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我们一行人刚刚走了不到五十里,行至一个山口时,山谷中突然传来一阵喊杀声。众人顿时警觉起来,王杰说道:“殿下,情况不妙,恐怕有埋伏。”
颙琰脸色凝重,说道:“大家小心,不可慌乱。看看是什么人敢在此处放肆。”
话音刚落,只见林虎带着一群人从山谷两侧冲了出来。林虎手持长刀,大声喊道:“呔!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若打此处过,留下买路财!”
我们心中虽感惊讶,但自恃对付这伙强盗绰绰有余。于是,甄平上前说道:“你是何人?竟敢拦截朝廷命官!真是吃了熊心豹子胆了!”
林虎冷笑一声:“哼,爷爷怕天、怕地,就是不怕你们这些当官儿的。弟兄们,给我上,杀一个是一个,全杀了老子带着你们做大王!杀——!”说罢,他带头杀向我们。甄平带着身旁的护卫连忙上前阻拦,双方顿时混战在一起。
就在此时,秉笔太监也赶到了现场。他看到眼前的刘墉时,心中害怕极了,正想转身逃跑,却被钱沣一眼认出:“你是宫中的太监,为何会在此处?”
太监吓得瘫倒在地,嘴里不停地说着:“饶命啊,饶命啊,是和……。”下面的话还没有说出口,就被林虎手下的一个人一刀砍死了。
这些人冲向我们,目的是想杀了颙琰。大家全力保护颙琰时,林虎却悄无声息地来到我们抓住的那个太监的囚车旁,一刀也把这家伙捅死了。两个太监就这样糊里糊涂地被杀了。
眼见宣旨太监被杀,鲜血溅了一地,众人皆是一惊。林虎趁着众人分神之际,手中长刀一挥,朝着颙琰的方向猛冲过去,嘴里还叫嚷着:“都给我闪开,今天谁也救不了这小子!”
甄平见势不妙,急忙转身,用手中的剑去抵挡林虎。刀剑相交,发出一声刺耳的金属碰撞声。林虎力大势沉,这一击震得甄平手臂发麻,但甄平咬紧牙关,死死抵住,不让林虎前进一步。
与此同时,其他护卫也与林虎的手下们展开了激烈拼杀。山谷中喊杀声、兵器碰撞声交织在一起。钱沣虽不通武艺,但他心思敏捷,一边躲避着四处飞溅的刀光剑影,一边大声呼喊,提醒着众人小心。
朱珪站在颙琰身旁,神色镇定,高声说道:“殿下莫慌,刘大人带来的护卫皆是精锐,定能将这些贼人击退!”颙琰微微点头,目光坚定地注视着战局,心中虽有些担忧,但他相信众人定能化险为夷。
刘墉则站在一旁,冷静地观察着局势。他深知这些贼人来者不善,绝非普通强盗。看到林虎如此凶悍,一心要取颙琰性命,他心中暗忖,必须尽快想办法制服此人,才能让众人脱离险境。
此时,一名护卫不慎被林虎的手下砍伤,鲜血直流。但其他护卫毫不退缩,反而更加勇猛,他们相互配合,逐渐占据了上风。林虎见势,心中有些着急,他深知再这样下去,自己这伙人恐怕都得交代在此处。
突然,林虎虚晃一招,骗过甄平,然后猛地转身,朝着钱沣冲去。钱沣躲避不及,眼看长刀就要落下,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王杰眼疾手快,捡起地上的一块石头,用力朝林虎扔去。石头正中林虎的手臂,林虎吃痛,长刀差点脱手。
趁着林虎分神,甄平趁机攻上,一剑刺向林虎的肩膀。林虎怒吼一声,强行避开要害,但还是被划伤了手臂。他知道今日之事已难以成功,再纠缠下去只有死路一条。
林虎猛地吹了一声呼哨,这是他们撤退的信号。那些正与护卫们拼杀的手下听到呼哨声,立刻放弃战斗,朝着山谷深处逃去。林虎也顾不上手臂的伤势,转身跟着众人逃窜。不一会儿,山谷中便不见了他们的踪影,只留下一片狼藉和众人急促的喘息声。
颙琰看着远去的贼人,心中暗暗庆幸。他转过身,对着刘墉、甄平以及其他护卫感激地说道:“今日多亏了各位,若不是你们奋勇抵抗,我等恐怕都要遭了贼人毒手。”众人纷纷表示这是职责所在。
刘墉看着那具死去的宣旨太监的尸体,眉头紧皱,说道:“看来此事背后定有主谋,这太监临死前欲言又止,提到了‘和’字,难道是和珅?”众人听后,皆是心中一凛,觉得此事越发复杂起来。
颙琰沉思片刻后说道:“不管幕后主谋是谁,此事定要查个水落石出。刘大人,还请您与我一同速速赶回京城,将此事禀明皇阿玛。”刘墉点头称是,于是众人收拾一番,继续踏上回京的路途。一路上,众人皆警惕万分,生怕再遭遇什么不测。
两个太监都死了,人证皆无,只剩下一道假圣旨。即便猜到与和珅有关系,却也死无对证了。无奈,我们一行人只好回京复命。
一行人离开山谷战场,向着京城方向赶路。一路上众人虽警惕万分,但并未再遇什么意外。只是那死去太监未说完的“和”字,如阴云般笼罩在众人心中,让气氛显得格外凝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这天,当众人来到山西大同,路过恒山时,颙琰看着那巍峨耸立的山峰,突然说道:“各位师傅,学生想去拜山。一来,愿保佑我大清江山永固;二来,祈愿护佑我们接下来回京路上平安顺遂;三来,也去去咱们身上这晦气。”朱珪、刘墉等人听后,略一思索,皆觉得这事儿可行。一来颙琰身为皇子,有此祈愿合乎情理;二来在这紧张的局势下,适当的停歇与祈福也能舒缓众人的神经。于是,大伙便改变行程,向着恒山而去。
行至恒山脚下,抬头望去,只见山势陡峭,云雾缭绕,庙宇楼阁在山林间若隐若现。颙琰不禁感叹:“此山如此雄伟,难怪被誉为北岳,想必定有神灵庇佑。”刘墉在旁附和道:“殿下所言极是,恒山自古便是圣地,承载着无数人的祈愿,想必今日殿下诚心参拜,定能如愿。”
众人沿着蜿蜒的山路缓缓而上,山路两旁古木参天,偶尔传来几声清脆的鸟鸣,更添几分幽静。走了一阵,便来到了一座名为“真武庙”的庙宇前。庙门古朴厚重,上方悬挂着一块牌匾,上书“威镇恒山”四个大字。颙琰整了整衣冠,率先踏入庙中。
庙内香烟袅袅,一尊真武大帝的神像威严地端坐在神龛之上,目光炯炯,仿佛俯瞰着世间万物。颙琰恭敬地走上前去,拿起香烛,点燃后深深鞠躬,心中默默祈祷着大清国运昌盛、众人平安。拜完之后,颙琰转身看向刘墉,问道:“刘大人,你说这真武大帝在民间素有护国佑民之说,这其中可有什么典故?”
刘墉略微思索,说道:“殿下,相传真武大帝乃北方之神,法力无边。在古时,天下大乱,妖魔横行,真武大帝下凡降妖除魔,护佑百姓。百姓感其恩德,便立庙供奉,祈求他能永保世间太平。咱们大清自开国以来,历经风雨,真武大帝想必也一直在庇佑着我朝。”
颙琰微微点头,又问:“那依刘大人之见,我大清如今内忧外患,真能凭借这神灵庇佑化解危机吗?”刘墉看着颙琰,神情严肃地说:“殿下,神灵庇佑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我朝上下齐心协力,励精图治。就如这恒山,虽有神灵坐镇,但若无人修缮庙宇、维护山路,又怎能让四方信徒前来参拜,感受其威严呢?”
颙琰听后,陷入沉思。一旁的朱珪见状,上前说道:“刘大人所言极是,殿下。如今我朝虽面临诸多困难,但只要咱们君臣一心,以民为本,定能化解危机,再创盛世。这参拜神灵,更多的是为了坚定咱们的信念,鼓舞士气。”颙琰抬起头,目光坚定地说:“两位大人说得对,本王定当牢记于心。”
离开真武庙后,众人继续前行。又走了许久,来到了一座名为“悬空寺”的奇特庙宇前。这座寺庙仿佛凭空悬于山崖之上,依靠着几根纤细的木柱支撑,却历经千年风雨依然屹立不倒。颙琰看着这不可思议的建筑,惊叹道:“如此奇景,真乃鬼斧神工!这悬空寺又是因何而建呢?”
钱沣上前一步,说道:“殿下,这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当时佛教盛行,为了弘扬佛法,便在这悬崖绝壁之上修建了此寺。它集佛、道、儒三教于一体,体现了古人兼容并包的胸怀和高超的建筑技艺。”
颙琰走进寺内,只见殿宇楼阁错落有致,各种佛像、神像栩栩如生。在一处供奉着释迦牟尼佛像的殿堂里,颙琰停下脚步,问王杰:“王杰,你说这佛教讲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那与我大清治国之道可有相通之处?”
王杰躬身答道:“殿下,佛教的慈悲与普度,与我大清以民为本的理念确有相通之处。治国如修行,需心怀百姓,关爱众生。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繁荣昌盛。这就如同佛教所说的‘众生皆苦,度人度己’,咱们大清若能让百姓脱离困苦,便是为国家积福。”
颙琰若有所思地点点头,又问道:“那这三教合一的悬空寺,又蕴含着怎样的深意呢?”朱珪接口道:“殿下,三教合一体现的是一种和谐与包容。佛、道、儒虽教义有所不同,但皆倡导人心向善、修身养性。我朝亦是如此,面对不同的民族、不同的文化,唯有包容并蓄,才能凝聚人心,使国家长治久安。”
颙琰听后,心中豁然开朗,说道:“几位大人所言,让学生受益匪浅。看来这恒山之行,不仅是参拜祈福,更是增长见识,领悟治国理政之道。”
众人在悬空寺内四处参观,感受着这千年古寺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离开悬空寺后,日头已渐渐西斜,余晖洒在山林间,给恒山染上了一层金黄。颙琰望着那连绵的山脉,心中感慨万千。
这时,甄平说道:“殿下,天色渐晚,咱们是否该找个地方歇息了?”颙琰点头道:“也好,今日在这恒山之上收获颇丰,明日咱们再继续参拜其他庙宇。”于是,众人在恒山山腰的一处道观中借宿下来。
夜晚,颙琰躺在榻上,思绪万千。白天在恒山的所见所闻,让他对大清的未来有了更多的思考。他深知,自己肩负着重大的责任,要想让大清江山永固,仅凭神灵庇佑远远不够,还需君臣上下一心,不断努力。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 '>')('想着想着,颙琰迷迷糊糊地来到了一个庭院,庭院内到处是霭霭迷雾。颙琰沿着时隐时现的顽石小道,忽忽悠悠地就到了一座好像是哪位女子的闺房,但又不像是闺房。正待他犹豫是否进入时,突然看到一个道姑一样的人说道:“留得石屋在,拥得贾青长”,然后回头看了他一眼就消失了。他想上前问问这是一句什么偈语,一用力醒了,原来是南柯一梦。
第二日清晨,颙琰早早起身,与众人一起继续踏上拜山之旅。他们来到了一座名为“恒宗殿”的庙宇前。这座庙宇气势恢宏,是祭祀北岳恒山之神的地方。颙琰走进殿内,对着恒山神位虔诚参拜。
参拜完毕,颙琰走出殿外,看着远处的山峦,对刘墉说:“刘大人,这恒山之神,掌管着一方水土,庇佑着无数百姓。那我大清的江山社稷,又该由谁来真正守护呢?”
刘墉看着颙琰,认真地说:“殿下,大清的江山社稷,自然是由皇上、殿下以及满朝文武共同守护。但归根结底,是由天下百姓来守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根基稳固。”
颙琰皱眉道:“刘大人说得对,可如今百姓生活仍有诸多困苦,学生该如何是好?”朱珪在旁说道:“殿下,当务之急,是要整顿吏治,严惩贪官污吏,让朝廷的政令能够切实惠及百姓。同时,鼓励农桑,发展经济,提高百姓的生活水平。”
颙琰听后,坚定地说:“两位大人放心,学生定当以此为己任。待回到京城,定要向皇阿玛禀明此事,共同商讨治国良策。”
众人又在恒山上参拜了几座庙宇,每到一处,颙琰都会与大臣们探讨一些关于治国、民生、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大臣们也都各抒己见,畅所欲言。
不知不觉,已到了晌午。众人在一处亭中稍作休息,吃了些干粮。颙琰看着周围的美景,心中的阴霾似乎也一扫而空。他说道:“此次恒山之行,收获满满。不仅感受到了恒山的雄伟壮丽和深厚文化,更让学生明白了许多治国理政的道理。”
刘墉笑着说:“殿下能有此感悟,实乃大清之福。这恒山就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看到了国家治理中应有的包容、坚定与为民之心。”
休息过后,众人开始下山。下山的途中,颙琰仍在回味着这两天在恒山上的点点滴滴。他深知,此次恒山之行只是一个开始,回到京城后,还有更多的挑战等着他。但此刻,他心中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当众人终于下了恒山,再次踏上回京的路途时,颙琰回头望了望那渐行渐远的恒山,暗暗发誓:一定要让大清江山更加稳固,让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而这座雄伟的恒山,也将永远留在他的记忆中,成为他前行道路上的激励和指引。
喜欢我和宰相刘罗锅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我和宰相刘罗锅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