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雨薇和兄长留守兰陵,没能跟随梁萧出战。
她知道此战归期难料,梁萧并不希望她跟着冒险,所以即使心有不满,也唯有服从调遣。
七千江北骑兵,每人携带半个月的人马口粮,由两万多匹战马均分携带。
算上途中休息,作战,埋伏,半个月的时间,足够骑兵来回奔走至少千里。
七千将士皆是白衣白袍,人衔枚,马勒口,义无反顾,直扑敌境!
梁萧带领沛郡一千五百骑,亲自负责先锋开道,抢占各路高地,以保证第一时间歼灭发现的任何敌军斥候。
人眼对图像的动静变化极为敏感,即使有满地白雪充分掩护,也不排除军队在行军期间可能被对方居高临下瞧见。
地形,补给,水源,如厕……因为诸多客观因素的制约,军队行军多以长队为主,而非一直保持方阵。
战阵,往往是等确认开战时提前组好。
等到军队接近敌军的运粮队,就算斥候发现,敌军多半也来不及响应。
按照故乡历史的记录,军神戚继光对军事的理解,尤其是练兵方面,无疑是古代统帅的集大成者,即使是这样的名将,也不敢保证永不遭遇伏击,只能加强对斥候和先锋部队的布置,并教导将士们如何在行军途中中应对突袭。
毕竟,斥候回去报信,军队响应,选择防御手段,都需要时间。
因此,先锋部队与斥候对大部队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梁萧带兵深入敌境,也很可能遭遇敌军先锋部队,提前开战。
当然,遇上敌军先锋往往也意味着敌军运粮队就在附近!
军队行进了两日,梁萧亲自带队追杀的敌军斥候超过二十名,唯独不见敌军的先锋部队。
“莫非敌军还有埋伏?亦或者,运粮队并未经过此地,是我们高估了右贤王的水平?”梁萧站在高地上,放目远眺,一脸不解。
他怎么也不会相信,援军一到,右贤王就会选择猛攻秦牧的北疆军营,那可是块硬骨头。
正如靖云生所言,右贤王如果在大本营接收援军,又大军出动,直扑兰陵,动静太大,秦牧也会迅速支援兰陵,让右贤王无功而返。
秦平等将校跟了过来,神情凝重。
“武君,有点太顺利了,会不会有诈啊……”
他们是最早追随梁萧的骑兵,跟久了,也努力学习梁萧谨小慎微的风格,遇见任何情况,绝不掉以轻心。
梁萧微微颔首,并没有否定众将的看法。
必要的谨小慎微当然是好的。
但是,他隐约猜到了,自己为何如此顺利行进,没有碰见敌军先锋部队。
右贤王领兵对战没什么问题,之前安排名将扑屠与自己对峙,也不是什么大问题,最多犯了用人不当的错误,主要责任在于扑屠轻敌躁进,又刚好碰见了他这个对手。
秦家祖孙都没有贬低右贤王的作战水平,右贤王能统兵十万,至少是个正儿八经的统帅。
所以有没有可能,是匈奴的运粮官太自信、太草包了,自己反而过度高估了对手……
北方草原,白雪皑皑。
因为与武朝对峙,匈奴人需要确保骑兵有充足的草料。
昔日富庶的平原,都被匈奴人用来放牧,沦为一片草原。
此时,一支数万人的匈奴部队正往兰陵方向行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