翰林院中人还在争一个讲官名额,却并不知道,内阁中有人员变动,洪敏之已经授意宁桂洲,选出新的轮值人员。
内阁除了阁老和大学士这第一批次的人之外,还有许多其他官吏。这些多由翰林轮值,也有常驻书吏。
翰林院也分不同部门,每个部门都有一到两个名额。宁桂洲手中,就有两个名额。
不过他们递上去的人选,还要阁老亲自挑选,才会最终确定。
三鼎甲都在同一部门,但一般来说,新来翰林不会立刻轮值。
所以当宁桂洲递上来的人选,有余柏林的名字时,洪敏之感到很意外。
在他想来,就算有人破格,也该是陈磊。毕竟有太子太师的面子在。
余柏林虽然是张岳弟子,但比起陈磊来说,背景差太远了。
所以说,宁桂洲是真的欣赏余柏林?
洪敏之初次听到余柏林名字,也是在余柏林写过集注之后。不过他并非本经《春秋》,再加上事务繁忙,他便没有多留意。
之后他真正开始了解这个人,乃是自己无辜被冤枉一事。那时候他觉得这人挺倒霉的。
再后来,就是看到余柏林殿试文章了。
这时,洪敏之才正视余柏林,觉得此子乃可造之材。
当恩荣宴上太子一事后,洪敏之对余柏林更加看重。
不过毕竟了解不多,洪敏之对余柏林印象还停留在可堪造就的小辈。当他居然被向来重资历的宁桂洲破格提拔,洪敏之就不得不惊讶了。
这余柏林到底在翰林院做了何种事,让宁桂洲如此推崇?
王海泉看到余柏林名字时,鉴于要避嫌,并不评论,只是笑得十分得意。
无论余柏林这次轮值内阁成功与否,光是宁桂洲愿意推荐他,就足以证明余柏林优秀了。
“这余长青就算再有才华,资历还是浅了些。”何清道。
他倒不是对余柏林有什么不满,只是心中另有人选罢了。
王海泉瞥了何清一眼,道:“轮值内阁什么时候全看资历了?不是向来一新一旧搭配着来吗?”
这“新”不一定是“最新”,但在名额有两个的前提下,的确有一个名额给资历最老的、另一个不看资历给推举人心中最为合适的。
宁桂洲这两个名额恰恰符合常理。
何清微笑道:“余长青或许有些才华,但年纪太小,应当磨砺一二。以他年纪,就算下一次,下下次轮值,也是内阁官吏中最年轻的一个了。”
成,你还想下下次。王海泉心中冷笑。
洪敏之捋了捋胡须,道:“暂且再看吧。”
他倒是生起打探余柏林在翰林院所做之事的心思了。
至于何清想推举人选,即使这次余柏林落选,也绝对轮不到他来选人。
明明都已经失去圣眷了,还不老实。洪敏之觉得,以前把何清作为对手的自己,一定是脑抽了。
内阁在皇帝不能干的时候,能独揽天下权力,等同摄政;但当摊上一个有能力又有魄力的皇帝,就该老老实实做辅助了。
洪敏之觉得现在挺好的。有皇帝顶着,他改革起来都顺利许多,不需要一个人担着,还能空出手来整治那些打着他招牌胡作非为的人,不用担心自己这边示弱,就有人蹬鼻子上脸。
如此下去,说不得改革之后,自己还能得个好下场呢。
历代改革之人,少有善终。洪敏之扛起改革大旗,就做好了全家陪葬的打算。但若能不陪葬,谁愿意找死?
何清只当洪敏之同意他的看法。他是知道洪敏之和余柏林之间是有嫌隙在的。
……内阁在知道这份名单的时候,封庭也知道了。
他看到名单,不由大笑几声,对成皇后道:“琪芳啊,我还想直接提拔长青,让他先当讲官,再进东宫讲读。熬个一两年,直接到讲读学士的位置。谁知道我还没出手,长青自己倒跨了一大步,进内阁轮值了。”
成皇后一边绣着东西,一边微笑道:“长青那孩子能干又踏实,遇到一个慧眼识珠的人,自然不需要陛下担忧了。”
封庭满意的点点头。比起他自己出手提拔,余柏林这种靠自己能力也能被破格提拔,更让封庭对他印象更好。
封庭心中的得意,就像是自家人出息并被别人赞扬。
“那便等一等吧。”封庭按下了直接提拔余柏林为讲官的旨意,“若不靠我之手,长青能自己脱颖而出,对他将来,更有好处。”
“不过内阁会不会因为长青年纪而故意将他罢落。”封庭思考了一下,决定小小的推余柏林一把。
于是翰林院很快就接到皇帝的旨意。皇帝陛下要祭天了。以前是翰林院推选人出来写祭天文,多由讲读学士代笔。这次皇帝陛下让翰林每人写一篇,然后直接从中选择。
当然,不是所有人的文章,皇帝陛下都要看的。这是要经过层层筛选的。
皇帝陛下这事虽然看似心血来潮,但这么做的皇帝也并不少。祭天文,有皇帝自己写的,有讲读代笔的,有皇帝随便点个人写的,也有让翰林院人人都写,皇帝选的。
文宗时候都是让讲读代笔,武宗时候皇帝看谁顺眼让谁写,甚至还有不让翰林写的。
封庭至少还是让翰林写。
这旨意一传出,翰林院人人都跟打了鸡血似的。
这简直如同殿试一般了。
文章要是写得好,可是能直达圣听。被皇帝选中作为祭天祷文,名字肯定会被皇帝记住吧?
\t\t', '\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