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4章 出发去省城(1 / 1)

('

两年的时间,弟弟王和忠学中医倒是有模有样的。

学医和考科举一样,是非常辛苦的事情。

比如王和忠最开始半年熟记数百种药材,每天还背诵《药性赋》《汤头歌诀》等,丝毫不比林向安读四书五经轻松。

而两年的时候才算入门。

差不多第三年以后,要熟读熟记《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等经典医书。

每次只要林向安回家了,他都会抽时间主动陪王和忠、林嘉月学习和玩耍。

虽然不常见,但林向安每次见到了,都会询问两人的功课。

而林嘉月目前在学琴的基础阶段,不仅有教文化方面,也会有需要背诵音律方面的知识。

林向安打算等考中举人了,再给林嘉月寻找合适的教养嬷嬷以及贴身丫鬟。

严格说来,律法规定不同阶级,奴仆人数有一定的量,但实际操作中,有弹性。

普通人通过科举获得功名的生员、举人、进士群体,才享有蓄奴特权,对于奴仆人数,若不深究倒无事。

一旦追究起来,搞不好就抄家流放了。

一方面林向安习惯雇佣人,而不是买人,另一方面也是阶级的原因。

王和忠安静地点点头。

倒是林嘉月摇了摇林向安的胳膊,撒娇道,“知道了,哥哥。但你考试回来,要给我带礼物!”

知道哥哥要去省城,林嘉月挺开心的,听说省城非常繁华,有好多有趣的东西,可惜她不能出远门。

“好。”

这孩子的性子倒是不像以前那样扑进林向安的怀里。

想来大了,懂得男女之防了。

以前会有些小任性,这两年学习后,倒是懂事一些,但性子依旧活泼。

林向安笑着说道,“肯定给你带礼物。”

转头看向弟弟王和忠,轻轻摸了摸他的头,叮嘱道。

“阿忠,你是家里的男子汉,记得多照顾妹妹。”

王和忠点点头,“哥哥,放心,我会的。”

和两人聊了一些平常事,关注他俩的学习情况,三兄妹倒是久违地聊了很久。

林向安要带着王和信、林远一起出门。

王家这边通过王和信的父母,知道了林向安要去参加乡试的事。

就在林向安准备离开的前夕,王和信喊林向安去家里一趟,说是爷奶来了。

知道这事后,林向安连忙赶去五伯家。

老两口名义上说是来老五家小住两日,实际上是来送林向安的。

并没有很冒然地跑去林家,而是让王和信将人喊了过来。

五伯和五伯母出去忙了,老两口坐在院子里说话。

林向安看到老两口,笑着问道,“爷,奶,来都来了,怎么不上我们家坐坐?”

王老爷子缓缓从凳子上站起,眼角的皱纹随着微微的笑意弯起,眼神中特别精神。

“我听老五说你要去参加乡试,正好来镇上买东西,便和你奶过来送送你,就不去家里打扰了。”

王老爷子从怀里掏出一个红色平安袋,袋口用细绳扎得严严实实。

微微颤抖着手,将平安袋递给林向安。

“这是我让你奶去庙里求的,保佑你平安,早日高中,你可得带在身上。”

双手接过平安福,捧在手心,林向安随即轻声道:“谢谢爷爷,奶奶,您们的心意我一定会珍惜的。”

深知两位老人是特意过来送他的,林向安并没有点破。

王老太从怀里掏出一个红布,里面裹着些碎银,是这些年老两口攒下来的。

林向安要去参加乡试,这消息并没有告诉村里人,老两口商量了,便亲自过来一趟。

“这钱不多,是我和你爷攒下来的,你拿着身上,出门在外,用钱的地方多。”

看起来大概有三四十两碎银,这钱定是省吃俭用攒下来的。

这钱林向安无论如何都不能拿,何况他手里不缺钱。

“奶,这钱我不能要,我手里有银子的。”

王老爷子语重心长地说道,“向安,我和你奶知道林家有钱,但你也是我俩的孙子,浑身上下,也只有这银子拿的出手了,你就收下吧!”

人不能只坐享其成,而不付出。

一方面是亲情,另一方面是人情,不能只想着林向安日后出息了帮扶,而不付出的,天底下没有这样的理。

老两口虽没读过书,但做人的道理还是懂的。

林向安看着老爷子紧握他的手,眼神里的期盼,让他于心不忍。

犹豫片刻,最终还是收下了银子。

“爷,奶,这银子我就收下了。”

王老爷子轻轻点头,高兴地说道:“诶,收下就好。记得路上保重,凡事尽力而为。”

耐心听着老两口的叮嘱,和林老太一样,林向安没有不耐,也没有厌烦,知道这是他们的好意。

想着老两口好不容易来镇上一趟,于是林向安便想带着老两口到林家酒肆吃饭。

但被王老太拒绝了。

“我和你爷还有事,要赶着回家,就不耽误你时间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林向安可不依,“您二老都来了,怎么能不让孙子孝顺一顿呢,一会我让和信用马车送你们回去,耽误不了。”

最终拗不过,林向安便带着王老爷子、王老太、王和信去林家酒肆吃饭。

中途让林家酒肆的小二帮忙,给林远带话,让他帮忙准备些礼品给老两口。

一顿吃喝,林向安又带着老两口去镇上逛了逛,给老两口买了一套新衣服和鞋子,原本老两口嫌贵不要。

但林向安说他自己赚钱,县里热门的民报就是他在弄,让老两口安心。

最终被孙子说服了。

带着老两口逛了一圈,买了一些镇上的特产,在加上林远准备的家里酒和吃食,全部放在马车上。

让王和信将人送了回去。

老两口坐着马车回来的,下车时,还穿着新衣服,大包小包的东西往屋里搬。

村里的人看到了,纷纷过来凑热闹。

王老爷子高兴,还没等人问,就主动开口夸林向安孝顺,带老两口到镇上吃喝,非要给他们买这么东西。

听得旁边人,又酸又羡慕。

和家人告别后,林向安便带着林远、王和信到县里去了。

林向安拿出五十两银子给到王和智,让他下次回王家坞,给王老爷子和王老太带去。

若是他给老两口,肯定不要,但他离开了,让王和智带过去,说是他孝顺的,这钱的意义就不一样了。

就像人情世故一样,钱和礼各家转一圈后,又回到自家手上。

和孙文石、杨辉在县里碰头。

等到镖局从县城出发时,五人便跟着一起出发了。

去杭州府的路线,是从乌程县先到德清县,然后到塘栖镇,最后才到杭州府,大概有两百多里路程。

乡试在杭州贡院,是在钱塘县辖区。

所以他们最终目的地是钱塘县。

直接沿着官道走,比较安全和方便。

镖局的人与林远素来熟识,他们一路上与林向安和他的随行人员交谈甚欢,态度非常和善且礼貌。

一路行走,六月的天,还不算太热。

第一日,他们沿着官道,朝东南方向行进,行程大约八九十里,傍晚时分,计划赶到德清县。

在行进的过程中,气温逐渐升高,田野旁的稻谷和麦田微微起伏,风吹过,散发出一阵阵的麦香和土腥味。

田间劳作的农民手持锄头,弯腰埋头,辛勤地劳作着。

中午时分,林向安从随行的包裹中,取出随身带着的干粮。

这次出远门,林秋兰不仅准备了易带的干粮,还给他准备了不少中药材,有驱蚊的,有敷伤口活血化瘀的。

干粮主要是肉干和烧饼,还有凉拌的卤菜,带的比较多,便给大家一人分了一点。

“林夫人做的肉干真是好吃,咸香适口,嚼劲十足。”一名镖局的小伙子咂着嘴,赞不绝口。

另一名壮汉则咧开嘴笑道:“烧饼也极好,外皮脆而不硬,内里松软,吃上一口浑身都舒服。林公子,好福气啊!”

大家纷纷表示赞赏和感谢。

吃过饭,大家又继续上路。

傍晚时分,他们终于赶到了德清县,这座小城依然隶属于湖州府管辖,这边和乌程县很类似。

在德清县的一家客栈落脚。

走陆路的去省城的,多是要经过德清县。

一路上,看到不少赶考的读书人,看样子大家都一样,想早点去熟悉环境。

第二日,一大早,就出发了,继续南行,得赶六十多里的地,到塘栖镇。

清晨的空气中带着湿气,路边的柳树在微风中轻轻摇曳,露水尚未完全蒸发,空气清新,给人一种清凉的感觉。

塘栖镇由于地处运河沿岸,是运河重镇。

水路交通十分繁忙,镇上的商业也因此而兴旺发达。

沿街而立的商铺门口挂满了五颜六色的灯笼,街道上人来人往,热闹非凡。

各种茶叶、丝绸、陶器等商品琳琅满目,来往的商队和商贾穿梭其间。

街道两旁的茶楼和客栈更是几乎排成一条线,生意兴隆。

与塘栖镇的繁华相比,双林镇的规模就小了不少。

此时,离杭州府差不多还有四十里地,赶过去得要夜行。

镖局赶时间,只停在塘栖镇小憩片刻,便又开始赶路。

随着日头渐渐偏西,林向安一行继续沿着官道行进。

此时,离杭州府还有约四十里的路程,赶过去不可能再停歇了。

镖局的人也知道时间紧迫,镖头指示大家加快速度。

天边的晚霞逐渐消散,周围的景色开始模糊,唯有车轮与马蹄的声音与风吹过田野时的沙沙声交织成一片。

夜幕降临时,镖局的队伍终于决定在城外的小树林中露宿。

林向安从马车上下来,刚一踏上松软的草地,便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踏实感,脚底下的土地不像青石路那样坚硬,这里的草地温暖而松软,略显湿润,带着自然的清香。

四周安静得出奇,只有偶尔的风吹过树梢,发出沙沙的声音。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 '>')('

月光透过树叶洒落在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影子。

这还是林向安第一次在露天过夜,有些新奇。

身旁的几位镖局成员熟练地搭起了简易的营地,有人生火,有人搭起简易的帐篷,忙碌中却显得井然有序。

林向安的随行伙伴林远也开始整理行李,而王和信则从马车中取出一些准备好的干粮。

镖局的队伍人数众多,大家围着篝火坐下,火光映照着他们的面容,脸上似乎带着一丝疲惫,却也有一种难得的放松。

夜晚的气氛虽然寂静,但大家在篝火旁谈笑风生,偶尔讲些过往的趣事,笑声回荡在林间,倒是显得很自在。

林向安望着远方幽暗的森林,四周树影摇动,草丛中偶尔传来虫鸣声,夜色让一切显得更为幽深、静谧。

夜里有人看守,在火堆旁边睡觉,倒也不冷。

一夜平静,想来杭州府周边一带比较安全。

早上太阳刚升起,一行人收拾好,便开始出发。

没走多久,就看到了高大的城墙。

杭州府以其无与伦比的繁华与美丽闻名于世。

这里是江南的文化和经济中心,素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凭借路引和考生证明,就入了城。

一进城,镖局人还要赶路,就和他们分开了。

城内的街道热闹非凡,商铺林立,叫卖声、笑声、马车的车轮声交织成一片。

大街小巷,街头巷尾,皆是熙熙攘攘的行人,有的挑着担子穿梭忙碌,有的提篮带着水果和小吃,匆匆赶路。

生意人来来往往,穿着精致的长袍,脚下穿着崭新的绣花鞋,手上拿着竹扇或丝帕,显得雍容华贵。

在这座富饶的城市里,商业活动极为繁荣,金银铺、丝绸店、茶楼酒肆应有尽有。

琳琅满目的商品从每一间铺子里透出来,吸引了无数商人和游客。

杭州的丝绸远销海外,茶叶更是享誉四方。

每逢集市日,整座城市似乎都沉浸在一种兴奋的气氛中,地摊上摆放着各种新奇的玩意儿,叫卖声此起彼伏,偶尔还能听到几句来自南方乡音的商人讨价还价。

喜欢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请大家收藏:(www.25shuwu.cc)我在古代考公,商家子的赶考日常25书屋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

', '>')

最新小说: 斗破之从微末到斗帝 蓝星玩家太激进,催我登基称帝 洪荒:女圣石矶,才情艳艳 三国:让你救关羽,没让你灭孙权 我被冤杀后,系统黑化了 法师们的情书 民间怪谈奇闻录 家父吕奉先 明明是生活技能,你却练成神技 谢邀,刚到中世纪,准备开砍