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时珍,字东璧,晚年自号濒湖山人,湖广黄州府蕲州人,明代着名医药学家。与“医圣”万密斋齐名,古有“万密斋的方,李时珍的药”之说,后为楚王府奉祠正、皇家太医院判,去世后明朝廷敕封为“文林郎”。先后到武当山、庐山、茅山、牛首山及湖广、南直隶、河南、北直隶等地收集药物标本和处方,并拜渔人、樵夫、农民、车夫、药工、捕蛇者为师,参考历代医药等方面书籍925种,“考古证今、穷究物理”,记录上千万字札记,弄清许多疑难问题,历经27个寒暑,三易其稿,完成了192万字的巨着《本草纲目》。此外,他对脉学及奇经八脉也有研究,着述有《奇经八脉考》《濒湖脉学》等多种,被后世尊为“药圣”。
李时珍,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李言闻是当时名医,曾任太医院吏目。出生那天,李言闻正在雨湖上打鱼,平常运气还不错,这一次却连下几网都一无所获,李言闻很丧气,最后一网拉起来感觉沉甸甸的,心中暗喜,以为是条大鱼,原来是一块大石头。李言闻叹道:石头呀石头,我与你无冤无仇,今日为何捉弄我?叫我愁上加愁。石头突然也说话了:石头呀石头,前来贺喜不用愁。先生娘子快落月,不知先生有何求?原来这石头就是雨湖神。李言闻急忙赶回家,正好李时珍生下地,于是给他起名叫“石珍”,当晚李言闻又做了一个梦,梦见仙人铁拐李前来道喜说:“时珍时珍,百病能诊,做我高徒,传我名声。”
当时,民间医生地位低下,生活艰苦,其父不愿李时珍再学医药,李时珍14岁时随父到黄州府应试,中秀才而归,李时珍出身于医生世家,自幼热爱医学,并不热衷于科举,其后曾三次赴武昌应试,均不第,故决心弃儒学医,钻研医学,23岁随其父学医,医名日盛。
李时珍33岁时,因治好了富顺王朱厚焜儿子的病而医名大显,被武昌的楚王朱英裣聘为王府的“奉祠正”,兼管良医所事务,又被推荐到太医院工作,授“太医院判”职务。三年后,又被推荐上京任太医院判,任职一年,便辞职回乡。
关于李时珍这一段在太医院工作的经历,史学界有诸多争论,有人认为李时珍曾出任太医院院判,但也有人认为他只是担当御医,无论其职位高低,李时珍被荐于朝是不可否认的事实。太医院的工作经历,有可能给他的一生带来了重大影响,为编写《本草纲目》打下基础。这期间,李时珍积极地从事药物研究工作,经常出入于太医院的药房及御药库,认真仔细地比较、鉴别各地的药材,搜集了大量的资料,同时还有机会饱览了王府和皇家珍藏的丰富典籍,包括《本草品汇精要》。与此同时从宫廷中获得了当时有关民间的大量本草相关信息,并看到了许多平时难以见到的药物标本,开阔了眼界,丰富知识。
东璧堂,是李时珍从太医院还乡后创立的堂号,辞官返乡后坐堂行医,致力于对药物的考察研究,在此期间,以自己的字——东璧为堂号,创立了东璧堂。李时珍和大徒弟王广和来到湖口,见一群人正抬着棺材送葬,而棺材里直往外流血,李时珍上前一看,见流出的血不是淤血而是鲜血,于是赶忙拦住人群,让抬棺材的人停下来,众人听了,面面相觑,不敢相信。李时珍看出了大家的心思,反复劝说,终于使主人答应开棺。先是进行了一番按摩,然后又在其心窝处扎了一针,不一会儿,就见棺内的妇人轻轻哼了一声醒了,不久之后,这名妇女又顺利产下一个儿子,原来这名妇女是因难产而陷入假死。
李时珍还可以“活人断其死”的,有家药店老板的儿子大吃大喝后,纵身翻越柜台,请李时珍诊脉,李时珍告诉他,小兄弟,你活不了三个时辰了,请赶快回家去,众人都不信,那个药店老板的儿子更是大骂不止。果不其然,不到三个时辰,这个人便死掉了,原来是此人吃饭过饱,纵身一跳,肠子断了,内脏受损。
在数十年行医以及阅读古典医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着不少错误,决心重新编纂一部本草书籍,着手开始编写《本草纲目》,以《证类本草》为蓝本,参考了800多部书籍,其间,多次离家外出考察,足迹遍及湖广、江西、直隶许多名山大川,弄清了许多疑难问题。
在编写《本草纲目》的过程中,最使李时珍头痛的就是由于药名混杂,往往弄不清药物的形状和生长的情况。过去的本草书,虽然作了反复的解释,但是由于有些作者没有深入实际进行调查研究,而是在书本上抄来抄去,所以越解释越糊涂,而且矛盾百出,使人莫衷一是。例如药物远志,南北朝着名医药学家陶弘景说它是小草,像麻黄,但颜色青,开白花,宋代马志却认为它像大青,并责备陶弘景根本不认识远志。又如狗脊一药,有的说它像萆薢,有的说它像拔葜,有的又说它像贯众,说法很不一致。在他父亲的启示下,李时珍认识到,“读万卷书”固然需要,但“行万里路”更不可少。于是,他既“搜罗百氏”,又“采访四方”,深入实际进行调查。
经过27年的长期努力,完成《本草纲目》初稿,时年61岁,以后又经过10年三次修改,前后共计40年,直到去世,逝世后的第三年,《本草纲目》在金陵正式刊行。
喜欢史事讲将1三国明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史事讲将1三国明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