕,更多请搜索书梦空间 http://www.shumkj.cc 阅读更多精彩小说】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