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style="font-size:16px">中华国民论坛进入第三周,讨论主题日渐深入,也越来越不可回避地走向历史的核心.一场名为"百年之後:国父遗志与宪政实践"的圆桌座谈,在中山楼举办.
这是一次罕见的象徵安排.
中山楼,矗立於yAn明山腰,长年作为国民大会与中央会议场所,在多数人记忆中,它沉静而庄严,彷佛与现代社会的喧嚣格格不入.但这一天,它成为了千万双眼睛的焦点.
主持人开场时如此说:"我们今天站在这里,是要问一个百年未曾真正回答的问题:孙中山先生想要的,是什麽样的中华民国?"
灯光落下,镜头对准两位主讲人:林奕辰与江睿昇.
这是他们自辩论以来再次同台,而这一次,不是辩论,而是对历史的回应.
---
林奕辰先开口,语气b以往柔和些:"在中学课本里,我们被教导三民主义是国父遗产:民族、民权、民生.很多人记得他创建民国,记得他反对,但忘了他的三民主义是针对未来设计的,而不是对过去诉诸情感的咏叹."
他顿了一下,目光扫过席间坐着的学生、记者、退伍将领与基层议员,"国父说:政治就是管理众人之事.他的民主,不只是改朝换代,而是设计一种人民可以参与的秩序.我们今天讨论投票,不是为了谁执政,而是能不能让人民信服这个制度."
他举起一张泛h的报纸影本,画面是1924年,孙中山在广州演讲,身後是简易的讲台与布条:"建立现代国家,非靠军事,乃靠教育与制度."
"而我们今天仍在问:我们的制度,能够涵纳十四亿国民吗?"
---
内容未完,下一页继续阅读 </p><p style="font-size:16px">江睿昇则接过话筒,语气冷静而带一丝激动:"我一直记得,国父提出五权宪法时说过一句话:中国人不是不适合民主,而是从未拥有真正民主的制度."
"但看看我们这一百年来做了什麽?"
他站起来,走到台前,身後大萤幕投影出一张对照图:左边是1947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右边是今日的宪政制度图谱.他指出重点:"国父当年设计监察院,是为了避免贪腐设计考试院,是为了让人民能因才能而上位设计中央与地方平衡,是为了让各省有其自治与自信."
他看向萤幕底下那排字:"三民主义统一中国."
"但今天,我们讲三民主义还有多少人当真?我们的民族,是不是仍陷在分裂与隔阂中?我们的民权,是不是仍停留在部分人民的手中?我们的民生,是不是仍让人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