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接上文,颙琰来到孔子墓前,只见墓冢高大而庄重,墓前立着一块石碑,上书“大成至圣文宣王墓”。那石碑历经岁月的磨砺,却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守护着圣人的安宁。孔繁德说道:“自孔子葬于此,两千多年来,孔氏家族的子孙皆葬于周边,一代又一代,形成了这片规模宏大的家族墓地。
这里不仅是孔氏家族的安息之地,更是儒家文化传承的象征,承载着无数孔氏后人对祖先的思念与对家族使命的坚守。”颙琰等人怀着崇敬的心情,向孔子墓行祭拜之礼。此时,微风轻轻拂过,林内的松柏沙沙作响,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历史故事,那声音低沉而悠扬,仿佛是历史的回声,让众人沉浸在一种庄严肃穆的氛围之中。
在参观孔林的过程中,颙琰与孔繁德等人就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深入的探讨。颙琰皱着眉头,忧心忡忡地问道:“孔先生,如今时代变迁,社会日新月异,儒家文化如何能更好地传承下去,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活力呢?”孔繁德沉思片刻,目光坚定地说道:“殿下,儒家文化之所以能传承千年而不衰,在于其核心价值观具有普适性,如仁爱、礼义、忠信等,这些价值观是人类社会和谐发展的基石。
要传承儒家文化,首先要从教育抓起,让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轻一代,了解儒家经典,领悟其中的智慧,将这些价值观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同时,也要结合时代的发展,赋予儒家文化新的内涵,使其与时俱进,适应现代社会的需求。例如,在当今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儒家文化中汲取关于和谐、包容、合作的理念,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颙琰点头表示赞同,说道:“孔先生所言极是,本皇子回宫后,定当倡导学习儒家经典,让更多的人受益于圣人之道,为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不知不觉,天色渐晚,夕阳的余晖洒在曲阜的大地上,给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一层金色的纱衣,显得格外美丽而宁静。孔繁德邀请众人回到孔府,设晚宴款待。晚宴上,孔家准备了丰盛的孔府菜,每一道菜都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仿佛是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孔繁德一边介绍菜品,一边讲述着其中的典故。例如,那道“诗礼银杏”,便是源自孔子教导儿子孔鲤学诗学礼的故事,寓意着孔家对文化传承的重视。众人在品味美食的同时,也感受到了儒家文化在生活中的渗透,仿佛在舌尖上开启了一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晚宴结束后,颙琰对此次曲阜之行感慨万千。他紧紧握住孔繁德的手,诚挚地说:“此次曲阜之行,让本皇子大开眼界,对儒家文化有了更深的认识与感悟。孔先生及孔氏族人对儒家文化的传承与坚守,令人钦佩不已。儒家文化犹如一座巍峨的宝库,蕴含着无尽的智慧与力量,本皇子定当好好学习,将其运用到日后的治国理政之中。”孔繁德赶忙说道:“殿下谬赞了,传承圣人之道,是我孔氏族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今日能得殿下莅临,实乃孔家之幸,也是儒家文化之幸。希望殿下日后能多多关注儒家文化的发展,为其传承与弘扬提供更多的支持与帮助。”
颙琰在曲阜停留了数日,期间与孔家后人及当地文人雅士频繁交流,深入探讨儒家文化。他们围坐在一起,或慷慨激昂地辩论,或娓娓道来地分享,思想的火花在空气中碰撞,让颙琰对儒家文化的理解更加深刻。在离开曲阜时,颙琰对孔繁德说:“曲阜之行,将成为本皇子人生中难忘的经历。这里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日后若有机会,定当再来。”孔繁德率领孔家众人,一直将颙琰等人送至城外,挥手作别。
离开曲阜,我们没有再次回到诸城,而是踏上了回京的路。一路上,颙琰思绪万千,他回想着在山东的所见所闻,心中对治国平天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但是,颙琰突然问了一个刘墉很难回答的问题:“刘大人,请你实话告诉我,我有没有希望成为储君?”
颙琰的这一问,把刘墉问了个张嘴结舌。刘墉想了好一阵子说道:“殿下!这不是微臣能做主的事儿,更不是微臣应该判断的事儿。这是当今皇帝的家务事!臣不敢妄加猜测!”
“那!我该怎样做才能得到父皇青睐呢?这个你一定要告诉我,不准推脱!”颙琰换了一个方式,也就是让刘墉告诉他怎样做才能得到乾隆认可。
刘墉认真地想了想说:“按照当今皇帝的意思多做事、少说话,多听别人说、少与人争执,或许能在朝堂之上站住脚。另外,千万不能形成党争,不然则会万劫不复!”
颙琰暗暗地把刘墉的话记在了心里,抬头看着远方的山峦,好像心里已经有了自己的主意。
经过近一个月的时间回到京城后,颙琰立刻进宫向乾隆复命。他将在山东的经历和自己的感悟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乾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乾隆听后,欣慰地说道:“琰儿,此次与刘墉出行,你确实收获颇丰。希望你能将这些所见所闻所思,运用到日后的治国理政中。”
颙琰恭敬地说道:“儿臣定当不负皇阿玛期望。”
乾隆看着颙琰,眼中满是赞许。他知道,经过此次历练,颙琰已经逐渐成长起来,有了担当大任的能力。
而刘墉,依然兢兢业业地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与颙琰之间,建立起了一种亦师亦友的关系。他们在复杂的朝堂环境中,相互支持,共同为大清的江山社稷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随着时间的推移,颙琰对治国之道的理解越来越深刻。他深知,要实现国家的繁荣昌盛,不仅需要有正确的政策,更需要有像刘墉这样清正廉洁、一心为民的臣子。
颙琰从刘墉身上学到了如何在复杂的情况下保持冷静,如何与不同的人打交道,如何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他们俩,竟然做到了无话不谈的地步。
有一天,颙琰找到刘墉,忧心忡忡地说道:“刘大人,如今朝廷内外,暗流涌动,各方势力错综复杂,我该如何应对?”
刘墉看着颙琰,语重心长地说道:“殿下,无论局势如何变化,您只需牢记以百姓为本,以国家为重。在处理事务时,要明辨是非,坚守公正。对于各方势力,要恩威并施,不可偏袒任何一方。”
颙琰听后,心中豁然开朗。他按照刘墉的建议,开始在朝堂上逐渐树立自己的威望……
颙琰依着刘墉的建议,在朝堂行事越发沉稳练达。他平日里谨言慎行,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政务之中。每有朝廷议事,他总是先耐心倾听各方言论,而后结合自己在民间的所见所闻,提出独到且务实的见解。渐渐地,朝中大臣们对这位皇子的看法悄然发生改变,从最初的观望,到后来开始对他的观点有所重视。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随着颙琰在朝堂上崭露头角,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开始按捺不住。以和珅为首的一派势力,察觉到颙琰可能对他们的权势构成威胁,便暗中谋划着如何打压颙琰。和珅此人,狡黠多端且善于揣摩圣意,在乾隆朝深得宠信,权势滔天。他纠结了一帮党羽,时常在乾隆面前旁敲侧击,试图诋毁颙琰。
一日,宫中举办宴会,群臣齐聚。和珅在宴会上佯装醉酒,趁着众人兴致正高,话锋一转,说道:“殿下此次山东之行,听闻颇为尽兴,想必也见识到了不少奇闻异事。只是,听闻殿下在曲阜与孔家众人交流甚欢,不知都探讨了些什么治国理政的高见啊?”和珅表面上是好奇询问,实则话里藏刀,意图试探颙琰,若颙琰回答稍有不慎,便可能被他抓住把柄。
颙琰心中明白和珅的险恶用心,却并未慌乱。他微笑着缓缓说道:“和大人,此次曲阜之行,本皇子与孔家众人探讨的,不过是些儒家文化中关于仁爱、礼义之道。在本皇子看来,治国理政,应以民为本,施仁政,倡礼义,方能使国家长治久安。这也是圣人留下的智慧,本皇子不过是略加领悟罢了。”颙琰的回答不卑不亢,既表明了自己对儒家文化的尊崇,又巧妙地避开了和珅的陷阱。
和珅见颙琰应对自如,心中暗自恼怒,但又不便发作。他眼珠一转,又说道:“殿下所言极是,只是这儒家之道虽好,可在这复杂多变的朝堂之上,光靠仁义怕是难以服众啊。还需有些雷霆手段,方能震慑群臣。”和珅这话说得隐晦,却意在暗示颙琰过于仁厚,不适合在朝堂生存,同时也是在试探乾隆对颙琰的态度。
乾隆坐在主位上,听到和珅此言,微微皱眉。他看了看颙琰,又看了看和珅,心中明白和珅的心思。还未等乾隆开口,颙琰便笑着回应道:“和大人此言差矣。雷霆手段固然重要,但一味地以威服人,恐非长久之计。唯有恩威并施,方能让人心悦诚服。就如同治理国家,既要以律法约束百姓,更要以仁政安抚民心。”
乾隆听了颙琰的回答,心中暗自点头,脸上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他开口说道:“琰儿说得不错。治国之道,讲究的是平衡。仁义与威严,缺一不可。你们身为朝廷重臣,都应深谙此理。”和珅见乾隆如此表态,心中虽不情愿,但也只能暂时作罢,表面上还得对颙琰的言论表示赞同。
经此一事,颙琰更加明白朝堂斗争的险恶。他深知,仅凭自己的力量难以与和珅这样的势力抗衡,唯有不断提升自己,赢得更多大臣的支持,同时获得乾隆的绝对信任,才能在这波谲云诡的朝堂中站稳脚跟。
此后,颙琰更加勤奋地学习,不仅深入研究儒家经典,还广泛涉猎其他治国之术。他时常微服出宫,了解民间百姓的真实生活状况,收集百姓对朝廷政策的看法和建议。回到宫中,他便将这些信息整理归纳,思考如何改进朝廷的政策,以更好地惠及百姓。
刘墉对颙琰的成长看在眼里,喜在心头。他时常暗中帮助颙琰,为他出谋划策,指点朝堂上的利弊得失。在刘墉的教导下,颙琰学会了如何识破小人的阴谋诡计,如何与不同性格的大臣打交道,如何在复杂的政治局势中找准自己的立场。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随着时间的推移,颙琰在朝堂上的威望日益提高。一些正直的大臣,看到颙琰心怀天下、勤奋好学且为人正直,纷纷主动向他靠拢。而颙琰也深知这些大臣的支持来之不易,对他们礼遇有加,时常与他们交流治国理政的心得,共同为大清的未来谋划。
然而,和珅一派并不甘心就此失败。他们暗中监视着颙琰的一举一动,试图抓住他的把柄,再次发动攻击。一场更为激烈的朝堂争斗,在看似平静的表面下,悄然酝酿着……
一日,颙琰收到一份密报,称在京城周边的一些地区,有官员与地方富商勾结,私自抬高粮价,致使百姓生活困苦。颙琰深知此事关乎民生,若不及时处理,必将引发民怨。他决定亲自彻查此事,给百姓一个交代。
颙琰将此事告知乾隆,乾隆对他的主动担当表示赞赏,并赐予他便宜行事之权。颙琰领命后,立即与刘墉商议调查事宜。刘墉凭借着自己多年的为官经验,为颙琰制定了详细的调查计划。他们决定兵分两路,刘墉负责从京城的官场入手,调查是否有官员参与其中;颙琰则乔装打扮,深入民间,收集证据。
颙琰带着几个亲信,扮作商人模样,来到了传闻中粮价上涨最为严重的地区。他们走街串巷,与当地百姓交谈,逐渐了解到了事情的全貌。原来,当地的一个富商与负责粮食管理的官员相互勾结,囤积居奇,故意减少粮食供应,从而抬高粮价,谋取暴利。百姓们敢怒不敢言,生活苦不堪言。
颙琰心中愤怒不已,但他深知此时不能冲动。他一边继续收集证据,一边等待刘墉那边的消息。经过数日的秘密调查,刘墉也有了重大发现。他通过一些线人,找到了几个与富商勾结的官员往来的书信,信中详细记录了他们的阴谋和利益分配。
颙琰与刘墉会合后,将双方收集到的证据进行了整理。证据确凿,他们决定立即回宫向乾隆禀报。乾隆听了颙琰的汇报后,龙颜大怒,下令立刻将涉案的官员和富商全部缉拿归案。颙琰亲自督办此案,将这些贪官污吏和不法商人绳之以法,为百姓出了一口恶气。
此事过后,颙琰在民间的声望大增,百姓们纷纷称赞他是一位心系百姓的好皇子。在朝堂上,颙琰也因这次事件,赢得了更多大臣的敬重和支持。和珅等人本想借此机会看颙琰的笑话,没想到却让颙琰再次树立了威望,他们心中愈发嫉恨,但又一时找不到新的机会来对付颙琰。
然而,和珅并不打算就此放弃。他深知,只要颙琰继续在朝堂上崛起,自己的地位必将受到威胁。于是,他开始谋划一场更大的阴谋,试图彻底让颙琰失宠……
喜欢我和宰相刘罗锅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我和宰相刘罗锅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