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上奏折,参他!
枢密院大大小小的官吏却是愤怒了。
“诸位!”
蔡京苦笑,十分无奈的开口道:“镇国公也曾明言,此乃自愿!”
意思就是说,没逼着你们买,纯粹就是自愿原则。
但是,狗皇帝到底是会不会根据你买不买菜这个行为而影响你的升迁,这,就是狗皇帝自己的决断了。
人家皇帝也没说,这是强买强卖。
而是爱买不买,没强迫你买。
但是,狗皇帝会不会以此为官员考核的评价标准,这**的鬼才知道
只能说,有这个可能性。
你可以不买,不强迫你买,但是,架不住有人买。
“欺人太甚,欺人太甚!”
“这武松,国贼,真是国贼!”
“我等为朝廷效力,不买这个蔬菜便不是为皇上效力了吗?”
一群人都是破口大骂。
不过,心里头,却是做好了决定。
买还是要买的,至少不能比别人差。
内卷开始了。
延福宫
“看看,看看,都是参你的!”赵佶一边啃着西瓜,一边把奏折递到了武松的面前,
武松只是打开了一眼,却是忍不住笑了起来:“陛下,这玩意儿,可看可不看,无甚大用,奏折所言,官不聊生,以臣所见,官不聊生总是要比起民不聊生要好得多!”
一边说着,武松合上了奏折,笑着开口道:“民不聊生会造反,陛下几时听过,官不聊生会有造反的情况?”
一边的杨哉却是听的十分无语。
敢这么跟皇帝说话的人,也就是只有武松了。
赵佶却是笑了笑:“言之有理,只是,太过于压榨官员,却也不好!”
武松却是摇了摇头,缓缓的开口道:“陛下,您只怕是不知道,这些官儿到底是多么有钱,咱们大宋的官员虽然不种田,可朝廷会给他们分配一块田地,叫职田乃是我真宗皇帝推举出来的,恢复了职田制度,授予地方官员一定面积的职田。两京、大藩府的职田最高,有40顷,约2万多亩。就连偏远地区的小县县令,都有7顷田地,约4600多亩。官员将职田租给佃农耕种,每年坐享其成,也是一笔丰厚的收入。他们没钱,这是绝对不可能的,看似朝廷给他们的俸禄不多,可是实际上呢?他们手里的钱可不是一个小数目!!”
赵佶略微的沉思了一下,缓缓的开口道:“却也有几分道理!”
武松笑了笑:“陛下,我们也只是把一部分钱收回给国家,再说了,自愿原则,爱买不买,我们逼他们了吗?没有,他们明明就是自愿,我们逼他们掏钱了吗?完全没有啊!”
赵佶忍不住笑了起来:“镇国公所言极是!”
武松却是暗暗吐槽。
这高薪制度,让官员很高兴,可对国家财政却是形成了沉重的负担。
如果经济形势欣欣向荣,倒还不是多大的问题一旦经济形势下跌,问题就越来越大了。
从宋神宗开始起,这个问题就开始出现了,甚至更早,从宋仁宗开始起,这个问题就一直严重。
而根源还是在赵匡胤身上,靠着兵变起家的赵匡胤就是害怕后人学习自己,所以从一开始,赵匡胤设立一套多部门相互制衡的制度,从而降低权力过度集中在个人手中的风险。比如北宋最高军事领导部门是枢密院,最高军事指挥机关1.9是“三衙”。前者有调兵之权,却不能直接掌管军队;后者掌管军队,却无调兵之权。通过“兵”与“权”的分离,基本杜绝了武将集团拥兵自重的可能性。
当然,类似的相互制衡体制在整个大宋官僚体系中随处可见,并不仅仅局限于军队中。
而武松的内政部则是独立于枢密院,另一套行政体系,没有冗官,都是实干型的人才,赵佶用起来却是十分的顺心,自己天子意见和想法也能贯彻到底。
这,也是让赵佶越来越倾向于内政部。
因为效率快。
至于朝堂,推诿扯皮,鸡毛蒜皮的小事儿都能给你叽叽歪歪半天,哪里比得上内政部有效率?
只是,宋徽宗却是不曾注意到。
权力也是越来越朝着武松的手中积累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