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5章 不同寻常(1 / 1)

('

和林老太、他爹娘,闲聊了些家常,让他们不要担心,和上次一样,去去就回。

休息了一晚上,第二日一早,到约定的地方去接杨辉。

跟着县学去的,有些人要带小厮,只要跟带队教官打声招呼,出路费就可以。

几个月不见,杨辉清瘦了些,皮肤被晒黑一点,人倒是一如既往地沉稳。

尽管没见面,但平日里有书信联系,彼此情况倒是一清二楚。

提前一天住到县里。

考虑到夏日正午太炎热,县学便准备早点出发。

天还没亮,寅时就要到县学汇合。

因为人数多,东西尽量少带,六人一组。

乘坐的简易马车,只有一个顶棚遮阳,四面透风,防止闷热中暑。

差不多卯时出发,一行十多辆马车,队伍倒是很长。

一部分衙役骑马,一部分跟着他们坐马车。

这次林向安把王和信也带上了,也该适当带出去转转,长长见识。

相比于上次,这次路程更难受,不舒服是其次,主要闷。

倒是挺羡慕骑马的衙役,想着考完以后,就抽空去学学骑马。

马车没有避震装置,缺乏橡胶等缓冲材料,再加上官道都是土路,非常颠簸。

尤其是遇到坡,震感更是明显。

除了那种权贵人家的马车比较舒服外,大多马车体感都不行。

正午时,找了一片有水的树林边歇息,吃午食。

也能让马儿喝水吃草,休息一下。

差不多未正二刻,才重新出发。

和上次一样,也是傍晚时分到的。

然而这次城门检查,相比上次,戒备变严了。

好在他们是考生文书,检查的严格,倒也没有多为难。

一一检查完,就放行了。

在出发前,县学统计过要住客栈的学子,便提前一个月集中订了客栈。

原本林向安打算住在客栈,免得打扰谢二爷。

但住了一晚后,林向安便让林远去找谢二爷拿钥匙。

主要是人多太吵,其次第二日就有人吃坏了肚子。

虽然不知道是水土不服,还是别的,林向安还是选择谨慎一些。

这次薛文逸、宋桐和他们一起住的客栈,离开前还询问了几人怎么安排。

最终分了两路。

薛文逸带着宋桐、孙文石,去了冯家府城的别院,那边冯家提前就打过招呼。

而林向安带着杨辉、林远、王和信,去住谢二爷的小院。

然而在考试前一天夜里,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外面时不时传来些响动。

白天倒是风平浪静,一个个只顾着接下来的考试,倒也没啥心思关心其他的事。

直到考试当天,放过两次爆竹提醒后,考生们陆续到考场,才觉察到不同。

之前府试是由衙役看守,这次却是士兵,手持长枪,守在考场门口。

随后还有一个穿着陈旧的盔甲,腰间佩着一柄单刀,头盔上还插着一撮黑色羽毛,眼神坚毅锐利,似一把利刃,冷冷环视周围。

他的声音洪亮,瞬间穿透了整个人群。

“安静!”

原本就感到奇怪,正议论的考生,一下子就安静下来。

“本百户奉上命,负责此次院试考场秩序。”

那人继续说道,声音骤然一顿,目光扫过下面的考生,严肃地提醒。

“此次院试乃朝廷大典,关乎公道正义,希望在场诸位,无人存侥幸之心,更无人行违纪之事。”

他的目光并未停留,而是继续如鹰隼般扫视四方,声音带着隐隐的压迫。

“作弊者,轻者驱逐考场,重者,革籍,终生不得入仕。更有甚者,本百户手下的人绝不会姑息,法纪之下,绝不留情!”

他的话音刚落,在他身后手持长枪的士兵站得笔直,目不斜视,寒光点点的兵刃无声地提醒着考生,他们的每一个举动都在严密的注视中。

这场考试,明显透露着不同,虽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但这种情形下,考生也不傻,丝毫不敢轻举妄动,老老实实等候。

直到第三声炮响,这位学政言简意赅说了两句,考棚大门才打开,开始挨个点名、检查、唱保,然后拿着座位木牌号和答题纸,依次有序进场。

待考生全部进场后,考场大门贴上考棚印,正式关上大门。

除非到时间,否则发生任何事,都不能开门。

毕竟来过一次,熟门熟路,林向安拿着木牌座位号,去寻找自己的号舍。

他的木牌上写着东三区十一号,也就是东区第三排,第十一个座位。

每一排木桌子上,已经用小木牌标明了座位号,是按照天干顺序标注的。

他手里的木牌对应的座位是丙十一号。

位于中间,不好不坏。

松了一口气,远离了厕号,署日的臭号,可比府试时要可怕。

唯一的缺点就是不通风,非常闷热。

检查了一下号板,简单打扫了一下,把考篮里的笔墨纸砚取出来,放到自己习惯的位置。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 '>')('

院试一共四场考试,这是头一场,需日暮前交卷。

头场考试结束后的第二天,会放榜。

能在榜单上找到座位号的,继续接下来的考试,依次下来,一共三场覆试。

头场依旧是四书题二篇、试贴诗一首。

是由士兵举着牌子,在考场里行走,供考生查看。

第一道四书题,选自《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这是《中庸》开篇的第一句话。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原文大致解释的性、道、教三者之间的关系。

人的自然禀赋叫做“性”,顺着本性行事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则修养叫做“教”。

道,是人类的行为的根本原则,它不可能在一刻之间脱离。如果可以脱离,那就不是“道”了。

君子在没有监督的情况下,依然保持良好的行为准则。

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

达到“中和”的境界,可以使宇宙万物达到和谐。

个人的道德的修养和行为的和谐,是影响社会的根本力量。

这题目估计要考生阐述“性与道”的关系,理解人性、道德修养及教育之间的内在联系。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

最新小说: 斗破之从微末到斗帝 蓝星玩家太激进,催我登基称帝 洪荒:女圣石矶,才情艳艳 三国:让你救关羽,没让你灭孙权 我被冤杀后,系统黑化了 法师们的情书 民间怪谈奇闻录 家父吕奉先 明明是生活技能,你却练成神技 谢邀,刚到中世纪,准备开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