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了定神,武松就开始动笔。
大笔一挥
赵佶端着茶碗也是死死的盯着眼前的武松。
三两笔画间,还看不出来在画什么,武松的线条大开大合,潇洒畅快。
待画到小线条的时候,武松又非常认真,细细的描绘着,让黑白分明的线条在纸上纵横,不出丝毫偏差。
两个人都对画画兴趣浓厚,一个画一个看,不知不觉间,时间已经过去了很久。两人都沉浸在其中难以自拔,尤其是到了武松上
色的时候,赵佶更是看的兴致勃勃。
他还一边看着,一边点着头,口中喃喃自语,显然是从武松的用色里受益匪浅。
对比一下旁边的杨戮,他可就惨了,他一个太监,对这些东西根本不明白。
说到底,这玩意儿,也是要看天赋的。
杨哉也不是不知道赵佶好字画。
可惜,自己还就是死活学不会。
他探头探脑的看着一旁,隐约间可以看到武松手中的画,但是没有作完之前,他还真看不出来这是在画什么了。
忍不住打了个呵欠,杨戳等的都快睡着了的时候,那边总算是画完了。
画成笔墨收。
赵佶暗暗的吸了一口气“忍不住赞叹道:“好!”
武松却是一笑,“老王,你别只是恭维我,这幅画有什么地方画的好,什么地方画的不好,你来好好评评,若是说不出来,你方才的夸奖,我可就都当作是在敷衍了。”武松一半认真一半玩笑的看着赵佶。
赵佶显然也是习惯了武松的称呼,当下笑笑:“朕可从来不会敷衍你,朕是真心觉得你画的好看。”
.....求鲜花......
此图描绘了赤壁赋中苏轼与客泛舟的情景。
大江两岸,石壁陡峭,主山连嶂如屏,江岸古松林立。江水波浪激涌处,一小舟顺流飘然而下,徜徉其中,苏子与二客泰然而坐,谈笑风生,似在吟诗作赋,指点江山。而船夫撑篙,顺流而下,泛舟荡漾于江水之上。长江远去,江面渐渐宽阔,烟波浩荡,而在高耸险峻的山壁之下,小舟及其载客,却是显得那么的渺小。
武松点点头,赵佶将画的内容倒是看的真切,若是不识风雅之人,恐怕连画的是什么都不知道,比如说一旁正昏昏欲睡的杨戳。
武松采用的是开阔的长卷形式,描绘了赤壁的山光水色。
就形式上而言,就比赵佶的画作大气了不少。
不过这也是画作题材的问题,武松的赤壁要比赵佶的宫墙气势恢宏多了。
画中烟波浩森,巨峰矗立,山石嶙峋、草木葱郁,风声、松声、水声、鸟声在这萧瑟的人迹罕至的地方显得更为凄楚,似乎展现出当年军队悲壮厮杀的场面。近景左右两岸呈开合之势,冈坡崖石起伏,许多松树在这险绝之处更加盘桓突兀、傲立不屈,使人肃然起敬。
中有江水湍急,拍岸有声,巨石横江。瞪目而视,中部危峰矗立,断岸千尺。仰首而观,山顶上郁郁葱葱的树木错落有致。
远处峰峦起伏,烟雨溟濠。江心一叶小舟逆流而上,舟中是苏轼等四人,怀古寄情,饮酒赋诗,尽情地感受江山变幻无穷的魅力。
赵佶越看越喜欢:“我还以为我的瑞鹤图已经是世间第一墨宝了,看来,你倒是有资格跟我较量一番!”
武松却是微笑道:“算平局如何!?”
平心而论,双方的水平还真是难分高低。
说是平局,倒也是恰到好处。
“好,就算平局!”赵佶点点头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