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第514章这世界还真小!
看着大家反响很不错。林
老村长也挺诧异。
合着不少人家里都有好东西,平时藏着掖着,压根不敢露富。
这会儿功夫。
全给暴露了。
想想倒也不奇怪。
好歹是皇城的近郊。
某些村民家里原先底子厚,只是如今落魄了。
到了这节骨眼上。
那也顾不得那么多了。
村里也就张老七家,还有几个摸金校尉家里,还能勉强度日。
其他的,家里几乎都断了粮。
只能每天挖野菜吃。
芥菜、徐徐菜、盐蒿子这些。
能吃上胡萝卜缨子都不错了。
每天都是一锅绿水。
只捞得起野菜,捞不起米来。
有些人饿得,连自己的影子也拖不动了。
都这样了。
那还有什么豁不出去的。
能变卖的,那肯定都得拿出来卖。
好歹捱过这一关再说。
看到有部分村民,放下碗往家里跑去。
何大清心里很高兴。
这些人要不就是家里有老物件,要不就是跑去通知亲戚朋友。
果然,这三锅吃食没白费。
效果那叫一个立竿见影。
一是彰显了他的实力。
二是起到了很好的广告效果。
因为来的,都是各家的主事者,家里没有好东西,他们比“二三零”谁都清楚。
很快,住得最近的一户人家。
那家的女人,拿着一个拳头大的土罐子,屁颠屁颠的跑来。
土罐子上面,还沾着泥巴。
象是刚从地里挖出来。
这妇女说道,“何先生,这是我公公走的时候,留下的几块银元。”
“您给瞧一瞧呗。”
何大清点了点头。
接过来看了看。
罐子里,用油纸包着足有十来枚袁大头。
保存得还算行。
品相那是没得说,得有个七成新这样,已经很不错了。
这在后世。
价值不大。
一枚能有个八百块左右。
何大清说,“大嫂,每枚一块钱。”
“我给的价钱,绝对公道。”
“就算是拿到城里琉璃厂那边,也就这个价。”
“您看行的话,咱们就马上交易。”
妇女大喜。
这一罐,就值十几块钱。
抵得了多少工分?!
她说,“我不要钱,我想换成粮食行不行?”
何大清苦笑了两声。
他倒是想帮一帮这些人。
可是,一下子弄出那么多粮食来。
那就太高调了。
要是被人举报上去。
上头派人来追查。
他也不方便解释。
何大清说,“大嫂,不是我不想帮您。”
“您看我骑着自行车来。”
“带不了那么多东西。”
“再说了。”
“现如今年景艰难。”
“哪家都没有余粮。”
“这钱您拿着。”
“您自个想办法买行吗?”
妇女没辄。
说道,“那我得往家里,带几碗小米粥。”
“孩子们都饿得不行了。”
何大清嗯了一声,“这个没问题。”
这锅小米粥煮得稀稠适中,够不少人填一回肚子。
眨个眼的功夫。
在众目睽睽之下。
这妇女带着钱和小米粥,喜孜孜的走了。
银元算个屁。
有这些才真叫做实惠。
见状,围观的村民们骚动了一下。
这何先生还真是豪爽。
十几块钱压根就不眨眼,随便就给出去了。
张老七羡慕道,“牛家嫂子真是赚了一笔。”
“各位还有啥好东西的。”
“尽管拿来。”
“何先生的为人,大家都看在眼里。”
“那可是真心为大家谋福利。”
“过了这村,就没这店了。”
老村长也说道,“这里人多眼杂。”
“而且太阳太毒辣了。”
“咱们换个地方吧。”
“去村公所,腾一间空屋子出来。”
“摆上桌子和凳子。”
“通知大家去那边。”
何大清一想。
也对。
现在是中午。
天气越来越热。
没理由搁这儿晒太阳。
找间屋子,一对一的交易。
门口再找俩小伙子维持秩序。
那才叫一个齐活。
何大清说道,“还是老村长想得周到。”
“行吧,就这么办。”
“剩下的这些卤煮和小米粥。”
“让大家分了吧。”
其实,不用何大清吩咐。
两大锅卤煮连汤都被分光了。
小米粥也一滴也没剩下,锅都让人给扛走喽。
换了个地方。
何大清的生意更好了。
他一边点着烟,一边惬意的品着茶。
陆陆续续的。
又收上来一些银元、瓷盘子、几块汉瓦。
甚至,还有一块明清时期的砚台。
就凭着这些。
早就已经值回票价。
抵得何大清之前拿出来的一百斤小米和两副猪下水。
但是,何大清还没有等到。
他期待的东西。
接下来。
何大清又收到了十来个宋元时期,龙泉窑烧制的瓷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